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复习题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3268469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动物学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动物学复习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

2、,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8、自连式:脑颅与颌弓连接方式之一,腭方软骨(或上颌骨)直接与脑颅连接,而舌弓和脑颅脱离,不再有悬颌的作用,这种连接方式称作自连式,也叫自接型。肺鱼类和所有陆栖脊椎动物如此。 9、舌连式:脑颅与颌弓连接方式之一。大多数软骨鱼类及硬骨鱼类通过舌颌(软)骨把颌弓悬系在脑颅上的连接方式称舌连式,也叫舌接型。 10、双连式:脑颅与颌弓连接方式之一。颌弓除通

3、过舌颌(软)骨与脑颅连接外,还直接同脑颅相关节的连接方式叫作双连式,也称双接型。部分软骨鱼类属此型。2. 侧线鳞:在鱼体两侧通常具有 1 条或几条穿过侧线管的鳞片称为侧线鳞。 11. 鳍:分布于鱼类的躯干部和尾部,是维持维持身体平衡和运动的主要器官,由内骨骼的支鳍骨和露在身体外面的鳍条组成。分为奇鳍和偶鳍。 12. 奇鳍与偶鳍:奇鳍着生在身体的中线上,自头部经背部绕过尾部以至肛门为止的连续皮褶,包括背鳍、尾鳍、臀鳍;偶鳍着生在身体的两侧,自头部以后起沿腹部两侧至肛门,包括胸鳍、腹鳍。13、卵生:动物以成熟的卵细胞或受精卵的形式排出体外进行发育,其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均来自卵黄,这种生殖方式称

4、为卵生。 14、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输卵管或子宫内发育,胚胎发育所需要营养物质仍来自卵黄,母体只对胚胎提供保护和适宜的发育场所,最后发育成幼体才产出体外的生殖方式称卵胎生。 15、假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发育,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卵黄,同时子宫内膜与卵黄囊膜形成类似胎盘(假胎盘)的结构,母体与胚胎可发生物质上的交换,最后以幼体的形式产出体外,这种生殖方式称假胎生。 16、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发育,子宫内膜与胚胎的绒毛膜及尿囊形成真正的胎盘,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最后发育成为幼体产出体外,这种生殖方式称为胎生。17、洄游:鱼类为适应其生命周期中某一环节而形

5、成的一种周期性的、定向的、集群的长距离迁徙现象,称洄游。18、动脉圆锥:为心室向前延伸的膨大部分,能博动收缩,协助心室将血液压入动脉,它属心脏本体,存在于软骨鱼类,两栖类。 19、动脉球:为腹大动脉基部的膨大部分,不属心脏本体,其构造与血管壁的构造一致,不能博动收缩,只对快速流动的血流起缓冲作用。存在于硬骨鱼类。 20、单循环:具单心房单心室的动物,静脉血由心脏经腹大动脉送入鳃内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再经背大动脉送至全身各组织器官进行气体和 营养物质交换,交换后的静脉血沿前后主静脉汇集入心脏,整个循环途径只有一条,故称单循环。见于鱼类及其以前的低等脊索动物。 21、不完全双循环:两栖类和爬行

6、类动物具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但由于心室单一或分隔不完全,因此动脉血和静脉血在心室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我们把具有这种特点的血液循环称为不完全双循环。 22、完全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心室分隔完全,其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的血液完全在各自的封闭管道中流动,不在心室发生混合,我们把具有这类体、肺循环方式的血液循环称完全双循环。23、开放式骨盆:鸟类所特有的骨盆。腰带愈合成薄而完整的骨架,髂骨向前后伸展并与愈合荐椎相愈合,耻骨退化成细棒状,而且左右坐、耻骨在腹中线上不汇合联接,而是一起向后方伸展,这样的骨盆称开放式骨盆。与产大型硬壳卵有关。 24、封闭式骨盆:哺乳类腰带中的髂骨与荐骨相关节,

