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早期领导人中,我最喜欢还是周恩来总理,他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政治生涯中,始终处于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地位,以其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超人的才智在中国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异彩纷呈的活剧,为党和国家立下了丰功伟绩这次阅读了年谱,我更加了解周总理其人了周恩来早年的求学生涯和革命生涯很值得我们后来人学习他学习勤奋刻苦,志存高远,为理想奋斗终身他追求真理,追求自由民主,并切实履行民主的真谛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崇尚理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断进取的一生任何时代的伟人无不是认真好学的楷模,周恩来更是其中的翘楚家庭的良好教育使少年时代的周恩来深知只有努力学习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为国家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他从小就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勤读书,多写作,不断地丰富自己,改造自己据《》记载,周恩来 4 岁在嗣母教育下,开始认字和背诵唐诗,5 岁进家塾读书,8 岁在嗣母引导下开始阅读小说,先后读了《西游记》 、 《水浒》、 《三国演义》 、 《说岳全传》 、 《红楼梦》 、 《镜花缘》等15 岁考取天津南开中学,经常阅读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报刊、书籍,如《民权报》 、 《民立报》 、 《大公报》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的著作,以及司马迁的《史记》 、卢梭的《民约论》 、孟德斯鸠的《法意》 、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这些书籍知识开阔了他的眼界,给了他巨大的启发,由此周恩来走向了一条追求民主自由的道路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学习知识只是必备条件,更深层次的是要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少年时代的周恩来亲眼目睹了国家名族的衰弱,志向高远, “不为利起,不为势屈” ,立志为国家而奋斗终生在求学的岁月里,他始终关心着国家的现状,思考着民族的未来,追求科学真理的步伐从未停息,追求民主自由的脚步从未停止13 岁的时候,在一次修身课上,周恩来回答老师“读书为了什么”的提问时,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 ”14 岁作《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 ,文中指出,教与学的目的,都是为国家造就人才,使国家富强起来学生在学习中应奋勉学习, “深究而悉讨” , “慎思而明辨” , “受完全教育,成伟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 ”17 岁写《尚志论》 ,文中列举古今中外大量史实,论述事业的建树与个人志向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无论“立功异域,封万户侯”的班超,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若论其成功之秘诀,固由于一种叱咤风云之气,坚忍不拔之操所铸成” 1917 年 19 岁赴日本留学时,为同学郭思宁写下了“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临别赠言,行前写七言诗一首:“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抒写了他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大志向1918 年 2 月 6 日,周恩来在日记中写道:“人总要有个志向,平常的人不过是吃饱了穿足了便以为了事;有大志向的人,便想去救国,尽力社会 ”从中可见周恩来志向高远,敢于为了改造国家而与邪恶势力做斗争的牺牲精神 立志以后就要坚决执行,发奋读书,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被一时的失败打倒,更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就而骄傲,因为他知道“勤于其始,嬉于其终” 1918 年 2 月 11 日,春节时,他在日记中立下本年内应做的方针:“第一,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第二,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第三,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 ”即便遇到困难也不会为困难而吓到7 月 2,3 日,周恩来投考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因日文成绩不理想,未被录取,心情懊丧他在随后的日记中写道:“这叫做自暴自弃,还救什么国呢!爱什么家呢!不考官立学校,此羞终不可洗 ” 20 世纪初,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这种残酷的现实激发了周恩来强烈的爱国热情,立志高远的他时时不忘关注社会,抨击社会的黑暗面,他多次发表自己的看法,呼吁国人团结起来,救亡图存,拯救国家民族。
1915 年冬,他在《或多难以固邦国论》一文中大声疾呼:“事急矣!时逼矣!非常之势,多难之秋,至斯亦云极矣!” , “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 ”1916 年 10 月上旬周恩来参加学校演说比赛,题为《中国现时之危机》 ,演说词从中国内忧外患和道德精神状态等方面,论证中国社会已处于极危险的地位,指出这种局面“莫不是由于取敷衍手段姑息手段以养成” ,他呼吁青年学生们当此国家危难之际,应“闻而兴鸡鸣起舞之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念” 青年周恩来很早就积极投身于追求民主,反对独裁,力争国权的爱国救亡运动中来他于 l919 年 4 月离开日本回国,入南开大学读书5 月中旬返回天津5 月 4 日“五四”运动爆发,5 月 5 日,天津学生响应投入运动,周恩来以校友身份, “天天到南开去” ,全力参加运动 1919.7.12,周恩来在《南开日刊》上发表《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发刊旨趣》 ,“介绍现在最新思潮于社会” ;“对于政府的政策有知道同监(督)的责任” ;对于社会生活、各种学术进行“公允正确的批评” ,等,文章为天津各大报转载7 月下旬山东戒严司令安福系马良镇压学生情愿示威运动,8 月 23 日,天津学联和女界爱国同志会共同商定派出刘清扬、郭隆真等赴北京请愿,要求严惩马良,遭军警逮捕,消息传到天津,周恩来当即布置《会报》连夜赶出号外,报道事件真相,并发动学生进京,展开更大规模斗争。
