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中“道”与“自由”的双重超越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236926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子哲学中“道”与“自由”的双重超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庄子哲学中“道”与“自由”的双重超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庄子哲学中“道”与“自由”的双重超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庄子哲学中“道”与“自由”的双重超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庄子哲学中“道”与“自由”的双重超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庄子哲学中“道”与“自由”的双重超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哲学中“道”与“自由”的双重超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庄子哲学中“道”与“自由”的双重超越【摘 要】本文试图讨论庄子哲学中“道” 与“自由”的一般关联,我们将借庄子之“道” 的独特根基来揭示庄子 “自由观” 的切实性与深刻性。事实上,在庄子那里, “道”与“自由”始终是作为一个整体倾泻出来的,不存在不奠基于“道” 的“自由” ,也不存在丧失了“自由”的“ 道”。既然识见到这一层,我们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两者的关联,以一种切中本真的样式依次捋清。同时,我们也将把此两者的“超越性” 作为它们的共同基础揭示出来,以期在更高层次上使得两者的内在相关性豁然开朗。 【关键词】庄子;自由;道;超越 一、从“道技之分 ”看自由 我们由养生主篇可知,庖丁之所以能

2、够使“刀刃若新发于硎”,能够使刀刃在 “解牛”时游刃有余,乃在于他不单单耽于技巧,更在于“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 ”正因为好“ 道 ”,他的 “技”才能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这里,我们就看到了庄子的“道技之分” ,技巧只是对外物的单纯加工,以达到某种实用的目的,但是“道” 却不是。 “道”是对技巧的超越,是使自己达到一种高度的自由。如果说这种自由所指的就是道对技的超越,那么,这里的“道” 又有何“可道之处” 呢?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面向事情本身” 。当我们将自由看做“道对技的超越” 时,我们无论如何也须就 “道”的本真含义做一番讨论。好在前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向我们提示出了“道

3、” 或曰 “真理”的本质。在海德格尔那里,真理乃是存在者整体就其存在而来,在其无敝状态中在此成为中心。这也就意味着,向来处于“在之中” 的此在之向无敝的存在者开放,即对无敝的存在者开放恰恰乃是“自由对待无敝的存在者”。真理的事情本身不仅是有存在者敝开出来成为无敝而使得自身被动地有待于被适应,更是要此在主动地去适应存在者,因而真理乃在于“自由之为敞开自身” 。 由此可见,在海德格尔那里,真理的本质正在于“自由” 。而对“ 艺术之为艺术 ”其本质也只在于“器具在其去敝过程中显现存在之持守”。那么,既然真理的本质可以是自由,而艺术的本质又恰恰是“美” ,这岂不是与庄子对于自由与美的观念暗合?事实上,

4、美感正是人们超越实用功利态度而去获得的精神享受。当然,海德格尔所谓自由不同于庄子所谓自由,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二者之中寻求真理和艺术的共同。 二、从“道物之分 ”看自由 在大宗师篇,庄子细细阐述了“道之为道”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庄子的“ 道”虽然脱胎老子,但比起老子的“道” ,这里显然有着更多的含义。如果说老子那里,道还是

5、万事万物的根据,是“象帝之先” 。 那么,庄子所描述的则更多的是道如何与人的种种关联。道是可传可得的,却又不可受不可见,这就是说道能够被人所传递、所获得,却不能够通过有形的、可感的途径获得。在齐物论篇,庄子提到“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小成”在这里指的就是儒家所谓的仁义礼智信,成的是小道,大道则不行,这里类似于老子所说“大道废,有仁义”;而华丽的辞藻又往往遮蔽了言语的真谛,所以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天下莫不自以为是,以彼为非,彼亦以汝为非,自以为是。故各用己是是彼非,各用己非非彼是。 ”在这里,我们看到庄子的“不辨是非 ”,事实上,这并非 “不辨”,而是辩者皆以自己为是,

6、以他人为非,互相争执。儒墨互相争执,没有站在各自的角度。可知是非皆是虚妄,人们对是非的争执已经远离了人们的本性,人们执着于是非的争执只会与“ 大道 ”、 “大言”日日悬殊。而通过破除人们对是非的争执,从而去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庄子在这里前面通过对是非的辨析,在这里引出了“以无对天下,是非双遣,而得环中之道者,故能大顺苍生,乘之游也。 ”通过以上选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道是不辨是非,不拘泥于华丽言辞,不各执一词。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应该是不加分别的,不只是用知识的眼光去看待,把世界当做一个对象,去操纵去改变,而是应该去融入这个世界,游与太虚。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

7、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所谓“物化” 即是达到自由,就是要抛弃外物之分。抛弃就是放下,放下不是意味着脱离世界脱离我们生活,而是要达到这种道,成为“真人” ,而真人是自由的,不被任何技巧是非所束缚。因此在真人眼里“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真人对这个世界不是采取算计的态度,不是以是非定,他顺其自然:“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是对生命本然的追求与通达,而生命的本然在庄子这里就是自由。自由是天性,一切对外物的追寻,比如功名利禄、是非成败都不是对生命本性的追寻。 三、从“道” 对 “技”的超越

8、看自由 那么庄子为什么要自由,我们再回到养生主:“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庖丁能够十九年而让自己的刀保持崭新,但是族庖却不行。在这里,刀刃象征着人的天性,牛象征就是我们所遇到的世界。作为“ 庖丁 ”,我们无时无刻不与“牛”打交道,但是如何才能保养自己的刀刃,使自己的天性在面对世事面前,保持崭新?我们时时刻刻都遭受来自各方面的试验与挑战,面临种种选择与世俗,只有“进乎技” ,达到自由,做到对技巧的超越,才能保养自己的天性,使自己悠游自在。因此庄子说道不再是老子的秩序,更多的是一种彰显,彰显的是人的本心,是人生在世对生命的神性的执着与追求。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庄子所理解的道不是一个抽象的,无根的“狂言 ”。恰恰是对 “我之为我”的步步追问。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不是对一个个存在者的追问,要追问的是存在,是一个个酣畅淋漓的“人的存在” 。这不仅仅是庄子一人,更是古往今来一切向往自由的“庄子们” 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