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与对策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226329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与对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摘要: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破坏了高校校园的和谐与稳定。本文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从事前预防、事件的应急处理、事件的善后三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大规模的扩招, 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影响学校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增多,校园的治安情况相应也变得更加复杂,面临的校园安全形势也更加严峻,高校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这些突发事件如果处置不当就会严重影响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损坏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因此

2、,加强高校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能力,提高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维护高校稳定,保障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高校产生突发事件的原因1、我国已进入突发事件高危期我国目前处在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都将面临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从自然的角度来说,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如 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自然环境的恶化, 都会相对降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质量, 造成生存困难, 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 ,

3、既是关键发展期, 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 如果处置失当, 有可能会出现社会危机。如从 1999 年起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 造成相对紧缺的教育资源和日益增多的学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已变成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此外,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最新变化也使得国际间的冲突和危机出现新的特点。2、开放式办学,使得学校与社会联系更加直接随着高校管理方式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多元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趋势越来越明显,不良周边治安环境的影响不容低估,特别是在新建的大学城,往往位于城乡结合部或郊区,流动人口复杂,治安形势严竣,

4、很容易被一些犯罪分子所利用,甚至发生危害高校师生人身安全的事件。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高校形成了以学生街为中心的高校商业圈,在这个商业圈内店铺林立,餐厅、KTV、游戏机房、网吧等应有尽有,一些业主为了争夺顾客而经营有赌博、淫秽内容的电脑游戏,甚至通宵营业以招揽学生,这些侵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造成学生酗酒滋事、打架斗殴案件增多,有的甚至造成意外死亡事故。 3、互联网的负面影响网络在给师生带来积极效益的同时,也会给大家产生负面影响。由于互联网上信息良莠混杂,加上境内外的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校园 BBS 或贴吧、个人信箱等各种渠道发送有害信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渗透和煽动活动,再加上近几年我国传统的儒

5、家道德思想体系在新的形式下遭互弱化,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很苍白无力,导致大学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缺乏必要的规范引导和道德约束 1。 4、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影响高校是年轻的大学生和拥有专业知识的教师集中科研、学习、生活的地方,高校师生对国际国内的政治问题非常敏感,对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关注。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民主意识强,富有活力,容易受国际国内政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影响,为了表达自身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主要求,有时采取聚众游行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和愿望。例如,1999 年 5 月 8 日,美国悍然轰炸我前南使馆后,许多学生当夜就上了街,有的省市的大学生还到外国使馆表达了抗议,这些都

6、说明大学生对国家政治的高度关注。 5、少数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法制观念淡薄,由此引发许多治安问题目前,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小受到家庭宠爱,以我为中心,自私、自负、狭隘而好极端,经不起一点挫折,受不得一丝委屈,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失衡,引发各类治安问题。近几年高校时有学生发生打架、斗殴事件也就是这类情况的反映。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类高等学校突发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六类:一是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 , 如 2003 年的“非典” 、食物中毒事件等。二是政治类突发事件, 如学生为表达良好的政治愿望和爱国热情, 但却没能采取正确的表达方式而参与非法集会、游行活动、甚至聚众冲击学

7、校机关及政府机关等。如 2008 的佳乐福事件。三是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 如学生宿舍被盗、学生被抢劫、伤害、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四是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如 2008 年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五是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 包括由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 如罢餐、罢课、宿舍闹事、破坏公物、恶意匿名信和网络帖子等 2。六是事故类突发事件, 主要包括各类安全事故, 交通运输事故等。三、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高校作为突发事件的高发区,一定要增强防范意识,建立高效的应急机制,来应对突发事件。一般来

8、说应对突发事件可分为三个阶段:事前预防、事件的应急处理、事件的善后。首先,做好事前预防工作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可有效预防突发事件。高校作为学校和青年人聚集的地方,有其特殊的运行规律,对突发事件可以有针对性的做好预防工作。例如:每年 5-6 月是毕业生离校季,此间要做好毕业生的安全文明离校工作;重大体育赛事,如世界杯、奥运会期间,要重点做好球迷、体育迷的文明观赛工作;宿舍区要做好防火、防盗工作;食堂要避免集体食物中毒等等。因此,高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做好事前预防工作。1、制定应急预案,设立应急管理机构高校应根据危机的等级,事先应制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预案中要制定组织机构、各有关部门的职责、突发

9、事件处理的一般流程以及事件发生的责任追究制。此外,还应做好思想上、技术上、物质上的各种准备,并在平常的工作中针对预案经常进行综合演练。如,高校应经常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防火、防震演练 3。2、完善信息渠道,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要求各辅导员建立“重点人档案” ,对可能发生情况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完善信息渠道,建立一条覆盖学生宿舍、各班级、学校各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渠道。在师生中建立信息员,信息员主要由学生、学生管理干部、辅导员组成,及时搜集整理反馈影响校园稳定的信息。建立每周信息通报制度,辅导员之间通报相关信息,沟通相关工作。各相关总门定期研讨当前时政热点,了解社会发展形势,识别可能会诱发学生突发事

10、件的各种因素。3、构建心理预警机制高校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还可以在各年级成立心理健康协会。构建一条学生骨干、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心理预警体系。摸排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学生群体平时的心理行为变化规律,并预测突发事件发生时学生可能出现的个体、群体的心理行为,提前决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其次、以高度责任感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应尽快查清事件发生的原因,确定事件发生的类型,初步判断事件波及的范围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处理突发事件动作要快、处理方式要坚持“情、理、法”的结合。事件发生后,相关人员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依据事件性质和程度不同,选择

11、拨打 110、120 或 119 请求救援,并将事件及初步调查情况向主管部门和领导报告。如果事件严重,应迅速成立临时工作组,现场指挥、处理工作,防止事态恶化 4 。第二阶段,相关工作人员要及时分析事件性质,明确相关责任,做到以理服人。同时将事件的真实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防止以讹传讹;并做好与新闻媒体之间的沟通舆论工作,防止媒体对事件的夸大或扭曲报道。根据事件性质及时向家长通报事件的起因、初步鉴定结果,同时听取家长的意见。第三阶段,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依法办事,做到快捷、准确、不留隐患。学校应根据事件的最终性质认定,做好家长(或学生)的解释及协商处理。并签署事件处理备忘录或协议(必要时

12、进行公证) 。第三、认真总结,重视善后工作突发事件之后,高校领导首先要向各有关方面,包括上级主管部门、教职员工、学生及家长甚至新闻媒体,报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处理结果。并对伤亡人员进行走访与安抚,对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对那些导致事件的个人或集体以及阻碍处理工作的人员给予适当的惩处 5 。其次各相关门要及时展开讨论、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形成案例,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突发事件预警及处理工作。第三根据调查与总结发现的问题,由校综治委组织各责任部门和人员讨论并提出整改要求,各个责任部门和人员按要求贯彻落实。参考文献:1沈燕,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产生原因、预防与应对J,长程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2彭艳红,浅谈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35王建兴,论高校对突发事伯的应急管理J ,管理视野,2008(11)4张涛,李志斌,浅谈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建设J ,法制与社会 , 2008(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