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免疫学重点总结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3267885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免疫学重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电子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免疫学重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电子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免疫学重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电子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免疫学重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电子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免疫学重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子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免疫学重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免疫学重点总结(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第一讲 绪论1、概念:1) 、免疫(immunity): 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 ”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2、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免疫防御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免疫自稳: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

2、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 、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 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 marrow) ,胸腺(thymus) ,腔上囊(法氏囊,鸟类) ,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 T 细胞、B 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 抗原1

3、、概念:1) 、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2) 、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 determinant)( 表位,epitope): 书:指能被抗体、BCR 或 TCR 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因常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又称表位。PPT: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3

4、)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指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无须依赖 T 细胞辅助的一类细胞,又称 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4)、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指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必须依赖 T 细胞辅助的一类细胞,又称 T 细胞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此类。5)、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 :书:指两个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体(或抗原)与不同抗原(或抗体)发生的反应。Ppt:抗原(或抗体)除与其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有时还可与其他抗体(或抗原)发生反应

5、,称为交叉反应。2、抗原的基本特性:抗原一般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两种基本特性。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又称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 、抗原自身因素:(1)异物性(foreignness): 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凡是在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接触过的物质,自身成分发生改变,都会被机体免疫系统视为异物。抗原与机体间的种系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2) 、理化性质:化学性

6、质: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多糖、核酸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强于其他,蛋白质一般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分子大小及其结构:一般而言,抗原的分子量越大,其免疫原性越强。10000 有强免疫原性,4000 为弱免疫原性或无免疫原性;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抗原分子的空间构象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其免疫原性。例如构象表位丢失,则抗原会失去免疫原性。易接近性:抗原表位能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所接近的程度。易接近性越好,免疫原性相对越强。物理状态:一般状况下,聚合状态 单体,颗粒状可溶性。2) 、宿主因素: 包括遗传因素和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两方面。3) 、免疫方式:指进入宿主内的抗原剂量、途径、间隔时间、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类型

7、等因素。剂量:剂量适中途径;皮内皮下注射 肌内 腹腔静脉次数与间隔:次数不宜太多,间隔适当佐剂(adjuvant)完全和不完全弗氏佐剂4、抗原决定基(表位)的分类:(1) 、根据表位的结构分类:可分为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线性表位又称顺序表位,是由连续排列的氨基酸残基所形成的表位。构象表位由序列上不连续的氨基酸残基在空间上通过折叠形成特定构象又称非线性表位。(2)、按抗原决定结合对象分类:可分为 T 细胞表位和 B 细胞表位。B 细胞表位即 B 细胞的 BCR 识别的表位,主要存在于天然抗原表面,以构象表位为主,不需要 APC 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T 细胞表位即 T 细胞的 TCR 识别的表位,

8、属于线性表位,需要先被 APC 识别,并之后与 MHC 形成复合物才能最终被相应的 T 细胞识别。5、抗原分类(亲缘关系):可分为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和异噬性抗原(。异种抗原:指来源于另一物种的抗原。同种异型抗原:指来自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间的抗原,也成为同种抗原。自身抗原:指那些能在某些病理情况下使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的自身成分。异噬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广泛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间的共同抗原。第三讲 抗体1、概念:(1)抗体(antibody,Ab):抗体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 B 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特异性识别、结合和清除相应抗原的,

9、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2)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3)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 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结合后,其Fc 段(即可结晶片段)与 NK 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 IgG Fc 受体结合,促使细胞释放细胞毒颗粒,杀伤靶细胞,称为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4)调理作用:IgG 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后,可通过其 Fc 段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相应 IgG Fc 受体结合,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杀伤能力,此即抗体的调理作用。结构域(domain ),免疫球蛋

10、白的多肽链分子可折叠成若干个由链内二硫键连接的球形结构域。每个球形结构域约由 110 个氨基酸组成,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故又称为功能区。第四讲 补体系统1、概念:(1)、补体(complement,C ):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并非单一成分,是由 30 余种可溶性蛋白、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构成的多分子系统补体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物反应系统。多种微生物成分、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其他外源性或内源性物质可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其形成的产物具有溶解细胞、调理吞噬、介导炎症、调节免疫应答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等功能。补体系统式机体发挥固有免疫防御的重要部分,也是集体发挥体液免疫效应的主要机制

