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规划局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225921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规划局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武汉市规划局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武汉市规划局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武汉市规划局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武汉市规划局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市规划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规划局(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市规划局一、2007 年工作回顾(一) 突出重点,规划编制工作扎实推进全面开展了新城组群分区规划编制工作。在各区和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下,六个新城组群分区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正在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规划成果批前公示、上报市规委会审查及市政府审批工作。大力推进主城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法要求,开展了主城人口分布研究、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规程研究,制订了主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计划,为 2008 年全面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打下了坚实基础。审查了王家墩中央商务区启动片等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项规划编制。全年完成规划项目36l 项

2、。为进一步彰 显滨江滨湖城市特色,开展了城市绿线调整划定、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修编及近期建设规划、武汉市城市特色研究、武汉市高层建筑分布研究、梁子湖地区规划研究、中心城区湖泊保护“三线 ”划定等工作。编制了一元片保护规划,汉阳旧城风貌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有力保护了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突出了城市文化,塑造了城市个性魅力。以促进城市集约发展为目标,完成了王家墩商务区、航空路武展地区的地下空间控制规划。为增强城市交通枢纽功能,完成了轨道交通 l 号线二期、2 号线一期工程站点修建性规划,组织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深化及汉口站、武昌站、武汉站地区综合交通规划工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开展了都市工业园发展

3、空间扩展规划,为打造“千亿板块、百亿园区” ,提高存量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奠定了基础。强化了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 以解放大道循礼门以及武昌岳家嘴等城市节点设计为试点,充分借鉴国内外城市中心节点的规划建设经验,对城市景观、立体空间及交通组织进行一体化设计。确定了循礼门节点“ 功能复合化、空间整体化、设施人性化、交通和谐化”的发展目 标,对该区域具体建设项目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指标和建筑设计导引,为我市今后的城市设计提供了新模式。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了对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 创建村规 划编制工作的指导 ,构建了村庄规划体系,全面组织完成了 2007 年度 352 个创建村的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

4、。(二) 精心组织,规划基础研究取得成效组织开展了我市城乡规划体系研究工作。收集、整理和分析了近十年全市规划系统和相关行业规划编制情况,包括战略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旧城改造规划、规划咨询、规划研究等各类规划共 2151 项,以及规划审查和审批、 “一书两证” 发放、批后监管、规划公示等各环节的规划管理情况,对现行规划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完成了研究主报告和武汉近十年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情况评估、 国内外城市的规划编制管理经验研究等 8 个专题研究成果。以此为基础,按照系统性、前瞻性、实用性和时效性的原则,制订了武汉市城乡规划编制“ 十一五” 计划和

5、 2008 年度规划编制 计划。开展了城乡规划统筹管理有关问题研究。针对远城区和开发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空间不足、规划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成立了专门机构,加大协调力度,参与开发区、远城区重要建设工程项目规划管理。并与开发区、远城区规划部门一起,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为加强城乡规划的统筹管理,合理安排城乡建设布局,有效利用空间资源,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采取“以奖 代补” 方式,加大对远城区规划编制的支持力度,提高远城区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构建一体化的城乡规划体系。深入推进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针对我市地下空间开发缺乏统一、

6、详细规划,地下空间产权关系不明确的现状,经过深入调研,起草了武汉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地下空间开发的类型、规划编制、建设主体、产权归属、供地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对我市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缓解用地矛盾,改善城市交通,安排公益设施,挖掘商业潜力,增强城市整体防护能力,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开展了主城区用地建设强度研究。制定了用地建设强度标准,将不同强度区和不同类别土地的开发强度进行量化,形成了精确的控制标准。通过用地建设强度研究工作,为主城区用地提供合理的空间发展策略和开发方向,为建设用地控制以及城市空间形态塑造提供了管理策略和执行依据,推进了阳光规划,进一步减少了管

7、理部门的自由裁量权,增强规划审批透明度。(三) 加强合作交流,规划编制水平明显提高按照规划编制“市场 化、国际化、本土化” 工作思路,大力推进重大规划项目国内外招标与合作,促进了不同规划理念和规划思想的交融,提高了我市规划设计水平。大力引进国际性优秀机构参与我市重大建设项目规划。采取方案征集、机构合作、定向委托等多种方式,与荷兰阿卡迪斯公司、德国汉诺威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一批知名设计机构,合作完成了汉口火车站交通景观综合规划、青岛路片保护规划、八七会址片保护规划、汉江南岸(南岸嘴)地区城市设计、龟北地区城市设计等一系列规划成果。采取国际邀标形式确定法国赛思达(SYSTRA)公司、北京中城捷工程

8、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等国际一流设计机构与我局合作完成了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工作。开展了武汉市城市立体空间形态概念规划、 武汉市生态框架控制规划和武汉市快速路系统规划三项规划方案国际征集。武汉开发区规划分局与新加坡 CPG 公司合作开展了现代服务业空间规划研究,东西湖区规划局组织了金山大道沿线建设概念规划方案国际征集工作。与诸多国际著名设计机构及专家建立了长效的联系与互动机制。建立了国内外设计机构资料库,与 SOM、麦肯锡、哈佛大学等 l 0 余个国际知名设计、教育机构建立了定期联络沟通机制。世界知名的规划专家哈佛大学彼得 罗教授、麻省理工建筑和城市规划学院托尼教授、北伊利诺大学张庭伟教授等,

