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案例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325369 上传时间:2017-08-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案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案例一 、案例背景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哲学基础知识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之一,在此内容之前教材呈现了意识的本质即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这是从物质决定意识的角度, 阐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为什么能通过意识的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因此引出本课题, 这是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角度讲的。如何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一直以来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平时和同行交流感悟、网络、书籍的查阅,发现教师们无外乎采取 这些方法,比如选择案例、录像、资料等创设 情境,设计探究活动,或选择投影、多媒体教学资料结合教材内容,挑选典型的图片

2、、音像、文字 资料作为教学辅 助手段,或分析或提问或讨论,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些方法虽然也让学生看了、听了、想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某种层面得到体现,但大都还是停留在大脑的较浅层,接受到的信息大多是间接经验。而哲学的最高境界是 讲 究知情意行的高度的统一,恰恰本课的主 题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主要表现,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最大效能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左思右想,决定尝试小组合作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并用“ 微电影”的方式配合进行,接连在几个班使用,效果很好,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个同学都参与到 课堂学习中,团结协作,最大程度发挥 个人和集体的主观能动性。二 、案例呈现(一)形成小组、分配任务:同学们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的主要表现,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能力,提高素养呢?今天我们将把四个主要表现设置成四个任务,有四个小组各完成一个,下面 请各小组选派同学抽签确定任务。(二)提出目标、明确要求:1、各小组围绕任务,研究讨论确定最佳方案阐述主题, 讨论时间 10 分钟。2、各小组上台展示、实施你 们的方案,时间 5 分钟。3、根据各组的表现手段、参与人数、效果等进行评比,给与相应的加分。 (特别说明:如果小组有同学没有参与,那么此小组行动失败。 )4、我们将各小组的实施过程全程拍摄,制作“微电影”,在班会上播放,并送

4、给大家留作纪念。(三) 巡回观察、悉心指导:同学们异常兴奋,各小组围成一圈,分配任 务,设计方案,有的小组很快开始预演。(四)学生展示片段:第一组同学上台,一位同学拿着手机在玩时下最风靡的“ 水果忍者”,当游戏开始的时候,一群扮演各种水果的表演者就开始听着指令上窜下跳,当切掉炸弹的时候,这些人一群人穿越回了 X 年,来到了牛顿时代,故事开始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同学们笑,此时我注意到一位平常极其内向、以前小组活动时老是傻坐着的一位男生,这会儿表演的是西瓜,一会儿起立一会儿下蹲,笑个不停。原来课堂也有他的天地,只是以前没给他恰当的位置。)主持人:传说 1665 年秋季,一天牛顿坐在自家院中的苹果

5、树下苦思着行星绕日运动的原因,这时,一只苹果恰巧落下来,它落在牛顿的脚边。牛顿:咦?为什么这只苹果会掉下来呢?为什么它向下掉而不是向上飞呢?某同学:这是一个发现的瞬间,这次苹果下落与以往无数次苹果下落不同,因为它引起了牛顿的注意,经过探索,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理所当然的现象中找到了苹果下落的原因引力的作用,这种来自地球的无形的力拉着苹果下落,正像地球拉着月球,使月球围绕地球运动一样,终于发现了“ 万有引力”。主持人:我们组织设计这样的一个小品的原因是:在切西瓜的同时,水果也会向下掉落,于是我们用穿越的手法重现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

6、不断创造的过程。人不只能通过感觉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通过思维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像 刚才小品里的牛顿从普通的苹果落地这个现象着手,发现了“万有引力 ”这个规律。我们一组的展示到此结束,谢谢 !(掌声响起)教师:这一组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很充分,表现手段很有创意,通过创设游戏情景、穿越 剧,表现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通过思维发现万有引力这一故事,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之一“ 意识对世界的反映具有 创造性。 ”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很多,其他同学有论证的材料吗?(三位同学列举了不同的案例。 )另外,人的意 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状,而且能以此为基础,去追溯 过去,推测未来。接着第二组上台,主持人:我们要

7、表现的主题是“人的意 识活动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重大的影响。 ”主要内容来自于同学们平日里某节课的场景。“叮铃铃! ”上课了,老师喊起立,同学们个个都有气无力的站起来,有的还伸懒腰,老 师开始写板书,一个学生急急忙忙冲进来,怕老师发现,于是悄悄的走 进来,然后转个身背对着老师,面向教室门装作要逃走的姿势,老师一回头,以为要逃课:“刚上课,就想溜啊!” (同学们笑)老师回头继续写板书,突然听到下面一个女生的惨叫,急忙回头查看, 发现女生后面的一个男生正拉着女生的头发玩,老师走下去看看怎么回事,男生 说:“想看看她用的是不是飘柔!”班里一阵轰笑,老师说 :“她用什么洗发水你下课去问,现在认真听课!

