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川教版体系分类全国各地2013年中考历史试卷汇编热点专题七民生教育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281613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按川教版体系分类全国各地2013年中考历史试卷汇编热点专题七民生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按川教版体系分类全国各地2013年中考历史试卷汇编热点专题七民生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按川教版体系分类全国各地2013年中考历史试卷汇编热点专题七民生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按川教版体系分类全国各地2013年中考历史试卷汇编热点专题七民生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按川教版体系分类全国各地2013年中考历史试卷汇编热点专题七民生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按川教版体系分类全国各地2013年中考历史试卷汇编热点专题七民生教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七、民生、教育(2013江苏泰州)52.历史告诉我们: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 分)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论语(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1 分)材料二 唐太宗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睱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2)唐太宗是实践孔孟治国思想的典范,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统治政策。继武则天后,哪位皇帝在位时唐朝步入鼎盛时期?(2 分)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中国同盟会纲领(3)根据材料回答,孙中山先生为图谋民生幸福,提出 了怎样的民生政策?(1 分)材料四 30 年前的今天,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30 年来,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1978 年 2007 年 实际增长 世界名次 备注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45 24.95 万 年均 9.8% 4 同期世界 3 倍城镇人均(元) 343 13786 6.5 倍农民人均(元) 134 4140 6.3 倍城乡居民收入 农村贫困人口 2.5 亿 1400 多万(4)中共哪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材料概括我国30 年来

3、取得的伟大成就。(3 分)(5)综上所述,请你谈谈对民生问题的认识。(1 分)52. (1)为政以德 (2)仁政 唐玄宗 (3)平均地权(4)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5)应关注民生,切实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2013山东德州)17.(8 分)自古以来,民生问题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繁荣及政权的稳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更是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古代的民本思想】材料一 孔子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做君王的还有什么不满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1)孔子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请根据材料概括其

4、思想主张是什么?(2 分)材料二2(2)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都与统治者的民本思想有关。历史上出现的与材料二相关的两个盛世局面是什么?(2 分)【近代的民生探索】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3)你认为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民生思想的内容是什么?(1 分)【现代的民生实践 】材料四(4)根据材料四分析我国人民家庭生活用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实 施了哪些措施?(至少写出两项) (3 分)17.(8 分)(1)儒家学派。 (1 分)以民为本或仁政。 (1 分)(2)文景之治、贞观之治。 (2 分)(3)平均地权。 (1 分)(4)原因:

5、改革开放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1 分)措施: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取消农业税、家电下乡等任意两条 即可。 (2 分)(2013云南昆明)29 (15 分)古今中外,安定社会、保障民生、和谐发展是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阅 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故 人 不 独 亲 其 亲 , 不 独 子 其 子 , 使 老 有 所 终 , 壮 有 所 用 , 幼 有 所 长 , 矜 (gun) 、寡 、 孤 、 独 、 废 疾 者 皆 有 所 养 , 男 有 分 ( 分 工 ), 女 有 归 ( 婚 配 成 家 ) 。 摘自孔子礼记大道之行也(1)根据

6、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孔子的主要思想。 (2 分)材料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3(2)从材料二中看出孙中山认为社会革命成功的关键是什么?(1 分)孙中山领导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 分)材料三1935 年: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的权利,根据该法成立了劳工关系委员会,其中劳资代表各占一半;同年颁布了社会保障法 :“第 1 节是每州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孤寡老人提供财政资金,为资助各州实施失业补助法,特批准拨款。 ”1938 年: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 ,

7、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长工时,禁止雇佣 16 岁以下的童工。 摘自世界史资料丛刊(1917 1939 年的美国) (3)根据材料三判断这是历史上哪一次重要改革?(1 分)从材料中归纳出此次改革涉及到的几个主要方面。(3 分) 材料四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 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摘自习近平阐述中国梦: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4)20 世纪 80 年代党和政

8、府体现“学有所教”的重大举措是什么?(1 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是由哪几方面为主构成的?(3 分)(5)通过上述材料的分析,你对民生问题有何认识?(2 分)(1) “仁” 、 “礼” (或“德” 、教育思想) 。 (答出两个方面的内容 2 分。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2) “平 均 地 权 ”或 “民 生 ”。 ( 1 分 ) “三 民 主 义 ”或 “民 族 、 民 权 、 民 生 ”。 ( 2 分 )(3)罗 斯 福 新 政 。 ( 1 分 ) 维 护 工 人 权 利 ; 救 助 孤 寡 老 人 ; 实 施 失 业 补 助 ; 禁 止 使 用 童 工 。( 答出

9、 三 点 3 分 )(4)颁布义务教育法或实施“希望工 程” 。 (1 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3 分)(5)从古至今,思想家、政治家非常关注民生问题;国家的稳定、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民生问题;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满足国民社会生活的需 要是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据。 (答出两点 2 分。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013山东青岛)3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方缺乏可与中国相媲美的文字系统,也没有中国的科举制度。这种文字系统提供了文化上持久的 同一性,而这一科举制度使中国的行政提高了效率,增强了稳定性。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长安二年,始

10、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新唐书材料三 明朝再度恢复了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官的制度,这套制度后来变成了一种僵死的形式,它一直保持到 1905 年取消科举考试。汤因比历史研究材料四 谨上溯古制,参考列邦,拟定京师大学暨各省高等学、中学、小学、蒙学章程,4候钦定各省,核实兴办,凡名是实非之学堂及庸滥充数之教习,一律从严整顿。清史稿请回答:(5 分)(1)材料一中的“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朝代?(1 分)(2)材料二中的“武举”最早出现于哪位皇帝统治时期?(1 分)(3)材料三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采用的答卷文体是什么?(1 分

11、)(4)材料四中建立起“高等学、中学、小学”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出自哪一文件的规定?(1 分)(5)现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即将完成,相信你肯定有不少的收获或打算,请写出其中的一点。 (1 分)37 (1)隋朝;(1 分) (2)武则天;(1 分) (3)八股文;(1 分) (4) 奏定学堂章程 ;(1 分) (5)只要言之有理,观点正确,即可得分。 (1 分)(2013云南昭通)26 (8 分)仔细观察下列图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图一 图二图三(1)下面是三幅图片的信息,请将信息中错误的地方指出并改正过来。 (6 分)图一:科 举 制 度 诞 生 于 隋 朝 , 在 古 代 封 建 社 会

12、 起 到 一 定 的 积 极 作 用 , 最 终 废 除 于民 国 时 期 。图二:京师大学堂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一所高等学府,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图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毛泽东为景山学校的题词。(2)从以上图片信息 中你得出什么样的认识?(至少写出两点) (2 分 )(1)图一:“民国时期”改为“清朝末年” ,或者“1905 年” ,或者“清朝” (2 分)图二:“洋务运动”改为“戊戌变法” 。 (2 分)图三:“毛泽东”改为“邓小平”。(2分)5(本题每幅图发现错误即给1分,改正正确再给1分)(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例如:中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国社会的发展要重视人才的培养;科举制度在一定时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党和政府关心教育;科教兴国等。(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