11、之一,并对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2、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的过程:补体系统的激活可通过由抗原-抗体复合物从 C1q 启动的经典激活途径;由 MBL 结合至细菌多糖启动的甘露糖结合的凝集素激活途径(MBL 途径 mannan-binding lectin 途径) ;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从 C3 开始的旁路激活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 。(1) 、经典途径:(前半部分)激活物及激活条件 免疫复合物是经典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质(2)MBL 途径(前半部分):病原体甘露糖残基+MBL 是 MBL 途径的主要激活物质(3)旁路途径(前半部分):又称替代激活途径,指不经过

12、C1、C4 、C2,由 C3、C59 、B 因子、D 因子、P因子参与的补体激活过程。激活物为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凝集的 IgA 和 IgG4 等为补体激活提供保护性环境和接触表面的成分。旁路途径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可以直接识别异物,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发挥效应。不依赖于抗体的形成,在早期抗感染免疫中具有重要意义。3、补体的功能:补体系统的功能可分为两大方面:补体在细胞表面激活并形成 MAC,介导溶细胞效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蛋白水解片段,从而介导各种生物学效应。细胞毒及溶菌、溶解病毒作用(Cell lysis) :补体系统通过经典途径、旁路途径或 MBL 途径被活化后,可在

13、靶细胞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导致靶细胞的溶解,补体的这一功能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起重要的防御和监视作用,可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消灭病变衰老的细胞。调理作用(opsonization):补体和抗体均具有调理作用。在吞噬细胞表面有多种补体受体,如 CR1,CR2,CR3 等,结合了靶细胞或抗原的补体片段(C3b/C4b/iC3b)可与吞噬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结合,促进两者的接触,增强吞噬作用和胞内氧化作用,最终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增强。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Clearance of immune complexes ): 多种补体成分可识别和结合凋亡细胞,并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的作用而参与对这些细

14、胞的清除。炎症介质(inflammation mediators):C3a,C4a, 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可使表面具有相应受体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支气官痉挛等的作用。趋化作用( Chemotaxis ): C3a,C5a 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吸引具有相应受体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向补体激活的炎症区域游走和聚集,增强炎症反应。第五讲 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 /黏附分子概念:(1)细胞因子(cytokine ,CK):书:是一种主要由参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能调节细胞生

15、长、分化成熟、功能维持和免疫应答。Ppt: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活化的免疫细胞分泌的、可调节细胞生长、分化成熟,功能维持的可溶性小分子蛋白质。(2)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聚类分析法,来源不同,但能识别同一分化抗原的多种单克隆抗体称为一个分化群。分化群(CD)识别的分化抗原称 CD 分子。CD 是指单克隆抗体群,但在实际研究中若无特别说明,CD 主要是指分化抗原。(3)黏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 AM): 书:是指一类能介导不同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间相互接触、结合和作用的糖蛋白或糖脂分子

16、。 ppt: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结合和作用的一类分子,多为糖蛋白。以配体-受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使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发生黏附,参与细胞的识别、活化、信号转导及生长、分化、迁移等过程,是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等发生的分子基础。细胞因子作用的共同特点:(1)、理化特性:绝大多数分子量为 2.5104 糖蛋白。多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为二聚体(如 IL 白细胞介素-12)或三聚体(如 TNF 肿瘤坏死因子) 。多数编码基因为单拷贝基因,并由 45 个外显子和 34 个内含子组成.(2)、产生特点:多源性和重复性: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不同的细胞因子。瞬时性: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是一种自我调控的过程。多由活化细胞产生 :天然细胞因子是活化细胞产生的。(3)、作用特点自分泌或旁分泌:以这两种形式作用于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本身或附近。高效性:细胞因子与其受体以高亲和力结合,微量即可发挥作用。通过结合靶细胞上相应受体发挥作用。作用的复杂性: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网络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