高考历史 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专题3 近代中国反侵略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3316584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 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专题3 近代中国反侵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 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专题3 近代中国反侵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 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专题3 近代中国反侵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 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专题3 近代中国反侵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 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专题3 近代中国反侵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 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专题3 近代中国反侵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 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专题3 近代中国反侵略(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 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C1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15C12012北京卷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15B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英国联络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由此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A、C、D 三项均不是原因。1

2、7C12012全国卷 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 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17A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属于基本识记的内容。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海关进口税则能够自主确定进口货物的税率,这实际上废止了南京条约中规定的“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一条款,故本题选 A项。其他三项在税率问题上均无明确规定。14C12012海南卷 1870 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 “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

3、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14B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反洋教斗争。近代列强用枪炮取得了在中国的传教权,1858 年的天津条约首次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传教,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随着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逐渐加剧,故对教会的传言盛行,答案选 B 项。16C12012重庆卷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4、。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 黄埔条约 B 天津条约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16D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在辛丑条约中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故本题选 D 项。13C1、J12012天津卷 阅读材料。参看地图,回答问题。材料一从金朝开始,随着北京成为都城,地处海河与南、北运河交汇处的三岔河口一带的天津,很快发展成为北京调运漕粮等生活物资的中转枢纽和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舟车攸会,聚落始繁。 ”材料二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开埠通商后,天津很快发展为我国最早建立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的城市之一;成为仅次于上

5、海的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和港口城市、北方最大的金融中心。材料三1902 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代工商企业。1903 年,政府开始部署建设以大经路为轴心的新城区,仅 20 年,新城区就成为天津新的政治、文化和工业中心。摘编自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中 A、B、C 三区开始形成的时间和原因。用一例近代史实说明天津是“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 。(2)分别举例说明材料二中天津的“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 。依据材料二,分析开埠通商对天津发展的意义。(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6、 1902 年清政府接管天津的背景。依据材料三,归纳 20 世纪初期天津发生的主要变化。13答案 (1)A 区:金朝;漕运中转。B 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C 区:1903 年;政府措施。例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清政府妥协。(2)天津机器制造局、开平煤矿、有轨电车。促使天津向近代城市发展。(3)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退出天津。城市管理开始近代化;金融和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城区扩大。解析 第(1)问,回答第一小问“形成的时间和原因”时,一定先搞清楚 A、B、C 三区分别是指“旧城区” “租界”和“新城区” ,然后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不难回答;第二小问“举例

7、说明”既可以举鸦片战争的史实,也可以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实,只要符合题意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举例说明”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不一定拘泥于答案罗列的史实;第二小问“对天津发展的意义”要能够抓住材料中“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这样的提示性信息进行对比思考,才能得出切合命题者意图的答案,即促进天津城市的近代化。第(3)问,第一小问“清政府接管天津的背景”要能够联想 1902 年之前发生的大事,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签订等与天津之间的关系;第二小问“天津发生的主要变化”从材料信息中不难归纳得出,但要注意不要罗列材料信息。28C1、J1、R12012山东卷 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

8、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时间 主要活动1867 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1 年 在“建威” “扬武”舰实习1877 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1879 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1880 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1890 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

9、而标将自立。严复原强(1895 年)(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28答案 (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解析 本题

10、以严复的经历和思想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 19 世纪后半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状况。本题的突破点在于充满浓厚的价值观教育理念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第(1)问,要能够透过材料信息分析出隐含的时代背景,如政治上的民族危机、思想文化上的西学东渐及经济上的洋务运动等。第(2)问,要先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知识归纳两者的具体不同,然后总结出严复主张的进步之处。第(3)问,关键是能够结合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归纳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不要在某一个方面过多阐述,要做到“面全点精” 。41CI、C2、C32012课标全国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11、。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41答案 略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要根据材料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与技能,提出历史问题,然后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考查的内容是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的西方侵华和中国人民救国的探索历程。解答本题,首先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

12、合材料所涉及的史实,进行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一定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尽量做到语言顺畅、层次清晰、逻辑关系正确,准确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C2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17C22012安徽卷 下图为民国年间的漫画,画中人物指的是()A袁世凯 B段祺瑞C张勋 D溥仪17C解析 本题以民国年间的漫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漫画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解答漫画类题目时,需留意与时间有关的信息及人物的装束,题干中人物所留的辫子、民国六年均是答题的重要信息。从题干可以看出漫画中的人因想当“万岁”(复辟)被打倒,墓碑上“民国六年”表明时间是 1917 年,据此判断出是张勋复辟;A 项袁世凯复辟

13、是 1915 年,B 项段祺瑞没有复辟,排除 A、B 两项;1917 年,溥仪时年 12 岁,主要策划者是张勋,故排除 D 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 C 项。17C22012北京卷 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 “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 。他所指的“新希望”是()A利用义和团 B颁布明定国是诏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17C解析 本题考查对清末预备立宪的理解。清朝晚期,迫于形势,清政府打出“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了一些改革,企图阻止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A 项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B 项是光绪帝颁布的,此时革命形势尚不高涨;D 项是袁世凯策划的。故选 C 项。16C22012福建卷 虽

14、成“空壳” ,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6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两大成果被载入史册。但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这两大成果就逐渐“名存实亡”了,故选 D 项。其他三项不合题意。6C2、L12012江苏卷 1912 年 3 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

15、现,同年 6 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6D解析 本题考查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考查的内容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题关键在于抓住时间“1912 年 3 月” 。当时南京临时政府反对“大人、老爷等名称” ,但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说明被告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因为当时是民国初建,所以直接排除 A、B 两项;“受之者”的裁判官接受这一称呼,并不能体现他们有意玷污平等制度,排除 C 项。16C22012四川卷 1912 年 6 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下图)。这反映出()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善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效显著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A B C D16A解析 本题考查民国时期的教育。题干材料体现了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又令男子退后,妇孺登艇。男子闻令即退,穆然无有喧哗者”体现了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