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人民版学案4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228175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代儒学人民版学案4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汉代儒学人民版学案4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汉代儒学人民版学案4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汉代儒学人民版学案4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代儒学人民版学案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代儒学人民版学案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2011 高一历史必修三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编号:002每一步,我们都很踏实;每一天,我们都在进步! 1专 题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 2 课 汉代儒学【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学习目标】1、熟记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2、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3、激情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通过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

2、生观。【教学重点】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难点】对“焚书坑儒”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自学导航】知识导学 问题引导知识点一:儒学兴起的背景(春秋战国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创立和发展,早期儒学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称为显学。2秦朝, “焚书坑儒” ,使儒学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1)原因: 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2)概况焚书: 焚

3、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坑儒:警告文化人(3)评价:实质:文化专制政策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b、使儒学走向低潮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3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儒家思想逐渐复苏。知识点二:兴起的表现(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1 原因:(1) 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

4、国家的统一。 政治:王国问题 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 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1、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同?原因何在?2、总结儒学兴起的表现3、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

5、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 。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发挥2010-2011 高一历史必修三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编号:002每一步,我们都很踏实;每一天,我们都在进步! 2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特点:外儒内法2影响:(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2)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3)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4)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 、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6、(二):汉代的教育体制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1教育体制:(1)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的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三):科举制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3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

7、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4影响: 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 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 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则有积极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 、 “和与中” 、“崇德利用” 、 “天人协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现代化的转化。分析以上观点,结合相关知识阐述你对于儒学的现代价值的观点。【合作探究】 (注意总

8、结规律方法,带的AB层必做,C层选做)1、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秦,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 书 、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

9、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摘自张贷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010-2011 高一历史必修三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编号:002每一步,我们都很踏

10、实;每一天,我们都在进步! 3(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评价?(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2、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秦始皇 汉武帝政策原因不同点影响目的实质相同点 作用3、材料一 大英百科全书在谈到考试制度时,明确地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公元前 1115 年),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公元前 212 年)。材料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晋书刘毅传材料三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

11、唐摭言散序进士材料四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拟题回答:(1)据材料一所述,我国早在什么朝代就有了考试制度?(2)材料二中所描述的局面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什么选官制度?(3)材料三与材料四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什么?(4)结合所学内容客观评论科学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当堂检测】1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 )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2关于太学的建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2、)A.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 B.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2010-2011 高一历史必修三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编号:002每一步,我们都很踏实;每一天,我们都在进步! 4C、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 D、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已经很大3下列书籍,在秦朝时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医药之书 B、卜筮之书 C、种树之书 D、墨家4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 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 D.墨子的思想5无论“焚书坑儒” ,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其本质都是

13、(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6关于“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7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8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下列与此有关的社会背景是( )A.经济发展使

14、综合国力增强 B.西汉中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C.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 D.佛教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收获与存疑】答案:问题引导:1、战国:百家争鸣:各国纷争,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学术氛围较宽松秦朝:国家完成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一,必须加强思想控制2、表现:1)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 “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 4) 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3、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

15、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但在对儒家思想积极性加以发挥的同时,也不要被一些传统儒家的陈规陋俗所束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作探究 1、(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