8、”突然隐隐约约传 来一阵打呼声,原来有几个学生睡着了 老师无奈地摇头。(此时我有些看不下去,这一组同学的展示对 我来说简直是羞辱,要适得其反了,刚想开口引导,只听:)主持人:同学们,你们看这样上课像话吗?我以前也又有这样,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现在想想真是内疚,我们已经三年级了,不是小孩了,是优游卒岁、得 过且过,还是珍惜青春岁月?(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 )我们只想用刚才的表演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这样一个作用:意识能够作用于人体,影响人体的生理 过程和活动,我 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 虑时间地点场合,有时可以奔放跳跃,有时却要淡定慎独。同学们,平时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姿态上课呢?大家都很清楚,是啊,

9、再 过一年我们就要去实习了,人生意义在于 实现自身价值,而 实现价值则 需要人生目标,了解自己的兴趣、天赋、价值观、性格,合理地规划人生目标,加以坚韧的意志、和谐的心态,才能做成最好的自己。 (掌声响起,哇,我松了一口气,在这样的峰回路转之际 ,同学 们明白是非曲折、真假美丑!这不正是教育的真 谛吗?顿时感到一 阵感动与欣慰。 )3、案例评析(一 )营造制作微 电影氛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微电影是个新生事物,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 微(超短) 时” (30秒300秒)放

10、映的 视频(“类”电影)短片。平日里,许多人的一天、一辈子悄悄过去了,无声无息,没有留下任何经过的痕迹。很多人喜欢回忆往事,一些年少时的文字、照片、影像资料特别有意义。如今虽然信息量大量增加,人们在追求快速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不再 满足文字,喜欢通过视觉感官,听 觉感官快速的获得信息。那么我们教师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平时进教室、校园,除了 备课本、粉笔、电脑,最好还要加一个相机。我现在就这样做了,可喜的事一些年轻教师也这么做了,把同学 们精彩瞬间拍下来,送 给学生作为美好珍藏,同学们特别希望看到视频上自己美好的形象,自然上课也特别认真。 (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优势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通

11、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 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时候,小组合作会成为活跃分子的天地,一些沉默寡言内向孤僻的会游离于外,所以这次的小组活动其中一个细节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要参与,不然就以失败告终,那么这个小组会想方设法让每个成员承担一个小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并非是游离于社会,它必 须将个体融入群体之中,并自觉地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平时合得来合不来的同学

12、为了同一个目标都融入这个小组,就进入了一个特有的小社会,他们必须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 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 习的正确率。(三)汲取项目教学法精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项目教学法主要运用在职业技术培训中,其 实我觉得文化课也可以尝试,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 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本节课一开始就明确了一个任务,各小组的活动将要制作微电影,某种意义上看这也是个项目,同

13、学 围绕这个项目设计方案、组织实施。产生了诸如导演、制片、主持人、旁白、表演者等角色。改变了以往“ 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 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在主 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教师,通过对 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四)需要改 进之处:由于学生的年龄尚处在 18 岁左右,涉世不深、知识面较窄、经验也不够丰富,而为了适应职业学校的特点和市场、社会的需要,职业学校到三四年级专业课、 实训课占了重要地位,学生接受文化课的熏陶相应减少,学生只能运用现有的较少的一些手段,带来的问题就是材料不够丰富、 层次也不深,好在 现在学校也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提倡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还 命名了一些“书香班级”,文化 课老师和班主任老师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在每一个年级段的文化的积淀,除了有较强的技能,还要有文化、有内涵。在教学 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小组展示交流时的不足,拾遗补漏,及 时增加信息量,挖掘生活众多方面的材料,拓展学生眼界,引发深层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