7、左右坐骨与耻骨在腹中线缝合而构成的骨盆,称封闭式骨盆。它加强了后肢的牢固性。25、双重呼吸: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鸟类具有气囊,吸气时部分气体入肺进行交换,另一部分未经交换的气体入后气囊储存,呼气时后气囊中未经交换的气体压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我们把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称为双重呼吸,是鸟类对飞翔生活的适应。 26、双重调节:鸟类视力不仅可通过睫状肌的收缩改变晶状体的凸度来进行调节,还可通过角膜调节肌收缩改变角膜的凸度来进行调节,这种视力调节方式称双重调节。27、迁徙:随着季节变化鸟类周期性、定向性、集大群的在越冬区和繁殖区之间进行的迁飞的现象,称为迁徙。它是鸟类积极主动地适应

8、环境变化的一种本能活动。28、口咽式呼吸:蛙类的呼吸动作由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口咽式呼吸。 29、胸式呼吸:爬行类的呼吸由肋间肌的作用使胸廓扩大或缩小而导致气体出入肺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胸式呼吸。 30、 腹式呼吸:哺乳类的呼吸是由于膈肌的作用使胸腔容积增大或缩小导致气体出入肺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腹式呼吸。31、适应辐射:凡分类地位相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于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结构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适应辐射。 32、同源器官:存在于不同动物体上的器官,功用不同,形状亦异,但来源和基本结构却相同,这样的器官

9、称同源器官。 33、同功器官:存在于不同动物体上的器官,功用相同,形状相似,但来源和基本结构完全不同,这种器官称同功器官。34、动物区系:指某一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由于地理隔离和分布区特性所形成的动物类群总体,也就是有关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的在现代生态条件下存在的动物群。35、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3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所生活的物理(非生物)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就是相互作用的生物的与非生物的系统。37、韦伯氏器:硬骨鱼类鲤形总目第 13 椎

10、体的两侧有四对小骨,由前向后依次称为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三脚骨,这四块骨骼称为韦伯氏器。38、跖行式:陆地奔跑的动物,较原始的以趾(指)骨和掌跖骨着地,称跖行式。39、趾行式:一些善于奔跑的动物,仅以趾(指)骨着地,如犬、猫,称趾行式 40、蹄行式:适于迅速奔跑的有蹄类,仅以趾(指)端着地,且趾(指)骨趋于减少,称为蹄行式。1. 吞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由于没有胸廓,呼吸动作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同时口腔粘膜也能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为吞咽式呼吸。 4. 原脑皮:从两栖动物开始出现的,在大脑顶壁出现了零星的神经细胞,称原脑皮。仍与嗅觉有关。 5. 休眠:是动物对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

11、当恶劣条件到来时,动物停止进食,呼吸次数、心跳频率、呼吸耗氧量均大为减少,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状态,当条件转好时,再恢复活动。休眠是动物一种主动过程。可分为夏眠、冬眠和日眠。 6、固胸型肩带:无尾两栖类肩带与胸骨的组合类型之一。主要特征是左右上乌喙骨形小而直,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重叠,有的种类甚至愈合成一条狭窄的上乌喙骨,肩带不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动,这种肩带称固胸型肩带。例如蛙。 7、弧胸型肩带:无尾两栖类肩带与胸骨的组合类型之一。主要特征是左右上乌喙骨形大呈弓形,在腹中线上不相连而彼此重叠,肩带可通过上乌喙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这种肩带称弧胸型肩带。例如蟾蜍。 9. 不完全双循环:血液在

12、体内有两条循环路线,一是体循环,血液从心脏发出后,到身体各处进行气体交换,乏氧血返回心脏;一是肺循环,血液从心脏发出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多氧血再返回心脏,由于两栖类和爬行类,心室只有一个或分隔不完整,因此从身体返回的乏氧血和从心脏返回的多氧血在此有一定的混合,称为不完全双循环。 12. 五趾型附肢:从两栖纲开始出现的结构。由总鳍鱼的鳍演化而来,解决了陆生动物失去水中浮力而出现的支撑身体重力的困难。包括肱(股) 骨,桡 (胫)骨,尺( 腓)骨,腕(跗)骨,掌(跖)骨和指(趾)骨19. 变温动物:身体的体温不能维持恒定,随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24. 犁鼻器:为嗅觉

