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期中考试卷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327570 上传时间:2017-08-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期中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期中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期中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期中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期中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期中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期中考试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湖学校七年级 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试卷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写在表格内,1-6 题每题 2 分,7-12 题每题 3 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应和 h 黄晕 yn 发髻 j 诀别 je B 酝酿 ling 倏忽 sh 刹那 ch 寥廓lioC 栖息 q 肥硕 shu 槐树 hui 偌大 nu D 栅栏 zh 撩起 lio 攀附 pn 停滞 zh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宽宏大量 蛛丝蚂迹 遗憾 辛辣 B 鸭雀无声 洗耳恭听 清冽 蜷曲C 美不胜收 花团锦簇 梦寐 椎形

2、D 花枝招展 繁华嫩叶 荫蔽 祷告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 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 着。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 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 你的眼。A衬托 静默 嘹亮 照 B 烘托 沉默 嘹亮 逼C烘托 静默 清脆 逼 D 衬托 沉默 清脆 照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大约有 2000 万公顷左右被砍伐或毁坏。B 了解并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C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

3、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D 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5 下面情境中,小林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情境】小林晚上要参加少年宫组织的一项活动,放学后打电话告诉妈妈准备晚饭。A.你马上给我准备晚饭,我六点半要去参加少年宫的活动。B.妈妈 ,你必须早一点准备晚饭,我六点半要去参加活动,别耽误我的事。C.妈妈,你能早一点准备晚饭吗?我六点半要去参加少年宫的活动。D.快点给我做饭,我六点半要去参加少年宫的活动。6 下列关于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几处” “谁家”照应“早莺” “新燕” ,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现了钱塘湖初春季

4、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B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看似恬静明丽,与上下句凄凉意境迥异,其实,它更能反映诗人的浓浓乡思。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此四句用实写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从而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D 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告诉我们:新生事物是挡不住的,人应该乐观生活,积极向上。课内现代文阅读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2阳班级 姓名 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

5、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

6、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

7、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 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 ,包着红屋顶 ,黄草山 ,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7 对“ 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表现济南人在冬日逗人喜欢的笑容。 B 说明济南人在冬日的和善面貌。C 表现济南人在冬日安适舒畅的情态。 D 暗示别地的冬天让人无法忍受。8 第二段开头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结尾说“就是下小雪吧”这里小雪的“妙”处是( )A 小雪可以给小山穿上“花衣” 。 B 小雪可以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C 小雪可以反射出小山的各种色彩。 D 小雪可以点缀得那些小山更加秀美。9 下面对文章写作判断有误的一

8、项是( )A 文章抓住“温晴”这一特点,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B 文章侧重写人的活动,从而突出“温晴”的特点。C 文章重点写了阳光、小山、白雪、绿水等景物。D 文章在描写济南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做到情景交融。课内文言文阅读:仔细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呼?10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主旨 B.虽有至道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C.虽有佳肴 肴:用鱼、肉做的菜

9、。 D.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反省自己。11 下列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3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主旨。B.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C.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学了以后才知道自己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D.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呼? 译文: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12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学相长集中论证了教和学的关系,说明了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B本文在论述时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10、作比继而引入“教学相长”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C文章应用“对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D文章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二、 (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8 分)13 将下面的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6 分) ,浅草才能没马蹄。 ,断肠人在天涯。 曲径通幽处, 。 潮平两岸阔, 。 树木丛生, 。 ,洪波涌起。14 学习古代典籍,可以获得许多人生教导。 论语中“ , ”两句告诉我们,向他人学习时,应明辨优劣,善于选择。 (2

11、分)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1517 题(共 6 分)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n)然而退。他日,贾人游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济阴:郡名。贾人:商人。 浮苴:水中浮草。 巨室:世家大族。 向许:刚才答应。无乃:莫非,岂不是,难道不是。 勃然:发怒的样子。 作色:脸变了颜色,

12、指变成了怒色。 几何:多少。 黯然:情绪低落。 退:走开。 吕梁:地名,龙门山。 薄:迫近,这里指冲撞、触击。 覆:翻,这里指翻船。 盍:何不。15 解释句中加点词(2 分)4 则予十金 渡河而亡其舟 16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 分)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 译文: 17 商人的最终结局是什么?是分析其原因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2 分)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一个馒头十三岁那年,我顺利地考进离家二十多里的县三中,成了母亲最大的骄傲。那时,父亲还是大山里的一名伐木工,为节约开支,他数年难得一次省亲,贫寒的家境使母亲也愈发省吃俭用艰苦度日。那是一个霪雨霏霏的深秋的一天,当父亲兴冲冲地踏进院坝

13、时,母亲的眼眶一下就湿润了。接过父亲的行囊,母亲就发现了那个白面做成的馒头。这是父亲路上吃剩下的干粮。对于当时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的我家来说,白面馒头无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母亲走进灶屋,在点燃茅草给父亲烧洗脸水的同时,将蒸笼也放在了锅上看着锅上四溢的热气,母亲喜盈盈地从房里拿出几块干净的纱布,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头顶一块蓝花布就向二十里外的县城走来。走到学校,已是下午。整齐的校舍、琅琅的读书声使大字不识的母亲顿生敬畏。蹑手蹑脚,屏息而行,母亲沿着每一间教室寻找心爱的儿子。几乎走遍了整个学校,她终于看见了正在上课的我。许是怕老师呵斥,母亲哈着腰,从窗户上露出半个

14、脑袋,一边用手向我比划,眼睛又怯怯地瞅着老师。半个脑袋、奇怪的手势和母亲颇为滑稽的眼神立即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就这样在窗口呆了好一会儿,在老师背过身写板书之际,母亲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动作。她直起身,从怀中掏出那个雪白纱布紧裹的馒头,从窗外迅速向我掷来。 “咚!”因用力过猛,馒头掠过我的头顶砸在了前面同学的课桌上,随后又一骨碌滚在了地上。当沾满尘土的纱布一层层散开,那个干干净净的馒头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教室里哄然而起的笑声瞬间刺痛了我的耳膜。面对老师严肃的询问,母亲慌张地说:“我,我来给娃送个馒头。 ”在我那些生活颇为优裕的城里同学听来,这样的回答无疑是一种荒谬的笑料走几十里路就为送一个馒头?着着他们前仰后合地笑个不停,憨厚的母亲全然不知所以,竟还怀着敬意频频向她心目中的“秀才”们点头。母亲补丁缀补丁的衣服、头上已歪斜的蓝花布和这种尴尬的神态再次掀起了他们的笑浪在这一阵紧似一阵的笑声中,我的自尊被践踏得支离破碎。拾起馒头,我快步走出教室,拉起母亲就向操场走去。此时,我丝毫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