1919.8.26,北平、天津学生三四千人齐聚总统府门前情愿示威,28 日部分学生被逮捕周恩来闻讯后,即和张若茗率领天津学生五六百人赶往北京,连日在总统府门外露宿请愿,要求释放被捕代表,并发动舆论支持示威斗争,积极开展营救活动在全国舆论一片声讨下,北洋政府被迫于 30 日释放全部被捕学生代表五四”运动是周恩来革命和民主思想一次重大的启蒙在这之后周恩来不仅直接参加爱国运动,更是组织大家成立进步组织,解放思想,学习新思潮,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并肩战斗可以这样说,新思维的萌芽比直接参加斗争更有意义五四运动之后,周恩来在从北京返回天津途中,和郭隆真、张若茗、谌小岑等代表总结斗争请愿斗争的经验教训,提出组织一个严密的团体,从事科学和新思潮的研究,得到大家赞同回天津后,开始筹建觉悟社觉悟社成立后,成为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核心觉悟社成立后开展了许多活动,如请李大钊、徐谦、包世杰、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来讲演,共同专研新思潮的各种理论,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道路周恩来追求民主,而他也是一直维护他所追求的民主哪怕在他当权的时候,他也是时时践行民主原则在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留学期间,周恩来不仅学习了马列主义,奠定了他的共产主义的人生观,而且也受其自由民主的影响,思想更为开放。
因此,他在领导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善于发扬民主,倾听别人意见,从不武断独行l924 年回国后,他在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和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任上,也很注意发扬民主,听取别人意见,团结同志他在第一次率军东征讨伐陈炯明时,就注意发动群众,提倡民主1925.2.5 日在东莞发表的演说中,和东莞人民约定三事:一、为革命军向人民宣传解释,使之了解人民与革命军之关系;二、实行民治,县长民选;三、各界均组织坚固的团体1926 年 2.22-3.3,周恩来在就任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后,召开了东江各属行政会议,和潮、梅、海陆丰各县县长、教育局长,以及工、农、商、学、妇女各界代表九十五人,特聘代表二十四人共商建设东江事宜,以一种民主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开展工作从这件事可见周恩来非常重视发扬民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白区和苏区,在中央和苏区中央局、南方局,在三次国内战争中,在国难和危险的环境里,周恩来都深入下层,接触群众,发扬民主,倾听别人意见,集思广益,实事求是,为党做出巨大贡献,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拥戴1935年 1 月 15 日-17 日,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他出席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自己作了军事问题的副报告,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势力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上战略战术的错误,并主动承担责任,同时批评博古、李德的错误,并且让与会人员充分发言,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了正确决定:增选毛泽东为中央常委,确定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挽救了中国革命。
如果没有周恩来坚持民主原则,遵义会议很难举行,而且也不会成功抗战后他在主持同国民党谈判期间极力宣传民主、提倡民主、高举民主的旗帜,开展民主运动,建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这固然是针对蒋介石独裁、反对民主和反对内战的斗争口号和需要,但也同周恩来本身具有民主思想民主精神密切相关 我们要努力继承和发扬周恩来的民主精神和作风不客气地说现在我们国家的民主精神和作风,还远远不不完善其一,在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员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官僚主义,高高在上,不深入群众,不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有的干部甚至站在群众头上,作威作福,贪污腐败,根本不为人民服务,不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其二,我们国家还未实行各级领导的直接普选制,许多人是间接选举和国家委派的,还有的人通过各种关系和拿钱买来的官因此有些人在群众中没有基础,得不到群众真心信任和拥护逐步实行直接普选制,这是当前我国政治改革的重要课题金冲及先生说:“周恩来是20世纪的伟大政治家之一,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他对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他精力充沛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他谦虚谨慎、周密细致、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一直深深地留在亿万人民的心里。
”读《年谱》 ,就是对他的“献身精神” 、 “能力” 、 “优良作风”进行学习和领悟的过程这种“学习” ,体现在对伟人的人生经历的理解上,这种“领悟” ,体现在对伟人不朽品质的传承上让我们将对周恩来同志的缅怀之情、崇敬之情、敬仰之情化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开拓进取虽然没有出生在总理的年代,没有亲眼见过总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永在我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