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版)

上传人:L**** 文档编号:3322941 上传时间:2017-08-03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3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版)(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共 78 页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 版)一级学科:土木工程(代码:0814)本学科具有“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代码:081405)硕士学位授予权。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典型自然灾害及其引发的事故灾难等公共安全的风险分析和应急响应理论与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本专业培养的硕士毕业生,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拥有公共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自然灾害相关的风险识别与评估、灾害调查与应急处置、灾害损失评估、应急管理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能力,具有较强

2、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培养的硕士毕业生,应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了解与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具有独立从事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处置、风险管理以及与公共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紧密相关的工作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本专业培养的硕士毕业生工作(或继续深造)去向主要在保险、民政、应急、物流、交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专业管理部门,保险行业、应急物流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行业,与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紧密相关的行业,以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二、专业研究方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下设四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

3、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生导师1 灾害评估与风险分析技术典型自然灾害中灾害风险评估与灾情评估理论与技术,防灾减灾工程规划和设计的优化技术。2 基础设施及公共安全系统风险评估与优化道路、铁路、航空、海运等基础设施网络的风险评估理论、方法和技术,城市公共安全系统风险评估及系统优化和管理技术。3 生态环境风险分析技术自然灾害的次生灾害及生态环境灾害的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估的理论与方法。4 灾害应急响应技术 应急响应中的人员搜救与转移安置、应急物资的物流优化等理论与技术,预黄崇福 教授汪 明 教授程昌秀 教授方伟华 教授杨赛霓 教授孟耀斌 副教授赵晗萍 副教授刘吉夫 副教授张 朝 副教授叶 涛 副教授胡小兵

4、副教授刘 凯 副教授第 2 页共 78 页案编制、评估及应急演练技术。三、学习年限硕士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 2.5-3 年。按规定提前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符合学位分会提出的硕士生科研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硕士生可以在 2.5 年内完成学业。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1.硕士生(最低学分:38 分)课程类别 科目和门数 最低学分要求政治、外语公共必修课方法课 1 门9 学分学位基础课 一级学科平台课程(不低于 3门,9 学分)(含至少 1 门方法类课程)9 学分学位专业课 (不低于 4 门,9 学分) 9 学分专业方向课 (含至少 2 学分实践课) 6 学分实践(实证、实验)活动 2 学分中

5、期考核 2 学分必修环节公开学术报告 1 学分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不计学分注:(1)公共选修课中的方法课原则上应选修由研究生院开设的方法课或跨一级学科学位基础课中的方法课。(2)研究生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具体可采用笔试/口试、闭卷/ 开卷、撰写论文、完成项目等形式进行。除实习、实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可采用考查进行考核外,其他课程原则上要进行考试。研究生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文献阅读、课堂讨论、作业等)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录;考查成绩以合格、不合格记。学位基础课程原则上必须进行笔试。笔试必须有正规试卷,时间不少于 2 小时。(3)公共选修

6、课不计入硕士毕业所需的学分中。(4)导师应根据研究生的学业基础和学业规划指导研究生修读课程,根据情况指导研究生补修本科生高年级课程或其它课程。2.港澳台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与普通研究生相同,免修公共政治课。3.外国留学研究生免修公共政治和外语课,必修“中国概况” (2 学分) ,硕士生总学分不低于 34 学分,五、培养方式与培养环节1.硕士生实践(实证、实验)活动要求硕士生实践(实证、实验)活动应满足如下两条之中的一条:(1)硕士生需要阅读导师(组)提出的文献,参加导师(组)的科研活动,累计不低第 3 页共 78 页于 100 小时。并在学院和导师(组)的讨论会上报告文献阅读进展与研究进展。(2)

7、硕士生实践活动包括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任选一项。实践活动的工作量应不少于 30 日,可以分散使用,也可以集中使用。实践(实证、实验)活动安排在第一至四学期完成。实践(实证、实验)活动应规范记录和严格管理。2.硕士生中期考核要求硕士生课程学习安排在前四学期完成,中期考核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包括课程学习成绩考查、经典与前沿文献阅读考查、学术道德规范考查、开题报告等环节。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撰写论文阶段。3.硕士生公开学术报告 必修环节中的公开学术报告是硕士生在第五学期结束前须在院内做公开学术报告 1 次,报告内容应原则上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报告活动由学科内导师(不低于 1/2

