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237823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与实践的统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论文课程论文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论文题目: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完成时间: 成 绩: 指导教师: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内容摘要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坚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源泉,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反作用,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关键词 认识 实践 源泉 动力 实事求是 理论创新 能动作用一、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

2、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放入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认识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既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认识的发生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离不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凡是知识渊博的人,都很重视直接经验,注意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又很重视间接经验,孜孜不倦地

3、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对于间接经验,书本上的知识,要能够真正理解它,还得要和直接经验、亲身实践结合起来。当你学习物理化学的时候,如果能够亲自去做一些实验,对书本上讲的原理和公式,认识就会深刻得多,生动得多。所以,书本上的东西,要变成自己的知识,必须注意联系实际,同实践相结合。认识的发展,是靠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升华。它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只有发展着的实践才能源源不断地为认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无穷无尽的原材料,是经验不断积累,认识不断提高。社会实践又给人们认识事物不断提供观察和研究的物质手段,使认识得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同时,在不断的实践中,人们的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二、 一切从实际出发马克思主

4、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 ,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

5、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让我们一切与实际为根本,进行自我的认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每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

6、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 汉书河间献王传,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赞誉汉景帝的儿子刘德严谨治学态度的话。原文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意。”唐代颜师古对其中的“ 实事求是 ”所作注释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本义是指真诚地依据事实真相探求古书的真义,即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

7、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在反对其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的思想路线。1941 年 5 月,毛泽东对“实事求是 ”作了科学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 毛泽东认为,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对待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在这种态度下,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 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从 它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毛泽东将马克思、恩

8、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运用于中国的实际,并赋予本民族的特色,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绝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而不能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就是说,运用马克思主义制定革命策略,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三、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把实践的

9、观点引入认识论,强调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社会事件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在所有这些活动中,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由于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所以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首先,只有从事生产活动,人们才有必要和可能反复接触自然界的种种事物,逐渐地认识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和自然的规律性。其次,只有从事生产活动,人们才能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很低,原始人在生产活动中,看到大风、暴雨、雷击电闪等自然现象经常威胁着人们的生存,而又不能对这些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就把这些自然

10、力加以神话,认为天上有所谓风神、雨神、雷公好、电母在主管这些事情,并产生了祈求神明保佑的心情。这就出现了原始的宗教,产生了“听天由命”的思想。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认识了这种规律,就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做自然的主人。最后,拿对人与人的一定相互关系的认识来说,也离不开生产活动。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其他各种关系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因此,要认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有的必须通过生产活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农民和工人也是长期的生产活动,在不同程度上逐渐认识到,地主、资本家的劣根性,不推翻他们的统治,劳动

11、人民就没有活路。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劳动也是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途径。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在各种不同程度上对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一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

12、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来源。譬如,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看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通过这个事实,能够很准确的说明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眼睛等生理结构的局限,获取对世界的认识。蚂蚁的活动终究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而人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加工,获得理性认识。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

13、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是我们的治党治国之道,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

14、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它源于实践又知道实践,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任何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有的可能是已经被实践否定的旧的理论观点的沉渣泛起,有的可能是适合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发展条件的理论观点的简单照抄,也有的可能仅仅是杜撰的新名词的堆砌和脱离实际的空想。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积极因素,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借鉴国外文化以适合中国的

15、国情,而不应该不顾自身的需要和条件一味地生吞活剥,否则会“食古不化” 或“食洋不化”,而非真正的创新。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离开了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去贯彻落实,并且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理论创新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五、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实践的发展要靠认识来指导,认识对发展具有能动作用。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

16、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