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思考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282815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思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思考随着中央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给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省铜仁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财 政部门作为经济管理综合职能部门,是政府履行职能的主要物质基础、政策工具和管理手段,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肩负着重要责任。本文拟从近年来铜仁地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实践出发,对财政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一、 近年来铜仁地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取得的初步成效1、农村经济有新发展。一是经济实现快速增长。2006 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93.42 亿元,比上年增长 6.8%,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2、 二是粮食生产持续增长。2006 年,粮食总产量超过138.32 万吨,比上年增长 2.2%,全区人均占有粮食达到 350 公斤,高于全省人均 300 公斤的水平。三是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油料作物播种面积 72858 公顷,增长 1.3%。肉类产量 31.59 万吨,增长 10.8%,水产品产量 1.43 万吨,增长 8.7%。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12个、7.4 万亩,创立“ 梵净山” 、“昭凤”等多个 农产 品品牌。2、农村居民生活有新改善。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认真落实免除农业税惠农政策,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及附加 8368 万元、农业特产

3、税 666 万元,农民人均减轻负担 27 元。 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四项补贴使农民受益14285.97 万元,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06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1812元,比上年增长 5.6%,农村居民储蓄存款 87.47 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 1587 元,农村家庭恩格系数降为 49.2%。二是农民的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均居住面积 26.29 平方米,比上年增长 5.8%。全区 60%的村寨对居住环境进行绿化,对家庭庭院进行美化,对房屋2居所进行亮化,对进寨路、连户路进行硬化,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3、农村社会事业

4、有新进步。一是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和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大幅度提高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仅 2006 年就新增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 5580 万元,全区 49.02 万学生享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 两免一补” 政策,消除 D 级危房 67535.4 平方米。二是增加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投入。通过组织实施“阳光工程 ”、“绿证工程”等培训,2006 年全区农民适用技术培训达到 19 万人次,外出农民工 67.3 万人次,实现劳务经济收入近 30 亿元。三是增加农村医疗卫生计生事业投入。近年来,在中央、省级财政大力支持 ,地县财政筹措资金 1.95 亿

5、元用于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建设,改扩建 137 个乡镇卫生院,建成 10 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 11 个综合医院传染病区,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四是增加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投入。2006 年财政安排专项资金 2994 万元用于农村特困户救助,全区 14.97 万农村特困户获得救助,建设农村敬老院 6 个。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积极实施“ 少生快富 ”扶贫工程 ,发放奖励扶持资金 193.2万元,享受奖励和补助农民 3220 人,落实扶贫资金 163.2 万元,惠及697 户。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区参合人数 290.32 万人,参合率达到 83.94%,56.7 万

6、农民获得就医补助,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一是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2005-2006 年全区完成水利建设投入 5.96 亿元,新增、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 11.43 万亩,完成排涝面积 6.03 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61 平方公里,解决人饮困难和饮水安全 13.47 万人,一批病险水库得到整治,农村工程性缺水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农村公路建设取得新成绩。截止 2006 年底,实现县县通油路、乡乡 通公路,共改扩建国省干线、县际油路 1300.5 公里,通乡油路883 公里,通油路的乡镇达 65.7%,建成通村公路

7、4880.5 公里,建制村3通路率为 79.1%,全区 169 个乡镇已全部通车。三是能源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2006 年,财政投入资金 2282.5 万元,新建户用沼气池 22825 口,受益人口 10.3 万人,有效解决了农村居民燃料问题;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各类生态建设和保护面积 9.21 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到 38%。四是农村电力通讯快速发展。截止 2006 年底,农村电话达到 154377 户,村村实现通移动电话,农村电网改造占建制村的 90%,有线电视用户 24.89 万户,电视覆盖率达到 94.2%。5、农村基层组织民主建设有新巩固。一是农村党的

8、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通过实施农村党的组织先进性建工程和深入开展以“五个好” 村党 组织为主要内容的 “三级联创”活动,全区村干部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党员队伍不断壮大。财政安排资金 1081.1 万元, 新建 1157个村级党员活动室,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目标,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二是村民自治制度逐步健全。农村村务、财务两公开制度普遍实行,全区 2576 个村建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村民“一事一 议” 制度,增强了广大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意识,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二)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来,铜仁地区农村经济虽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但仍然面临着不少

