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网融合-进展及其操作层面的问题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312024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报网融合-进展及其操作层面的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报网融合-进展及其操作层面的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报网融合-进展及其操作层面的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报网融合-进展及其操作层面的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报网融合-进展及其操作层面的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报网融合-进展及其操作层面的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网融合-进展及其操作层面的问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报网融合:进展及其操作层面的问题摘要:在“报网融合 ”思想和思维方式支撑下, “报网融合”进入了“报网一体化” 阶段。论文以观察、研究文献和资料综合的方式,对“报网融合 ”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描述,提出了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认为全媒体记者、编辑与专业精神还有冲突,表达方式和呈现手段仅体现为量的增加,报道内容在被不断复制,学界或者媒体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提出操作性强的对策。 关键词:报网融合;全媒体;传播;操作层面 “报网融合 ”的提出,不过是三四年的事。虽然这一概念提出来的时间极短,但由于受到媒体研究者和媒体两个方向作用力的影响,它现在已成为报业发展的“关键词” 。与学术界不谋而合,走在“报网融

2、合” 最前沿的一些媒体,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适时地提出“报网融合” ,并开始建立起了“报网一体化” 或“一报一网,报网合一”的报业发展模式。 一、 “报网融合 ”发展的趋势及其进展 学者普遍认为,报纸与网络发生关系,是从 1995 年开始的,已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没把网络当回事,第二个阶段相继开办自己的网站,第三阶段踏上“报网互动”行程,第四个阶段就是”报网一体化” 的阶段。 在“报网一体化 ”这一发展模式的背后,起支撑作用的不仅是媒体关于“报网融合 ”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同时还包括了新的发布平台建设、组织形态的改良、采编模式的转变以及流程的重新设计等。在“报网融合” 观念的支撑下,一些处于发

3、达地区的媒体,如广州日报 、 杭州日报 、 宁波日报和烟台日报等报业集团,从 xx 年起率先开始进入操作实践。 经过几年的努力,媒体创建的新闻信息发布平台,目前已有报纸、网站,同时还包括了手机报、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网络电视、网站滚动播报、电子纸移动报、户外视屏等。宁波日报和烟台日报两个报业集团的新闻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更是引人注目,二者都推出了电子报纸。宁波日报还涉及了户外视屏业务,创办了户外电子显示屏报,目前已有 100 个户外电子显示屏分布于社区、广场和公园。另外,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所办的宁波手机报也很有特点,不仅有新闻主报,还有“方向盘手机报” 、 “笑对人生娱乐报”。 新的发布平台建设,

4、其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使新闻作品的样态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由于各新闻发布平台对于新闻作品样态的要求不同,因此,丰富新闻作品的样态,也是事在必然。目前,除文字、图片外,新闻作品样态还增加了视频、音频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样态的交互组合,能够构造出更为丰富的新闻作品样态。在这一背景下,全媒体记者、全媒体编辑应运而生,并逐步岗位化。xx 年,中国宁波网播报正式上线,使视频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样态、专业化成为了可能。但首次设立视频记者岗位的则是南方都市报的摄影部。与现在我们所理解的全媒体编辑、记者概念最接近的,当属广州日报滚动新闻部的记者。但全媒体记者的岗位化却是由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最终完成的。xx 年 3

5、 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时,集团所属记者全部归属全媒体新闻中心。全媒体新闻中心类似于报社的内部通讯社,它赋予记者的职能是满足手机报、网站、电子纸移动报纸的文字、图片需求,并向网站、户外视屏供应视频。全媒体记者、编辑的出现,带来的直接的结果是,报业组织形态开始向全媒体转型。如果 xx 年 6 月广州日报成立的滚动新闻部是一个萌芽,那么真正能体现出全媒体组织形态的,还是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组建的全媒体新闻中心。其“全媒体新闻中心投入使用后,集团所有记者全部归属全媒体中心,各个媒体只是一个编辑部。 ”这一形态,不同于传统的也是最为根本的一点是,组织通过内部的协调,可以最快地对同一资源进行

6、多形式多侧面的开发,使新闻作品的样态具有最大的丰富性。 在这一阶段,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媒体对报业的性质、功能及价值观的认识,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是林如鹏和顾宇说的, “将报纸和网络这两个主体合并成为一个媒介形态”, “通过合并融合成为更强大的主体”。很显然,在“报网一体化” 时代的这个主体中, “报纸和网络不再是两个独立的媒体,而是一个共同资源下不同的传播介质。 ” 二、 “报网融合 ”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 与其所取得的进展相对应,报业的“报网融合” 进程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在操作这一层面更是如此。其当下存在的问题,刘国良从全媒体流程再造的角度概括出了四个:一是旧有规约的制约,二是组织结构的调

7、整,三是媒介理念的重塑,四是业务技能的提升。申凡、谢亮辉则从滚动新闻的实践中概括出与采编业务相关的问题,一是管理的架构不明确,二是缺少与网民的互动,三是视频手段的应用有待商榷。客观地说,研究者论及的问题并未涉及全面情况。撇开观念、思维以及媒介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诸多影响等问题不说,即使在操作层面,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就全媒体生产而言,对记者的要求是多面手,既要会写文字稿,又要会拍图片,还要会录制音频,拍摄制作视频。对编辑的要求也是多面手,既会编辑文字和图片,又要懂得编辑音频和视频,同时还需要熟悉网络处理数字文件的相关技术。但现在全媒体记者岗位上的人员绝大部分来自于纸媒,对他们而言,文字稿件、图片可

