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225130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者太中心学校连心完小 周余祥2011 年 11 月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 达的不竭动力”。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切能力中,创新思 维居于核心地位,教 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教 师要激发学生的学 习动机;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引导 学生释疑、开 阔学生智力;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的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关键词:数学 创新思维 培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

2、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创新思维是通过重新组织己有的知识经验, 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 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 创新思维不再令人陌生。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 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传统的教育由于过于严谨、死板, 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发展学生个性,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而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是培养时代人才的基础。数学是一门具有高智力价值的学科,要想在课堂上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要挖掘和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

3、力谈谈我的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的、结构、内容、评价和实施等方面都有了重要的创新和突破。要真正落实新课改的这些要求,则需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在新课程改背景下,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 ,设计各种符合学生具有创新、科学合理的质疑,并且要结合实际,使学生对质疑的问题产生兴趣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更多的思考、讨论、操作,参与到对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去发现新知、形成技能,以此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主

4、动适应新世纪科技发展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数学学习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传统教学只注重灌输书本知识, 只重某一点上问题的解决,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单一, 很少有人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思路。教学评价也缺乏关注一个人成长的全程。在教学理论界对进行创新教育的意义己取得广泛的认同, 而且关于创新原则、方向、模式等理论层面也进行了较多的阐述。但是, 落到某一学科的研究则比较少。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与途径。为此, 一方面要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行为进行不断反思, 并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探索和发展, 即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新的跨越一方面要弘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实践

5、“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理论,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丰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和学校发展。因此, 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三、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一)创新意识较差大多数小学生属于知识继承型学生,他们仅满足于数学课堂上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满足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些都有碍于数学学习的发展,使得学生不仅放过思维机会不加利用而且扼杀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欲望。普遍学生认为能够继承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就足够了,缺乏敢于质疑、大胆发现、勇于创新的自信心。(二)创新思维能力较弱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6、近年来注重了对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数学活动的教育,然而动手实践能力的加强不等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加强。小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创新思维能力未得到提高的现状。四、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方法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因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根据小学生这一思维发展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呢?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努力。(一)激励学生勇于不断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挥教学民主,为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条件。不过,要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关键还在于结合日常

7、教学工作有目的、有意识地予以勉励和诱导。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更应用发展的目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寻求最优化解题途径。例如“昆明到南宁大约360KM,一辆轿车 80KM/时,轿车上午 8 时出发,12 时能否到达?”我在教学这内容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讨论、猜测、演算等形式参与其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结果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由于所选择的标准不同,其解题的思路也不尽相同:学生以路程 360KM 为标准,看轿车是否在 4 小时内行完全程。以轿车在 4 小时内到达目的地的速度为标准,看轿车现有的速度能否达到所需的速度。以所给的时间 4

8、 小时为标准,看轿车实际行完全程所需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气氛很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发挥。(二)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数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扩展,这样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理念。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加工、分析,打开了数学思维的大门。例如:在学生学习“10 以内数的认识”时开始以渗透的手段逐步建立“和”的概念。通过渗透“和”的概念学习时,掌握加法计算方法,然后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加数都一样的情况(5+45+55+5+5)开始认识“相同数相加”

9、、 “ 相同数相加的个数” ,在过度到学习“乘法意义”以此反映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在数学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的逻辑思路和迁移条件,从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随之发展。(三)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要从思维入手:1、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当中,才能提高课堂效果。周玉仁教授说:“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情境,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我拿出一块不规则的石头,让学生求它的体积,如果不改变石头的形状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10、?正当学生迷惑不解时,我把盛了一部份水的长方体水槽放在讲桌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这时课堂气氛活跃,争着要讲自己的想法,我因势利导让学生量出水槽的长、宽,又让学生测量水面上升的高度,使学生弄清水面上胜的高度就可以算出石头的体积,然后让学生动笔计算,学生很快算出石头的体积。同时也感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不仅轻松地学到了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不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把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了有怕困难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2.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明,至少由他们

11、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要克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让学生主动猜想,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遇到困难,教师则从旁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学好的能力。传统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 ,讲究水到渠成。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空间比较小,便于教师控制,但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剥夺了学生在数学课堂里自由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例如;在教学“平行线”时,我校一位教师用了三

12、个大问题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去探究生成: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两条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教学用的黑板有几组平行线)?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在自己实践、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发现两条直线会相交,会平行,还会重合三种情况;通过实践又发现了平行线的特点。丰富完善了平行线的意义,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观念。3.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知识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

13、,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一题多解。老师应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知识去剖析数量关系,纵横沟通,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解题思路会更开阔,思维更活跃,有利于学生创新。例如在教学完“8 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设计一道开放性的题目:( )+( )+( )=16,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凑十法”和连加得出各种答案,学生会表现的非常积极,可能有 2+8+6=16、3+8+5=16充分培养了

14、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一题多变。一题多变可以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老师要放手让学生到知识的大海中搏击,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精神。(四)鼓励质疑、引导释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产生疑问,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题,从存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质疑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有学生提问可笑、肤浅,不着边际,我们也要耐心听取,用心引导,保护学生质

15、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例如我在教学求“长方形面积”时,为了发展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意识,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到家,看看身边哪些物体是长方形,试着计算它们的面积。并跟自己的父母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看你计算的对不对?第二天班上交流时,有的学生提出了质疑:“陆红说:“他家桌面的面积为 40 平方厘米。 ”李丽说:“她家桌面的面积为 120 平方厘米。 ”怎么会相差这么大呀?”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首先给予鼓励,接着再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在教室里观察课桌面与黑板面,从而使学生明白都是长方形面积,但大小却不一样。也使他们进一步

16、懂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道理。(五)动手操作探究过程皮亚杰说过:“动作性的活动对儿童理解空间观念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数学知识产生于生产生活的操作活动,具有培养人们创新思维活动独特的优越性。因此,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动手操作活动有: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心强等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操作,独立思考、激起联想,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多层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个个参与、人人动手的操作活动,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更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例如,二年级学生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之后,为了让学生对角、直角的概念更好的掌握,因此可以让学生动手摆、动脑想。师说:“请同学们用文具袋中的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它有几个角?用了几根小棒?”学生很快摆出,并说出摆的三角形有三个角,用了三根小棒。师又说:“请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