9、的困难和问题。1、基础薄弱。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全区目前仍有一半以上的耕地无水利设施依托,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 0.36 亩、保灌面积仅 0.24 亩,人均节水灌溉面积只有 0.19 亩,全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 52%,仍有 135 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存在问题,大部分农田保护区没有防洪排涝设施,现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大部分水库带险运行。二是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全区仅有高速公路 29 公里、一级公路 4.5 公里,尚有 57 个乡镇未通油路、520 个行政村未通公路,还有 6000 公里的通村公路尚未修建,农民出行难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4解决。三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薄弱。农民思想较保

10、守,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2006 年,全区农村劳动力 232 万人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 9.5%,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90.5%,农村适用技术人才紧缺,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知识、市场经济及市场信息的能力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四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动植物疫情、外来有害生物、旱涝灾害等时有发生,农业公共突发事件预防体系和应对能力比较薄弱,无法及时处置动植物疫情。2、财政拮据。一是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总量小。2006 年铜仁地区实现生产总值 147.46 亿元,仅占全省的经济总量的 6.5%,排列 全省第 7 位,全区人均占有地区生产总值 3741 元;财政总收入

11、 15.01 亿元,仅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 3.35%。二是财政资金投入总量相对不足。2006 年,地县两级财政用于“三农” 的投入 为 5.5 亿元,支农支出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仅为 14.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支出 2.84亿元,仅占全区财政总支出的 7.56%,支农支出总量列全省第 6 位。三是财政收支水平低,矛盾突出。2006 年全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209.5元,人均地方财政支出 948.4 元,制约和影响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3、机制缺欠。一是支农资金整合力度不够。支农资金从上而下主要采取分块管理模式,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和项目安排等方面既

12、有不足,又有重复和交叉,致使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无法形成合力。二是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落后,支农资金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建设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使得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因得不到及时和科学监督而大打折扣。二、 “十一五”时期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 )指 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 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贯彻落实农业法和中央、省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为主线,以5“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 洁、管理民主 ”为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的方针,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加支农投入,完善支农政策和机制,规范和加强资金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

13、用效益,着力支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改善农村落后面貌,让广大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和财政发展成果。(二 )基本原则1、整合资金,盘活存量。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指导和支持建立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平台。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发动工作主要在县级政府,资金整合的工作重点也在县级,要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支农资金有效整合方式和途径,引导支农资金存量统筹用于新农村建设。2、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因地制宜,立足实际,不搞形式主义和一刀切。要充分考虑当地财力,量力而行,防止盲目攀比、急于求成,尊重农民意愿,不能通过加重农民负担和负债搞新农村建设。

14、3、找 准抓手,用好增量。财政部门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 和“试点示范 ,以点带面 ”的原则,找对抓手,选 准载体,以政府的增量资金引导存量资金和社会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4、民办公助,激励投入。不断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 导和带动 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投入 积极性,特别是调动农民这个主体的投入积极性,共同建设新农村。5、强化监管,高效使用。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涉及面广、关系到千家万户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财政部门必须创新监管机制,完善各项制度,确保资金安全运行、高效使用,真正用于农村、用于农民。三 、 “十一五”时期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15、(一)建立“五个机制”,确保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一是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 “十一五 ”期间,按照存量适度调6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强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逐步调整存量,促进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协调发展;重点调整增量,新增财力投向“三 农” 。调整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在确保国债资金用于“三农” 比例不降低的同 时,新增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三农” 。坚持落实农 村、农民直补政策,各项资金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比重要高于上年。积极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渠道,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主要用于建设新农村,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

16、偿使用费,其中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投资,要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高标准农田。二是建立财政激励引导机制。积极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投入作用,采取财政补助、贴息、投资参股、以物代资、先建后补、奖补结合等激励方式,引导和激励农民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 拨千斤” 示范和带动 作用,引导工商资本、民营企业和其他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增长,逐步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引导的激励机制。三是建立信贷资金融资机制。要发挥财政融资平台作用,积极吸引信贷资金和境外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投入全区新农村建设;以财政信用 为主体,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信贷投入,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支持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解决农村贷款融资难的问题;继续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不断壮大农村信用社实力,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四是建立招商引资投入机制。进一步强化和规范招商引资工作,营造更为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兴业,鼓励投资商调整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