9、应邀对我市规划编制工作领衔指导。成功组织了中荷城市规划专题交流论坛,来自中荷两国的城市规划专家集中交流了城市规划的成果与经验,拓展了规划国际交流的新途径。成立了市规划院国际工作室,为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领域奠定了基础。(四) 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认真推进规划管理“一张图” 工作。为提高全市 规划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实现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的高效衔接,开展了构建全市统一的法定规划管理用图工作,使全市规划管理使用同一法定体系,解决了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相脱节、基础设施不对接、前后规划不连贯的问题。在对全市规划项目逐一甄别的基础上,形成 2007 年版的“一张图” ,为全面建

10、设“一张图” 打下 坚实基础。规范了规划编制的管理和审批程序。进一步完善了项目管理程序和项目审批审议程序,制订了武汉市城乡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 城乡规划财政预算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提高了规划编制质量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启动了武汉市城乡规划地方性技术标准体系的研制工作。建立了全市“一书三 证” 管理系统。根据省建 设厅要求,在加强“一 书两证” 管理的基 础上,结合我市 实际,将规划验收合格证纳入管理范围。制定了“一书 三证” 管理细则,对全市“ 一 书三 证” 实行统 一印制、统一编号、 统一发放、统一公示的“ 四 统一 ”管理。规 范了“一书三证”办 公自动化信息录入和发放工作,

11、变多部门发证为一个窗口对外发证,全市“一书三证” 信息 实现 了实时录 入,提高了建设项 目管理、查询、监督效率。借鉴深圳模式,统一了窗口文书形式,规范了档案管理。认真编制了依法行政手册。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后,我局积极开展了新的业务审批流程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对原有的规划审批业务进行清理、优化、完善,充分考虑建设项目用地规划管理与工程规划管理的衔接, 以及与相关单位横向的配合,明确了建设单位报件要求和下步报件的提示。按照“精简 、效能” 的原则,编印了 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依法行政手册,理顺管理环节,压缩办理时限,提高了审批效率和质量。根据职能变化,及时调整完善了会议制度,日常管理进一

12、步规范,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2007 年,中心、城区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565 本,用地面积 3526 公顷;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565 本,用地面积 38l6 公顷;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633 本,建筑面积 1031.95 万平方米;审批市政工程项目 256 项,管线长度 368 千米。落实 2007 年度经济适用房计划项目 29 个,总规模 334 万平方米。完成了江岸区红桥村等 l4 个“城中村” 综合改造规划的编制和 审批工作。(五) 强化职能,勘测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勘测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开展了勘测管理职能研究,及时明确了勘测信息管理机构设置、主要职责和业务管理流程。强化测绘

13、质量监督,对市属 11 家测绘单位开展了测绘产品质量检查。加强测绘成果管理,起草了测绘成果提供、使用、保密和监管的具体规定。开展了全市测量标志维护等工作。建立和启用了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组织完成了包括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高精度 GPS 网、精密水准网、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四个部分的建设工作,建立了覆盖全市域的高精度、实时、动态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率先建立了与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基准框架严密对接的城市多维测绘基准框架。2007 年 8 月 9 日, “武汉市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项目通过国家测绘局组织的院士专家组成果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整

14、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果通过鉴定后即正式启用,为我市各行各业与地理空间信息有关的活动提供了先进的、统一的空间定位基准,使我市在测绘服务保障的快速反应能力、服务应用领域等方面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城市规划建设、灾害监测、智能交通、气象预报、农业发展等各项工作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正式启用,实现了我市水准体系的跨江统筹,更新了我市自 l954 年以来沿用了 50 余年的测绘体系,是我市测绘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全市勘测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国首次成功发布了武汉市地理信息蓝皮书,全面总结了我市二十年来基于勘察测绘的地理信息,为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开展

15、了“武汉市地图网站” 、“武 汉市地名信息系 统”、 “武汉市公开版 电子地图(2007版)”、 “影像信息系统” 等 l 0 余个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 “武汉市中心城区 1:2000 数字地形图全覆盖及更新工程”和“ 武汉市王家墩地区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被评为 全国优秀测绘工程银奖;“ 武汉 市基础地理信息集成与 综合管理系统” 和“武汉市王家墩地区地理信息系统”分别被评为 全国优秀软件银奖和铜奖;“ 城市勘 测电子档案管理方法研究” 获国家档案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数字武 汉三维影像服务系 统” 获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武汉 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WHCORS)”获武汉市科技进步

16、二等奖。全年完成红线放线 444 项,建筑面积 1124 万平方米;竣工测量 44l 项,建筑面 积 l 458 万平方米。完成远城区重点镇760 平方公里的测绘工作,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完成了 40 个湖泊、面积近 300 平方公里保护规划测量。(六) 强化手段,执法监察工作不断加强大力加强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管理工作。全年共对中心城区审批的 7l 0 个建设工程项目进行了跟踪检查,发现和查处各类违法建设 87 起,建筑面积 2936 万平方米。对 455 个项目进行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加强了建设工程批后管理制度建设,制定了武汉市城乡规划建设工程批后管理试行办法,建立了建设工程从发放“一书一证” 开始直至 规划验收全口径、全过程、上下联动的规划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利用遥感技术快速监测违法建设” 的研究工作,利用快速影像比对软件取得初步研究成果,并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进行了飞艇低空摄影测量试验,该成果将大大提高规划执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保障我市城乡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