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方法——人物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237883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雕刻方法——人物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雕刻方法——人物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雕刻方法——人物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雕刻方法——人物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雕刻方法——人物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雕刻方法——人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雕刻方法——人物(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同品种的雕刻方法人物http:/ 2006-12-6 15:01:00 中国青田网人物亦是青田石雕的一大品类,尤其是传统人物的雕刻所占比重很大。从技法上讲,花卉、山水类最为复杂,功夫最大,但就造型角度来看,却是人物最难。本行艺人常常引用“做人难”这句人生处世的俗语比作人物雕刻之困难。雕刻人物非但要具有真功夫的形似,而且要表现其思想感情的神似,欲得“神”更必须先有“形”,形神兼备才显其生动。只有懂得形体的基本比例和运动规律,才能造“形”传“神”。青田石雕的人物技艺,祖辈师徒都以口授、身教相传,并无文字传世。石雕艺人数百年来植根于民间的土壤,与民间画工、塑匠的艺术实践息息相通,创作心得和技法多以

2、口诀的形式相互沿用。学艺方式是师傅带徒弟,以临摹为主,反复做一件产品,逐步形成一种程式化的造型和使用工具的基本功,这是经过无数前人在实践中反复锤炼的结晶。诚然传统的程式和现实形象是不完全相符的,而且有很大的局限性。但若是基本功过硬,对传统人物一套程式化的表现方法有一定理性认识的深度,达到心领神会,雕刻的产品仍会生动、传神,能更富于艺术趣味。50年代石雕艺人开始注意人物的形体结构,又学习了一些“西洋”的雕塑造型知识,也创作一些现代人物题材。为了创作的人物形象更有把握,又往往先进行泥塑稿的设计,这样便使青田石雕的人物造型在传统程式化的基础上大大前进了一步。 一、经常雕刻的题材青田石雕的人物以传统(

3、古典)题材为主,其中又以神话题材为多。这是由于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爱好习惯和民间艺术的传统特点所决定的,其他民间造型艺术大多如此。这与工艺美术晶的商品化也有一定关系。石雕人物有宗教题材、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文学名著中曲人物等。戏曲故事也是雕刻创作的题材之一,如西厢记、梁祝、白蛇传等。宗教题材主要是佛像,如释迦牟尼、观音、弥勒、韦陀、十八罗汉、四大金刚等。佛像的雕刻虽然最为程式化,但雕者并非是对宗教的虔诚,买者亦不一定就是去供奉膜拜,大多数仍然是作为一种人物造型艺术而欣赏的。取材于神仙方面的产品有“寿星”、“三星”、“八仙”、“和合”、“济公”、“钟道”等;情节性题

4、材有“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牛郎织女”、“麻姑献寿”、“哪咤闹海”、“八仙过海”、“达摩渡江”、“刘海戏金蟾”、“七仙女下凡”、“东方朔偷桃”等。这些神话中的人物都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有积极健康的寓意,千百年来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我国人民历来有纪念先贤的优良传统,表现历史人物也是青田石雕的一大主题。这方面人物雕刻最多的有屈原、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张衡、华陀、李时珍、孔子、李白、杜甫、苏东坡、王羲之和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王昭君、蔡文姬、西施等,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如“将相和”、 “苏武牧羊”、“竹林七贤”、“貂蝉拜月”、“东郭先生”等等。此外,取材于红楼梦、水浒、西

5、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的人物题材,则更是丰富多彩,层出不穷。人物产品的形式有单个像、群像、拼堂像(指几个单个像凑在一起成为一“堂”,不是在一块料上雕出,如“八仙”、“三星”、“十八罗汉”、“唐僧师徒”等)。凡佛像类和单个的神话人物,雕刻技法大都程式化,属普及品;有故事情节性的人物多属创作品,少受程式所约束。一些反映现实生活风貌的新题材,则更需吸收一些科学的方法,讲求人体比例结构和运动规律,并与传统技法相结合,进行精心的制作。还有一些同山水配合的人物作品,如“竹林七贤”、“三顾茅庐”、“渔樵耕读”、“松下问童子”等。这些作品必须交待其典型环境,名为人物之题材,实则寄情于山水之景,情景交融,

6、耐人寻味。二、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各部比例人体的解剖结构、肌肉变化等规律,是一个专门的学科艺用人体解剖学,在美术书籍中有专门的介绍,本节就不赘述。民间的技法口诀一般都是从外部直观着眼,与科学的解剖学的解释有很多共通之处,两者结合,可能更便于理解。全 身直观的人体由头、躯干、四肢组成,躯干由胸廓和骨盆组成,由能活动的位于背部中心的脊椎骨连结。如把头、胸廓、骨盆随动作变化而方向不同,看作是形似方块的固定体积,四肢的位置就比较容易安排了。每块体积随运动变化的角度都不同,头的转动幅度比胸要大,可达 90度,这是因为颈稍长而细,较为自由灵活,胸的转动幅度就有限,若骨盆左右转动,则要带动下肢。人体头、躯干各部

