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遗风--赣州游记一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316563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宋遗风--赣州游记一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大宋遗风--赣州游记一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大宋遗风--赣州游记一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大宋遗风--赣州游记一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大宋遗风--赣州游记一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宋遗风--赣州游记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宋遗风--赣州游记一(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宋遗风赣州游记一(原创)赣州是江西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是赣南著名的旅游城市。 赣州早在公元前 201 年的刘邦时代就已经设县,到隋代时又更名为虔州,到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改为赣州,明洪武元年正式改为赣州府。今天静花园主做一回网络向导,就把赣州风情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在城区西北隅的田螺岭上,又名贺兰山,始建于唐广德至大历年间(763-779),台高 14.1 米,面积 275 平方米。“ 冠冕一郡之形势,而襟带千里之江山”,隆阜郁然孤峙,故名郁孤台,画栋雕梁,甚为壮观,历史上名闻遐迩,文人墨客留下许多题咏。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菩萨蛮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

2、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鹧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通天岩之名源于“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 ”。离市区 6.8 公里的景区交通便利,是一座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宋代的石窟寺,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 。至今保留完整的石龛造像 359 尊,摩崖题刻 128 品。同时,通天岩又是丹霞地貌发有良好的 “胜境”,岗峦起伏,林木繁茂,洞壑幽深。古老的广福禅寺香火缭绕,王阳明,阳孝本,苏东坡,张学良,蒋经国等历史名人也曾在此流连,留下了众多遗迹.1997 年以来通天岩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迄今已投入三千余万元进行景区建设,景区面积

3、由 0.5 平方公里扩展到 6 平方公里.如今的通天岩更加年轻,美丽:100 亩的情苑,龙凤园绿地可以尽情嬉戏;十二生肖园,人生荟萃园里尽情游乐;骑楼式购物街里走一走,再看看卧佛,滴水观音,现代名人题刻造像,千佛洞中,财神庙堂,地藏殿内留下你的小小心愿;带着刺激与浪漫踏上晃桥,情人桥,连心桥;.。通天之旅使你记忆犹新.读古诗,品文化,看风景,找休闲,你都可以选择赣州通天岩风景区.蒋经国先生于 1939 年 3 月来到赣南,任国民党江西省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5 年 1 月离开赣南,7 月辞去这一职务,前后长达 6 年之久,在赣南他主要有三处住所,一是花园塘一号官邸,二是虎岗中华儿

4、童新村,还有一处是通天岩避暑山庄。蒋经国先生生于 1910 年 3 月 18 日,1925 年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在苏联参加了苏联共产党,1937 年携妻蒋方良及一儿一女回国。他来赣南有几方面原因:一是蒋介石觉得蒋经国在党内没有政治资本,把蒋经国放到赣南锻炼,希望他有所建树,成为栋梁之材;二是蒋经国刚从苏联回国时,思想较为进步,与蒋介石不合拍;三是赣南是中央苏区所在地,革命活动比较活跃,蒋介石心存恐惧,让蒋经国在此镇压共产党组织;四是赣南与广东交界,驻守赣南,可以扼制广东军阀。蒋经国来到赣南以后,大力推行所谓“赣南新政”。他实行“三禁”:即“禁赌、禁烟、禁娼”,提出要达到“五有”:即“

5、人人有工做、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屋住、人人有书读”。同时在生产方面,大力垦荒、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开采矿业、平抑物价、发展交通,还兴办学校。可以说,在赣南的六年,是蒋经国先生得到全面锻炼时期,也是他在大陆期间最显才能的时期。因为他在镇压共产党革命运动的同时,也做了一些有益于民众的好事、实事。因此,赣南人民能够客观地对他在赣南的活动进行评价,他的一些旧址也得以较好地保存了下来。保留至今的重要遗址另外赣州随处可见解放前遗留到今天的建筑,标准钟一度是赣州的标志性建筑再随手贴几个赣州的相关图片,在以后的介绍会更精彩今天的赣州,是很现代化的,但是这些代表赣州成长历史的建筑,我们将一直保护保存,

6、作为赣州的历史见证人,下图是赣州的夜晚赣州的特点是现代与古代交融,想象能力好的居然可以感觉时空穿梭,这是某位朋友对我说的,静花园主现在介绍的是赣州的另一八百年历史的:浮桥该桥全长 400 米,用近百只木舟用缆绳连环而成,舟面上木板横铺作桥面。人走在上面上下浮动,吱吱作响,晃晃悠悠充满惊险的诗意之感。这座有 800 多年历史宋代古浮桥,也是赣州宋城的重要标志之一和赣州宋文化的象征。更是赣州极有人文景观意味的一个名胜古迹。浮桥始建于南宋时期,建桥者是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叫做洪迈,是江西鄱阳人,在赣州当过知军。春夏秋冬,这一古老的交通设施,构成了赣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人文景观。往昔,公路不发达的赣

