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押题 二战后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3310017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考前押题 二战后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考前押题 二战后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考前押题 二战后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考前押题 二战后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考前押题 二战后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考前押题 二战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前押题 二战后(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 高考历史考前押题:二战后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右面漫画所反映的主题产生的影响之一是()A. 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B建立了战后的世界经济新秩序C推动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D导致了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解析:选 D根据图示和所学史实,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一方面使世界动荡不安;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故选 D。2.右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中遗漏的知识点应该是()A摆脱苏联的经济制裁B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C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D欧洲资源的严重不足解析:选 B摆脱美国的政治控制、抵制苏联的威胁是西欧一体化的重要原因。A、D

2、两项说法错误,排除;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是 20 世纪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排除 C 项。故选 B。3 1963 年,法国政府拒绝接受由苏联、英国、美国签署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此后,法国又连续进行了数十次核试验。法国政府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A美国的霸主地位已经丧失B法国已成为对苏“冷战”的领导者C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D “冷战”格局下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解析:选 C从题干的时间信息来看,两极格局并未瓦解,而法国拒绝接受条约内容这一行为反映了美苏两极外政治力量的崛起,说明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C 项正确。A 项“丧失”说法与史实不符;B 项“领导者”说法错误,因为当时依然是在两极格局

3、下;D 项说法正确,但题干并没有反映“冷战”下的国际关系特点,故排除。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曾向参议院指出,美国要建立一种世界体系,以便让“企业家们可以按照商业原则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 。战争结束后,这一建议体现为()A “冷战”秩序的建立 B 关贸总协定签署C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解析:选 B提取题干信息“世界体系” “国际贸易” 。A 项是政治格局,排除;D 项是区域性经济组织,排除;B 项是 C 项的前身,排除 C 项。故选 B。 5下面是三大区域集团的情况,下列有关结论不准确的是()名称 亚太经合组织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时间 1989 年

4、1993 年 1994 年A.欧盟合作程度最高 B都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C具有地缘经济特征D是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解析:选 B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都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欧盟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但是亚太经合组织是论坛性的经济组织,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单一性的贸易组织。6某国际组织成立于 20 世纪 90 年代, “它内部成员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距很大,是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双赢的选择和结果。它有大国的主导,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地位,为它的成立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动力,这是它的显著特点” 。该组织是()A上海合作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C北美自由贸易区

5、D欧洲联盟解析:选 C从材料中的“成立于 20 世纪 90 年” “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 “大国的主导”即可判断选择 C 项。7有学者指出, “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 16 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 。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同历次科技革命紧密联系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个整体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解析:选 A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内容“它(资本主义)从 16 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

6、真正达到全球范围”说明资本在全球范围运作;“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说明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8与下列宣传画报相关的主题分别是()A知识经济 经济全球化B经济全球化 可持续发展C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D可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解析:选 B题干中左图反映出俄罗斯经过 18 年的谈判最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右图体现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注意气候等环境问题,即发展经济要注意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故选 B。9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

7、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 ”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解析:选 A本题考查学生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信息“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故A 项符合题意。B、C、D 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0. 1980 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 10%,有 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这表明当时的美国()A

8、政府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B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C开创了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先河D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解析:选 B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可知 A 项错误;资本主义的福利制度始于罗斯福新政,故 C 项错误;为解决美国经济“滞胀”的问题,里根总统采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缩小国有经济比重的措施,可知 D 项错误,B 项正确。11 1979 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后,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公共开支等措施进行经济改革,从 1983 年起英国经济情况好转,到 1988 年达到正常水平。对以上改革措施解释全面准确的是()A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9、B减少国家干预,以克服经济中的“滞胀”现象C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D通过私有化政策刺激资本家进行大规模投资解析:选 B材料“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公共开支等措施进行经济改革” ,体现了面对资本主义经济滞胀,英国采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2 互联网进化论中指出:“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工厂诞生于工业革命后,消失于信息革命中B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C机器与人的斗争始于工业革命止于信息革命D信息革命后机器完全取代了“人脑”的作用解析:选 BA、C、D 三项说法本身有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人

10、类社会的巨大变化。故选 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0 分,第 14 题 20 分,共 40 分)13经济体制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体制变革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问题一集体农庄体制农业问题严重上世纪 20、30 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

11、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 13.2%、土豆7.5%、牛肉 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 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 432公斤和 30 公斤,比革命前 1913 年的 540 公斤和 31.4 公斤还要低。问题二赫氏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1953 年起,赫鲁晓夫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变革,提高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1958 年完全取消义务交售制。1955 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 年间,粮食的年平

12、均产量 3 850 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 1.303 亿吨,增长近 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赫鲁晓夫还采取了合并集体农庄的政策,把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1958 年,赫鲁晓夫一反常态,认为“保留大块宅房园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道路上的严重障碍” ,采取许多限制措施。1964 年与 1958 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浆果有较大增长(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长外,其余农畜产品都大大下降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代人打败饥饿1978 年 11 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 18 位农民签下“生死状” ,实行包产到户,揭

13、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次年 10 月,即获得大丰收:当年粮食总产量相当于全队 1966 年到 1970 年 5 年的总和。1982 年 1 月,中共中央批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 年 1 月,中央出台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要求对人民公社体制进行改革, “准备好一批,改变一批” 。此后,人民公社逐渐解体。1985 年 1 月,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村政策,放活农村金融,扩大城乡交流。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约瑟特施琳说,中国向世界证明一代人的努力就可打败饥饿。(1)材

14、料表明,在苏联农业发展中, “体制”与“问题”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4 分)(2)根据材料,归纳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8 分)(3)依据材料分析,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成效?(8分)解析:第(1)问探讨的是苏联斯大林经济体制中的农业体制与苏联严重的农业问题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和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分析可知,在集体农庄制度体制之下,单一的公有制和统的过多、过死,体制僵化,管理模式僵化,重工(主要是重工业)轻农的政策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导致农业落后。第(2)问“特点”就是前后矛盾,缺乏明确指导思想。因此具有两面性。分析“影

15、响”也要注意两个方面,即积极的和消极的,对应主题光荣与混乱并行,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旧体制,另一方面又跳不出旧体制的框框。第(3)问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农民的创造(而非政府的行政命令),因而适应了农民的需要和农业发展的实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而非被旧体制所限制),因而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中央的政策是一贯的,并且逐步推进(而非前后不一)。答案:(1)集体农庄制度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体制僵化;实行重工轻农(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损害了经济发展,导致出现严重的农业问题。(2)特点:政策具有两面性,前后矛盾

16、(缺乏连续性);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影响:赫鲁晓夫的改革一方面触及了旧的体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没有摆脱旧体制的束缚,政策前后不一,影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自于农民的创造,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状况,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冲破了旧的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党的农村政策逐步推进,具有连续性。14(2013淄博模拟)二战以来的美国对世界局势的走向具有较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世界历史的这一时刻,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这种选择是经常的而不是自由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突出表现为自由制度、代表性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