7、的运动都有自身的特点和极限,因此必须掌握分寸。特别是雕刻古装人物时,胸廓和骨盆部位被长衫宽衣所遮盖,外形不明显,但人体的转动仍应注意这两个体积的结构变化,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动作才会舒展自然。人的身高,都以头高为单位,民间有“立七、坐五、盘三半”之口诀。但现代我国人的平均身高增长,因而雕刻现代人物都以七个半头为标准,一些古典历史名人肖像一般也以七个半头标准为宜。而其他众多的传统题材人物,尤其是神仙道佛有七个头长就够了,有些甚至不必有七个头长。还有弥勒、寿星等是特意创造的艺术,形象,有意识地缩短比例,采用夸张手法,自然不在此例。儿童的身高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起变化,大体是:三四岁的幼童为四个头高

8、,十一二岁的六个半头高,十三岁以上的同成年人比例差不多。在形体上成年男女有明显的区别,男性胸肩宽阔,臀部较狭,呈倒梯形;女性肩和臀阔度基本相同,呈两个基本相同的对顶三角形。侧面观,男性显得平直,女性则因胸部隆起,骨盆倾斜度较男性大,臀部脂肪丰厚,呈曲线起伏,节奏十分明显。老年人因关节渐渐老化,身躯萎缩,颈脖前倾,腰弯背弓,肌肉松弛,胸肩也相应狭窄。脊椎骨的曲线、比例标准以及形体轮廓,与青壮年已有较大区别。人体肌肉骨胳的名称位置可从艺用人体解剖中了解到,另外还必须了解人体肌肉变化往往是相“反”相“成”的,即收与松、张与弛的关系。这一组肌肉要拉长,另一组必缩短;此一组肌肉要收紧,彼一组必放松。这从

9、颈部两束主要的胸锁乳突肌的变化最容易观察到。骨胳是人体的架子,肌肉附生在骨路上,肌肉的起止位置应十分了解,骨胳与肌肉要分得清楚。骨胳要有硬的感觉,尤其是关节凸起的部位,更为明显;肌肉要有弹性,绝不能雕得圆鼓鼓,刨得光溜溜,看不出骨胳。无骨胳也就无所谓有肌肉,无骨无肉,形既不成,神亦不似。头 部人头部的基本形状为上大下小的蛋形,女性更为明显,侧面也如蛋形。成人的面部比例,民间有“直看三停横五眼,两眼位于头中线”的口诀。即发际至眉,眉至鼻准,鼻准至下颏基本是三等分,称为上中下“三停”。正面横向看,包括两耳在内,以眼的横阔为标准,有五只眼睛之等距。两眼的连结线是头顶至下颏的等分线。嘴的位置在鼻准至下

10、颏的五分之二处,耳朵位于中停。人的头面结构复杂,凹凸变化微妙,有几处高点(骨点)必须注意。头须的最高点,从侧面看偏近后脑,不是头的正中央;头部正面最阔处,上部位于耳后上方顶骨的侧面突出部位,中部是耳前面的颧弓最突出处,下部是下颔骨的突出处。一般在雕刻瘦型人物如“济公”、“铁拐李”等时较明显,丰满型脸面的这些突出点往往被忽视,雕时必须注意。在传统人物造型中,定型人物就有一个定型的脸面,根据脸型的差异,总括出“田、由、国、用、日、甲、风、申”等八字,代表不同的脸型。面扁方圆胖为“田”字脸;上削下方、下颔宽大为“由”字脸;面形方正为“国”字脸;上方下大为“用”字脸;形长方者为“日”字脸;下巴尖瘦者为

11、“甲”字脸;额部方正、下颔宽大者为“风”字脸;上削下尖、两颧外凸者为“申”字脸。概括起来不外是方形、长方形、梯形、倒梯形、鹅蛋形几个大类。刻划人物的神态除了整个身躯的运动姿态和四肢的动作外,面部的表情是最主要的,这是作者传达给观者什么情绪的主要手段。庄严、愉快、沉思、幻想、愤怒、哀愁等等情绪,都是靠面部肌肉的张弛牵动眉、眼、嘴甚至鼻的变化来表达,这个变化是十分复杂而维妙的。起主要作用的是一组表情肌,如皱眉肌、笑肌、颧肌、上唇方肌、鼻肌等。民间以“喜、怒、哀、乐”四字概括人的基本表情,诀曰:“若要笑,眼角下弯嘴上翘;若要愁,嘴角下弯眉紧皱。”“怒像眼挑把眉拧,哀容头垂眼开离,喜相眉舒嘴又俏,等样