7、州市,赣江水运是黄金水路,繁忙的时候,每天从贡江下到赣江的船支络绎不绝。早上 9:时和下午 4 时,浮桥都要断开一次,让船只通过。过去,在全国很多临江的城市都有浮桥,现在其他城市已不多见了。赣州市建春门古浮桥的另一头是城郊农村,有部分工厂。夏日的傍晚,不少城区市民从这浮桥上下到水中游泳。晚上有不少人到浮桥上纳凉散步,一些青年情侣还喜欢到这里谈情说爱,续写着古桥无穷的诗意。今天这里静花园主给大家说说赣州的古城墙,中国有四大古城墙。西安,洪武三年始建。平遥,也是洪武三年。荆州顺治三年。兴城,乾隆四十六年。它们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是,1994 年 1 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将四大古城墙改写为

8、五大古城墙,而 1996 年 11 月 20 日,赣州古城墙又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它是宋城墙,国内孤品。 东晋永和五年(公元 349 年),南康郡守高琰在章贡二水合流成赣江之滨建郡治,赣县附郭。由于战乱和洪水灾害,郡治曾数次搬迁,南朝梁承圣元年(公元 552 年),才在现址固定下来。五代卢光稠统辖虔州时,拓广东西南三隅,凿址为隍,三面阻水,将城区由 1 平方公里,拓宽至 3 平方公里,这个范围一直延续到廿世纪五十年代。北宋嘉祐间(公元 1056 年1063 年)虔州知军、孔夫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瀚,因州城岁为水啮,伐石为址,治铁锢之。即用砖石包砌了夯土城墙,使军事防御型城市,同时发挥防洪功

9、能城市。熙宁间(公元 1068 年1077 年)州守刘彝修筑城内排水沟福寿沟和水窗,城内街衢委巷皆为经理。熙宁、乾道、淳熙前后修建了西河(知政桥)、东河(东津桥)、南河(南桥)三座浮桥,靠近城墙的西津门、建春门和镇南门。此后,赣州城墙历代均予以修葺。清咸丰间(公元 1851 年1861 年)增修五座炮城。现仍存东门(残)和八境台炮城以及西津门炮城的一部分。赣州古城墙在明代修葺后,周回十三里,为丈二千五百十二有奇,崇三丈,警铺六十三,雉堞四千九百五十二。解放后经过实测全长 6900米,平均高度 5 米,厚 6.5 米,有镇南、西津、涌金、建春、百胜五门。1958 年拆除百胜门经镇南门至西津门的南

10、段城墙后,现存沿江的东西两段,从西津门沿章江至八境台,从八境台沿贡江经涌金门、建春门至原百胜门旁、今东河大桥止,共 3664 米。另外,南段古城墙沿拜将台段还有 52 米,1990 年 10 月又暴露赣州养济院南的城墙墙基 41 米。经赣州市博物馆 1990 年调查,现存古城墙中,宋石墙 25.25 米,宋砖墙 19.80 米和养济院南宋砖墙基 41 米,基本上是原墙原貌,其余部分多历代维修,除被蔓草杂树掩盖部分,宋代遗存或许在墙内还待发现外,多数已混杂不清了。但 3664 米整体规模宏伟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赣州古城墙还保存了朝天门(五代卢光稠时建,宋代砌砖)和西津门、涌金门、建春门,马面、

11、弩台(即拜将台址)、警铺、雉堞、八境台炮城和西门炮城、东门炮城的一部分。另外,还保存了福寿沟及出水沟口(水窗)。当代著名考古学家、古建筑学家宿白、郑孝燮、罗哲文先生认为赣州“是我国城市发展中一种不可多得的类型”、“赣州宋代遗迹和遗物,是研究我国城市发展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并著文向国家提出建议,对赣州古城进行科学考古调查,为中国城墙考古增添新的认识。赣州宋代古城墙 1987年 12 月定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 年 11 月 20 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 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专家对赣州旅游资源考察后,认为赣州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垄断性,学界认为宋城、宋城墙即是。 赣

