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 考前三个月 专题6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3293837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 考前三个月 专题6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学案 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 考前三个月 专题6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学案 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 考前三个月 专题6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学案 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 考前三个月 专题6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学案 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 考前三个月 专题6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学案 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 考前三个月 专题6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学案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 考前三个月 专题6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学案 (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考点导图】一、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1901 年)(1)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结果:1901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义和团运动(1)背景:19 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

2、斗争精神。3辛亥革命(1)条件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 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2)过程武昌起义:1911 年 10 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制定约法:1912 年 3 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 年 2 月,宣统帝下诏退

3、位;3 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3)意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表现:传统工业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背景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

4、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表现19121919 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二)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的变迁(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 ,革除结辫陋习。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交通事业的进步(1)辛亥

5、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909 年京张铁路通车。(2)1918 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3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4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三、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思想不断传入。早期维新思想产生。(2)兴起:19 世纪 90 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6、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3)内容: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5)意义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孙中山和三民主义(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戊戌变法等救亡运动的失败。(2)提出:1905 年,孙中山在民报 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 “平均地

7、权” 。(4)评价: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尤其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无法指导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3新文化运动(1)背景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思想上冲破封建思想牢笼。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袁世凯倒行逆施,尊孔复古。(2)兴起: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3)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

8、大钊、鲁迅等。(5)意义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四、选修内容1(选修一) 戊戌变法。2(选修二) 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主思想。主题一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的时段特征甲午战争后,巨大的民族危机震醒了中华民族。觉醒、探索构成了 1895 年至 1919 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深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政治上: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

9、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2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3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4社会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 “沉沦” ;在

10、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 过渡期(1901 年到 1920 年),就是“沉沦”的谷底、 “上升” 的起始时期。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请回答:(1)试分别概述材料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1901 到 1920 年间近代中国由 “沉沦”到“上升”的原因。解题思路第(1)问关键把握时间信息“1901 年到 1920 年 ”,由此可明确“沉沦”指的是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上升”是指中国不断探索斗争,最终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第(2)问的原因可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

11、阶级的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以及革命派的不断努力等角度分析。答案(1)含义:沉沦:西方列强侵略,清王朝腐败,中国社会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升:中国人民通过不断探索和斗争,最终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政治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壮大了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思想基础。主题二从多种史观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

12、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辛亥革命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是近代一次政治民主化的革命。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引进西方工业文明,促使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明发展。4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5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现在有

13、一些观点对辛亥革命全 盘予以否定,其理由大致有两点:第一,关于革命爆发的原因。把革命的爆发归咎于革命者非理性的主 观意志。第二,关于革命的后果。指责革命造成对社会生产的巨大破坏,直接 导致军阀割据的局面,中断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邱涛辛亥百年论革命请回答:材料中的观点对辛亥革命全盘予以否定,显然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试根据所学知识予以批驳。解题思路从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来看,它是民族矛盾和 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从 结果来看,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因此“把革命的爆发归 咎于革命者非理性的主观意志”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另外,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不是辛亥革命导致的必然结果,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14、会的国情所决定的。答案批驳:对辛亥革命全盘予以否定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不成立的。由于列强侵略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引起中国各阶层人民的反抗;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成立革命团体,提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领导了一系列武装斗争,为辛亥革命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因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经济近代化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的进程;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所决定的,其根源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片面扩大了历史发展偶然性的作用

15、,否定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没有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主题三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1发展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1)从地域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带,广大西部和内陆十分稀少。(2)从部门分布看:民族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3)从实力看:民族工商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4)从产生原因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不是中国自身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到足够程度的结果,而是在“外力”即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下提前产生的一个“早产儿” 。2历史作用(1)从经济领域看:民族资本

16、主义工业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它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从政治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使得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从而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创造了条件。(3)从思想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资产阶级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和推翻封建主义,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如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等),从而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