8、能不存在什么问题,而如何录制、拍出有质量、有水平的音频和视频就成为了问题。显然,音频和视频作品有不同于文字和图片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所以这在事实上与媒体的专业化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应该说,每一种作品样态都要具备其作为一种作品样态的理由和存在方式。也就是说,一种作品样态自身的特点、功用和地位,应具备一种不可取代性,它进入新闻的角度、报道新闻的立场,由其自身特有的属性所决定,并且适合受众对这种传播的需要和诉求。这是问题的一面。 与此相联系的是,全媒体记者、编辑或者说“全能” 记者、编辑,真的可以成为一种常态或一种模式吗?以记者为例,在一个新闻现场,记者既要采访、收集文字稿所需的新闻事实,又要拍摄图

9、片,还要录下音频资料,拍下视频资料,甚至还要适时发送短信、实施现场播报,而创作每一种作品样态的思路、所关注的重点并不相同,进入的侧面也不一样,记者如何做到不顾此失彼?在时间分布上,他又如何来实现全媒体报道的合理安排?回到“内容为王” 的立场上来说, “报网融合 ”需要的,既是全媒体也是全媒体记者、编辑;还是只要全媒体不要全媒体记者、编辑?这里的实际区别在于,如果全媒体新闻的每一种作品样态也是有质量要求并与受众的需要相一致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全媒体记者、编辑不过是一种过渡状态? 问题还有另一面,全媒体生产要生产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新闻作品?蔡雯指出,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作品样态,应是一种融

10、合新闻。田勇也认为,在全媒体传播中,“要重视以聚合和互动 为重点的全媒体整合,为受众提供全时段、全方位、全媒体的新闻信息服务。 ”罗鑫则认为,“多种媒体形式要打破传统的单一模式,提供不同的表达方式。面对不同状态,就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按照他们的观点,全媒体新闻的采编播是非线性的,讲究及时、互动,同时它对新闻资源的整合和配置,也有较高的要求。 对于什么是全媒体新闻,学术界并没有一种基本的描述。因此,全媒体新闻操作的最终指向,是各新闻作品样态的一种总和、累加,还是“融合新闻” ?如果“融合新闻”是一种全新的作品样态,在完全化的全媒体时代, “融合新闻”是将全部取代现有作品样态,还是与现有作品

11、样态共存?在操作这一层面,与过去相比,表达方式的确多样化了,既有文字、图像、声音、影像,也有动画、图形和视频;呈现手段更丰富,可以利用的媒介形态不仅有报纸、电视、广播,也有网络、电子纸、手机等,还有依托网络建立起来的种类繁多、复杂的信息发布平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作品样态也开始了一定程度上的融合,有的以一种样态为主,实现了各种方式的链接;有的在传统作品的单一模式中加入了声、光、电等元素;但从总体上来看,都还只体现为“量” 的增加,而没有呈现出“质”的的变化,特别是报道内容上尤其如此。正如范以锦、常仙鹤所说,报业网虽然穿上了“新鞋 ”,却仍然在走着 “老路”, “传统报媒同质化的弊病在新

12、生网站上继续上演。 ” 中国报道内容被不断复制,首先反映在不同的作品样态上,虽然每一种作品样态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由于媒体的全媒体记者、编辑大多数是从纸媒“转业” 而来,他们更为习惯的是纸媒的传播思维,而不是全媒体的传播思维。其次,也反映在报业组织内部各媒体和信息发布平台上。各媒体和信息发布平台对于如何结合自身的技术特点和受众需求来开展原创性的报道,仍然还处于不知所措,各种手段在同一角度下不断重复,不同媒体在简单进行堆积的阶段。再次,还反映在各报业组织之间。传统报媒同质化已被人诟病多年,但在推进“报网融合” 走向全媒体时代时,这一弊病并未出现根本的改变。 从形式上看,由于作品样态的不断增加

13、,媒介形态和发布平台日益多样,媒体为社会提供的信息更为丰富。但这仅仅是量的增加,实质上是信息过剩产生出的假象。它所带来的,更有可能是受众的疲惫和受众对媒体的疏远。如果未来各媒体形态不再有区别,作品样态在一个总的平面上没有更大差异,那么,势必就会产生一个根本的疑问,我们孜孜以求的全媒体,究其实质而言,为的又是什么? 三、结 语 尽管学术界也存在“反融合” 的观点,例如陈国权、张立伟,他们认为“今后传媒发展的趋势不是融合,而应该是分化”。 “反融合论 ”者以现实存在为依据,观点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报网融合 ”已成大势所趋,报业形态向全媒体方向转型的步伐也只会加快。因此, “报网融合” 操作层面

14、的问题,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极为正常。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界或者媒体应有清醒的认识,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提出操作性强的对策,以引导“报网融合” 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雯.试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创新J.今传媒,xx(10). 2 田勇.全媒体新闻运行的理念与操作J.中国记者,2016(7). 3 郜书锴.试论报业集团开发视频新闻平台的可行性J.中国报业 ,2016(7). 4 申凡,谢亮辉 .我国媒介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新闻前哨,2016(4). 5 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J.新闻与写作,2016(7). 6 刘国良 .纸媒转型与全媒体流程造J.中国记者,2016(2). 7 林如鹏 ,顾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网融合探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9). 8 王荣.难道报纸不需要录像吗?J.青年记者,xx(9). 9 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J.今传媒 ,2016(1). 10 范以锦,常仙鹤.报业办网 :要“ 穿新鞋走新路”J.新闻现写作,201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