12、州古城墙,有数以千计的铭文砖,是赣州古城最珍贵遗存的一部分,也是研究赣州古城史特别是宋城得天独厚的条件,已发现的铭文砖,得自墙基、子城、墙内、墙身、垛口、马面、炮城各个部位,虽然有一些铭文砖显然经过不止一次修葺用过,就铭文砖这个局部结合史籍进行研究,也能大致反映赣州城市建筑八九百年的沿革。加上砖体厚重,内容和字体丰富多彩,还提供了一些朝代在监修城池方面的制度、职官、用工、用料方面的情况。宋代的窑务及其管辖的第一、第二、第三务,南门第二务,修城砖使、砖官、作头和明代的府提调同知、县提调主簿或县丞管理下的总甲(甲首)、小甲、作匠、造砖人夫制度和督管城垛乡约、泥水匠包修制度,反映了官修(或军修、囚修

13、),民修的情况。宋代虔州,明洪武中赣州所属各县铭文砖,补充了史籍未载的两次大修葺,为研究宋、明赣州城市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明砖中县主簿下“典史”一职,虽品秩未入流,但掌狱囚,对照明史卫所“军士苦役甚”史料证明军修、民修、囚修的事实存在。 请随静花园主看一些珍贵的城墙历史数据资料一、城墙上的记年铭文砖,以“熙宁二年”即公元 1069 年为最早,但在古城西北部,不断发现“西窑务”、“西窑”、“第一务”、“第二务”、“第三窑”、“第三务”、“南门第二务”等砖,使最早铭文砖产生了问题。1990 年 10 月赣州养济院南的城墙墙基被暴露,发现了大量的“西窑”、“西案务”和“第一务”、“第二务”等铭文砖

14、,使情况明朗化,证明这些窑务砖是最早的一批砖,它比“熙宁二年”砖更早。 二、在子城即皇城遗址发现“除千二”、“徐百四”、“徐百六”、“徐十砖”、“徐二十砖”、“徐四十”、“徐四十三”、“徐少四”等砖,还发现一砖两面铭文,即“淳祐乙”(下缺)连“徐百六”砖文,“城砖使”(上缺)连“徐千二”铭文砖,说明淳祐五年(公元 1245 年)修城时,也修葺了军门楼,另有“赣州嘉定八年修城官砖使”“嘉定十年军门楼砖官”。史籍记载,嘉定八年(公元 1215年)修城为州守杨长孺,嘉定十年(公元 1217 年)修军门楼为州守留元刚。修军门楼八年砖和十年砖,两砖铭文似出一人手笔,而在八境台附近城墙,也发现了“徐四十三

15、”铭文砖。可以确认,徐姓是烧砖为业的家族,徐姓以千、百、十、少排辈记名,和宋代署名习俗相合,这使我们认识从宋代起烧造城砖即成专业,业务发达,有老少四代人参与的事实。1995 年 2 月,赣州市水南乡柑子园开挖渔塘,掘土机作业,出土了三孔砖窑,发现制作城砖有“第二务”铭文,说明赣州城墙砖在赣州古城的附近生产,柑子园砖窑深埋在地表下一米多,被水淹盖,这只不过是当时生产城砖的一两处,而徐氏家族也不过是当时窑户之一家而已。水西乡花园村有铁屎岭,土墙上和地面、地下到处是铁渣,当地耆老回忆,老辈传下来说,铁屎是当年修城筑墙烧砖、掘土要铁器,修铸铁工器遗留下许多铁屎,此地当时是铁器工坊也。可见,水西乡也是城

16、墙砖生产地之一。 三、赣州是宋城,宋代铭文砖最能体现它的性质和风貌,宋代纪年铭文砖有 12 钟,有熙宁二年(公元 1069 年)、绍熙二年(公元 1191 年)、嘉定八年(公元 1215 年)、嘉定十年(公元 1217 年)、绍定二年(公元 1229 年)、绍定五年(公元 1232 年)、嘉熙戊戌(公元 1238 年)、淳祐乙已(公元 1245 年)、咸淳四年(公元 1268 年)、德祐元年(公元 1275 年),跨越 206 年,其它窑户和虔州各县烧造砖共112 种,另始建时铭文砖 7 种,共 132 种。这是很可观的数字,对认识宋城是极宝贵的实物资料,难度是分布极广,不易见到,只能靠文字、图片(拓片)和摄影资料予以补充。 赣州是一座江城,洪水和暴雨成灾的情况,府志、县志多有记载。晋永和五年(公元 349 年)建立郡城以来,南康郡和虔州,经常遭遇洪水暴发。晋太元八年(公元 383 年),南康大水,平地五丈。梁大宝元年(公元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