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高专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235508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高职高专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高职高专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高职高专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高职高专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高职高专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高职高专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高职高专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高职高专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的先导课,在课程建设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系的所有专业均开设了经济学基础课程。例如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专业等都开设了本课程,课时基本在 56-72 学时。经济学基础是在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上进行优化整合、分析取舍、降低难度以后,适应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重点强调对经济理论的讲解,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出现了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的现象。笔者一直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基于系部目前的教学

2、现状,遵循“适度够用,注重实践” 的原则,以及培养“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的目标,对该课程提出一系列课程改革思路。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的特点 专业基础理论课具有“学以致知” 的特点,学习过程较漫长,并联盟且实用性较差。这与高职高专院校“学以致用” 的宗旨向矛盾。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基础课的学习是职业课的先导课,而职业课程是基础课程的延续。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课程的内容多涉及概念、原理、图形、表格、函数等,阐述往往通过抽象的数学推导和论证,对初学者来说难以理解。该课程的许多知识点往往与一定的数学知识联系紧密,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其次,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来谈,重视实践教学

3、往往被看做是一个特色,但是经济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似乎缺少这一环节。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匮乏加之学生的思维水平不高、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等,造成了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难,对原理不会应用的困境,教学效果不高。 学生的特点 学生的数学基础较薄弱。高职高专的学生普遍在数学方面的基础较差,而经济学理论往往需要通过数学推导和论证,这给学生接受知识方面造成很大障碍。经济学基础主要通过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最优分析、数学模型、图形表格等,将复杂的经济现象抽象简化成数学模型,这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功底。高职高专学生一般数学成绩较低,对高等数学更是望而却步,所以对经济学存在感觉难学、难理解,进而发生放弃学习的情况。第二,

4、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大部分高职高专学生认为毕业只要操作、会动手即可,没有必要掌握理论知识。那么这种学生在学习初始阶段就缺乏主动性。教师也能感觉到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低于其他课程。 教材的特点 教材的实用性不突出。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采用的经济学基础教材版本众多,但内容和体系往往都是从本科生的西方经济学一书删减、整合而来,知识量大,比较重视经济理论的阐述和分析,但缺乏经济理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运用,更加缺少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紧密的案例,也没用注意到高职高专学生的接受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度较大。高职高专层次的教科书版本众多,但是普遍质量低下,至今也没有出现高质量的版本。同时由于高职高专教学时间

5、仅仅是本科院校的一半,相当于在一学期内要完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笔者从实际从教经验中感受到,每周四学时的教学时间是必要的。在如此紧张的学时中,选用一本高质量的入门级教材显得格外重要。在响应我校课程改革的号召下,我校教师正研究编写一本难度适当的教材,也更能贴近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教师不应仅局限于一本教材,可以多参考其它书籍,丰富教学内容并增强教学效果。 二、课程改革的几点探索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高职高专教育以应用型教学作为一个突出的特点,所以往往规定一定的实践教学学时。根据课程的不同,实践学时也不同。根据笔者的经验,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实践比例应达到 30%-35%为宜。加大实

6、践比例就意味着缩减理论教学时间,这时可以选择重点理论,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如讲到消费者行为理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得到的最终结论是一致的,那么教师可以详讲基数效用论,对序数效用论仅做简单介绍即可。同理,在厂商均衡理论重点分析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之后,对相对复杂的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可以略讲。这样可以压缩一部分理论学时,用实践学时来代替。 采取与实践教学相呼应的教学方法 1.辩论法教学。辩论法教学是指采用辩论赛的形式进行的教学方法,它是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学生针对某一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对反方观点予以驳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经济学基础的课程内容中,存在着很多相反、相互对立

7、的理论和观点。比如完全竞争与垄断、失业与通货膨胀、政府与市场等。教师可以尝试辩论的教学方法,在辩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查找资料、提高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效果。通过辩论的教学形式,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较满意的教学目的。 2.案例法教学。案例法教学是实践教学中采用最多的一种形式,而且经济学基础的课程内容也常常涉及到大量的、联系实际的案例。比如讲到博弈理论,常常会举经典的“囚徒困境” 和“智猪按铃”的例子。虽然博弈理论并非经济学基础的重点内容,但是通过两个经典案例能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引发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再如学习到科斯定理时,可以

8、通过“牛群吃草”的故事来说明。高职教育基本上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那么教师可以下载多种经济类的视频节目,选取有代表性的视频在课间播放。如央视的经济半小时节目,可以选做教学案例。通过引入文字和视频案例,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也可以通过筛选和积累,建立自己的案例库,做成教学资料,提供给学生参考。 3.现场教学。如在学习到“消费者行为理论” 时,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前预习、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手段,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深刻的理解经济学原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一道实践作业,调查学校周边饭店的价格,解释地处郊区的学校周边饭菜

9、价格较贵的原因。学生分组并经过调查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又如在研究“影响消费的因素” 中,教师可带领学生模拟生活场景,去商场进行体验,感受购物环境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分析“消费者与供给者” 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如带领学生参考证券公司交易大厅,邀请企业的经理给学生讲解股票交易的过程。通过现场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4.双语法教学。结合我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联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外人才市场的需求,根据外贸行业发展现状,对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实行双语教学法,即实行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教学模式。对非国际贸易专业可以采用汉语教学模式。一门课程

10、实行多种语言教学,也是适应不同用人单位或部门对人才的需要。5.模块法教学。针对经济学基础的课程内容,一些重要的理论,包括供求定理、均衡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国民收入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宏观政策等放在必修的模块进修学习。选修模块可以涵盖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最新动态、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开放的宏观经济等内容。另外,一些与社会热点经济现象相关的内容,可以放在自修模块来学习。如三农问题、环保与资源利用、收入分配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宏观分析和判断能力,学会用经济学的原理和分析方法解释经济现象、分析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做到学以致用,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经济管理工作。同时针对不同专业,模块应有不同的侧重

11、。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都开设该课程。如国际贸易专业应重点掌握国家经济政策和方针,市场营销专业需要重点掌握价格理论、消费着行为分析和成本理论。三、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的思路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经济学基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为了适合实践教学法,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取加大实践分数比例,增加主观应用题考核的方法。在课程考核的设计中,将该课程的考核分成三个部分,包括:课堂出勤、课程表现、和期末考试。为了避免学生出现考前突击的情况发生,笔者建议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特别鼓励参与课堂讨论、参与实践调研的同学。同时考虑到学生的数

12、学基础薄弱,期末笔试内容可以稍微减少计算方面的内容,增加主观分析题的考查。这种考核方式是为了达到学生学以致用,能运用经济原理解释经济现象的目的。注重学习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报纸等途径更多地去认识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和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去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中提出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通过对身边经济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学生更能从实际出,深刻地理解经济学的原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更有兴趣学习,强化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任课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深厚的经济学理论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其次,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新的

13、教学手段与方法,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最后,教师需要安排必要合理的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总的来说,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双师” 型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四、小结经济学基础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的基础课程,对于该课程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是重点。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经济原理的应用,那么这门课的讲授和学习的难度都会大大降低,并且得到较好的改革效果。课改的效果从宏观层面来说,可以是使西方的经济学思想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服务;从微观角度来看,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用通过不断的课程改革和创新,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实践和探索,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