12、口开眼又眯。”十分形象化。人物作品要做到“形神兼备”,有扎实的雕刻技巧和用刀技法固然十分重要,但还必须懂得人体的解剖、结构、比例和运动变化规律方面的知识,能将它运用到作品中去。只有这样,才可看作是较全面地掌握了人物的雕刻技巧。三、传统题材人物的基本特征仕 女仕女是人物类中雕刻最多的一个产品。“仕女”本意是指官宦家的女子,而在工艺美术中是泛指所有古装青年女子。还有别称为“美女”或“古美”,即古代美人。这一名称包括了我国神话传说、历史传记和小说戏曲中的古装女子形象,比如“嫦娥”、“西施”、“杨贵妃”、“王昭君”以及红楼梦中众多的女子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仕女题材。仕女必是“美女”

13、,中国塑造美女的传统概念是:“新月眉,鹅蛋脸,樱桃小口杏子眼;杨柳腰,削双肩,纤纤细手步态缓。”勾画出一个具有大闺秀之气、体态窈窕的佳人形象。青田石雕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标准来雕刻仕女的。我国古代人的服装衣着是代表阶层等级的标志。宫廷贵族与平民百姓的衣着都有规定样式。仕女形象有各阶层的,服装也多样,比如西施在未遇范蠡前是个浣纱女,村妇打扮,到吴国后就宫妆了。服饰是有朝代标志的青田石雕仕女除一些历史题材有特定的朝代外,大致都是宋装或明服,属于“汉式”。贵妇衣着华丽堂皇,大都对襟或右襟大油短袄,长袍长裙,或披云肩,或绕风带,腰挂丝绦环佩。一般女子是窄袖短袄,背褡,裙有长短,素带束腰。长沃长裙在明代已是

14、不分地位都喜尚的流行装束,仙女则罗裙宽袖,风带特长,符合超脱飘然之态。“束发为髻”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不分男女头发都要盘髻,不过男人被巾、帽遮盖发髻看不见也就随便了,妇女的发髻则是装饰打扮的重要特征。发髻的产生,最初是为了便于劳动,将头发盘结于头顶,成为发髻。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发髻也同服饰一样,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发髻有假髻和原发髻之分,原发髻就是将原有的头发盘结成髻;假髻是以假发先制成髻戴在头上,用簪钗固定。“飞天髻”就属假髻型。发髻样式很多,、不下数十种,普通雕刻的有单环高髻、双环高髻、飞天髻、螺髻、双环髻、双垂髻、坠马髻、单垂髻、双丫髻和卯发等等。单环高髻、双环高髻和飞天髻属高髻式,在

15、头顶由前向后盘卷成环状,饰以珠钿,贵妇、仙女大都用这种发式,前面戴上风钗,显得雍容华贵。螺髻是将头发盘曲成螺壳状,不透空,插上钗钿珠花,这是最为大众化的发式。双丫髻是在头的两边耳朵上方扎两个小髻,多为传婢、童仆发式。双垂髻是将发髻垂于两侧耳后。单垂髻梳子脑后,头上装饰简单,多为年长女子发式。坠马髻又称倭坠髻,是将头发梳至一侧束成髻。卯发是在头两侧各扎一髻,在髻下垂一绺头发形似“卯”字,样式十分活泼,显得天真稚气,是男女少年、童仆的发式。仕女的姿态,除表现某些真人实事随情节需要而设计外,一般都有基本的程式。主要掌握两点,一是曲线,二是节奏。如站立姿势要稍呈“S”形曲线,头微歪略俯,上下身段要略有

16、扭转。动作一手前屈或托腮或执扇,一手搁在腰后,稍直,舒袖不露腕,一上一下,一前一后。双足前后同双手相反交替,作碎步状。这样线条优美,曲线有节奏感,善表现妩媚婀娜之态。渔 翁渔翁是青田石雕人物产品中最通俗的一个题材,他既非仙佛,亦非名人,是道道地地的“下里巴人”钓鱼老叟。渔翁的形象是:头扎布髻,背挂笠帽,窄袖短衣,腰扎布带,短裤赤脚,一手拿钓竿,一手捻着胡须,腕挂双鱼,满脸笑容,一派劳动后的喜悦心情,饶有风趣。产品形式直立,动作规范化,坯料定型化,是斜方料。构图简练,没有明显的节奏,基本保持坯料外形。粗着产品似乎“形不惊人,貌不出众”,实际上有很高的造型技巧,含意深刻。“翁”是长寿男性老人,“鱼”即“余”即“利”,“渔翁得利”、“连年有余”,正符合人们晋遍追求利市吉祥的心理。“渔翁”颇受人们的喜爱,雅俗共赏,是青田石雕最优秀的大众化的传统人物产品之一。佛、道、神仙佛、道、神仙固然是超现实的迷信产物,但它在贫穷落后和科学不发达的封建时代里,却寄托着人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