13、器官,从两栖动物开始出现,在两栖动物为鼻腔腹内侧的 1 对盲囊,能感知化学性质。在蜥蜴和蛇类特别发达,是在鼻腔前面的 1 对盲囊,以独立的鼻腭管开口于口腔顶壁。 25. 枕髁:也称枕骨髁,为四足动物特有的构造,枕骨后方的突起,与第 1 枚颈椎(寰椎)相关节,使头部能够活动。两栖类和哺乳类为 2 个,爬行类、鸟类为 1 个。2. 羊膜卵:羊膜卵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胚膜结构的卵。羊膜卵的特点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三层胚膜(绒毛膜、尿囊膜、羊膜)包围胚胎,羊膜腔中充满着羊水,胚胎浸在羊水中而得到保护,免于干燥和减轻震荡。 4. 颞窝:是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在头骨两侧眼眶后面的一个或两个孔洞,是借相

14、邻膜性硬骨的缩小或丢失形成的,颞窝的形成与咬肌发达有关,包括无颞窝、上颞窝、合颞窝、双颞窝四种类型。 6. 次生腭:在口腔顶壁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以及腭骨、翼骨形成的水平分隔。将口腔和鼻腔完全分开,使内鼻孔后移。爬行动物中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整。 7、爬行动物:是指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14. 颊窝:颊窝是蝰科蝮亚科蛇类在鼻孔和眼睛之间的一个凹窝,窝内有一薄膜,将窝分成内外两个部分,薄膜是上皮细胞,上面密布神经末梢,末端略膨大,内部充满线粒体。颊窝是一种热敏感器,能感知周围环境内 0.001的温度变化。2. 恒温动物: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

15、包括鸟纲和哺乳纲。13. 龙骨突:指鸟类胸骨中线高耸的突起,它增加了飞翔肌肉的固着面,为飞行时扇翅有力提供了保证。22. 气囊:为和某些初级、次级支气管末端相连的膨大的盲囊,由单层鳞状上皮细胞组成,广布于内脏、骨腔及某些运动肌之间。为鸟类的辅助呼吸系统。包括成对的腹气囊、后胸气囊、颈气囊、前胸气囊和单个的锁间气囊。25. 鸣管:为鸟类气管特化的发声器官,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此处具鸣膜和鸣肌,鸣肌控制鸣管壁的形状和紧张度,使气流振动鸣膜而发声。 1、脊椎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1)神经系统发达,神经管的前端分化为脑,有进一步分化为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2)脊柱代替脊索,成为身

16、体的支持结构,低等脊椎动物脊索仍然终生存在,高等脊椎动物被脊柱代替,脊索退化仅留痕迹;(3)水生脊椎动物用鳃呼吸,鳃裂终身存在;陆生脊椎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鳃裂,成体用肺呼吸。(4)除圆口纲外,出现了上下颌,能主动捕食,提高代谢能力。(5)循环系统完善,出现了位于身体腹面的能收缩的心脏,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6)集中的肾脏代替了分节排列的肾管,增强了排泄废物的能力。(7)4)除圆口纲外,出现了成对的附肢。2、圆口纲的主要特征答:(1)体裸露无鳞,呈鳗形。 (2)没有上下颌,口呈漏斗状,成为圆形的吸盘。 (3)只有奇鳍,没有偶鳍,也没有肩带和腰带。 (4)没真正的齿,只有表皮形成的角质齿。 (5)具有单个鼻孔,位于头背正中。 (6)终生保留脊索,仅有脊椎的雏形。3、鱼纲的主要特征答:1.出现上下颌,颌增加了获得食物的机会,提高生命活动能力,增强动物适应性。2.有成对附肢-偶鳍。大大加强活动能力。3.完整的内骨骼系统。脊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