8、 人数)参与评审并共同投票,合格票数达总票数 2/3 以上的视为合格,给予相应学分。第一次评审不合格者,应在申请答辩前再次进行公开学术报告,合格者给予相应学分。4. 硕士生国际化经历要求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至少一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一次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形式上可为参加境内外国际学术会议、出国访问交流、参加由国际专家举办的短期讲座(非学分课程)等。六、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1. 硕士生学位论文参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和北京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此处应由学科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和北京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对学位论文提出明确要求,对于和学位细则一致的地方建

9、议不再列出。 )2.其它毕业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可申请答辩:(1)以第一作者身份(含导师第一,研究生本人为第二)至少公开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 1 篇,所发表的刊物须为中文核心期刊、EI、SCI 或 SSCI 收录源刊;(2)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或软件著作登记权 1 项;(3)以第一发明人身份(含导师第一,研究生本人为第二)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1 项。七、导师责任学业规划方面,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研究兴趣,制定学生的课程学习计划和科研培养计划。科研能力方面,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的讨论技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开

10、展科研工作,并对科研工作提供经费支持;指导学生完成论文的写作和发表。合作交流方面,带领学生参加相关学术会议,熟悉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提供与其他研究人员交流的机会。学位论文方面,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监督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并提供相关的专业技术支持。第 4 页共 78 页八、课程一览表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生课程一览表课程类别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学时上课学期1备注研究生院公共方法课计算方法 Computing Method 3 54 1 方法课,可算作学位基础 研究生院公共方法课仿真 Simulation 3 54 1 方法课,可算作学位基础学位基础课 自然灾害风险分析R

11、isk Analysis of Natural Disasters3 54 1学位基础课 灾害经济学 Disaster Economics 3 54 1 地理学“自然灾害学”专业开设学位基础课 结构工程基础Fundamentals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3 54 1学位基础课 防灾减灾工程学导论Introduction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3 54 1学位基础课 可靠性工程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3 54 2学位基础课 工程最优化 Optimization p

12、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for engineering3 54 2 方法课学位专业课 生命线工程概论Lifeline systems 1 18 1学位专业课 高等工程数学Advanced Engineering Mathematics3 54 2学位专业课 应急技术 Emergency techniques 1 18 2学位专业课 灾害空间分析与建模Disaster-oriented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and Modeling3 54 2学位专业课 工程数值模拟Numerical Modelling in Engineering2 36

13、 2学位专业课 工程应用统计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s for Engineers2 36 1 缓开学位专业课 环境生态系统与安全Safety of Environmental & Ecological Systems3 54 2学位专业课 自然灾害损失评估Natural Disaster Damage and Loss Assessment2 36 1专业方向课 台风巨灾风险模型Catastrophe Modeling of Tropical Cyclone1 18 1 缓开第 5 页共 78 页课程类别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学时上课学期1备注专业方向课 专

14、业英语 Professional English 1 18 2专业方向课 灾害保险精算Disaster Insurance Actuary 1 18 2专业方向课 地震地质工程与防护Earthquake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Prevention Engineering1 18 2专业方向课 GIS 实践 Practice of GIS 1 18 小学期实践课方向课 防灾减灾工程综合实习Practic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1 18 小学期实践课专业方向课 风险分析实践Practic

15、e in Analyzing Risks 2 36 小学期实践课专业方向课 暑期社会实践Summer Social Practice 1 18 小学期实践课说明:1:硕士生课程应安排在前四学期完成,其中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应安排在前两学期分秋季、春季较为固定地开设。 “上课学期”用 1、2 标注,如两学期都开设,填写“1 和 2”。学位基础课一般为 3 学分,学位专业课一般为 2 学分,专业方向课为 1-2 学分,每学分对应 18 学时,即 3 学分=54 学时,2 学分=36学时,1 学分=18 学时。第 6 页共 78 页第 7 页共 78 页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计

16、算方法 英文名称: Computational Method总 学 时: 54 学 分: 3适用专业: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自然灾害学以及一般工科学生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值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预期效果: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了解计算机算法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流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一般软件中数学方程中的方法与内涵,并为在科研中对基本方法使用与改进建立基础。主要内容: 计算方法课程主要介绍如何应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主要介绍误差分析、插值法、数值积分与微分、常微分方程、方程求根、线性方程组求解等等。主要章节:引论1. 计算方法的研究对象2. 计算方法设计原则3. 数值计算的误差第一章 MATLAB 程序设计基础1. MATLAB 编程基础2. MATLAB 数值求解功能介绍第二章 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