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文学批评:1950—1975(下)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33224662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香港的文学批评:1950—1975(下) 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香港的文学批评:1950—1975(下) 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香港的文学批评:1950—1975(下) 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香港的文学批评:1950—1975(下) 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香港的文学批评:1950—1975(下) 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香港的文学批评:1950—1975(下)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港的文学批评:1950—1975(下) (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25香港的文学批评:(下) 如果依了“香港是文化沙漠的偏见,香港的文学批评自然是不值一谈。因为我们通常说的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习惯而延续的社会共同经验。它是人类智慧的标帜。连这样的东西都“沙漠了,还谈什么文学和文学批评?其实, “文化这个词,包括了“外显与“内隐的行为模式,不仅包括意识形态中思想、意识,还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习俗等人类的生存行为。它们借助符号的使用而被学习或被传授,从而显示人类生活和人类历史的出色成就。在这个意义上, “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观点根本就不能成立,因为它至多只是关注到了文化“

2、内隐的方面,即人格心灵的方面,而忽略了“外显的方面,即社会功利的方面。当然,这个问题反过来看可能更为切实:论者和认同这种观点的人,充分感受到香港社会的商业特征。的确,比起直刺青天的银行大厦、珠光宝气的购物广场、以及股市的消息和皇家赛马会的彩票,那些自生自灭的文学杂志,那些被商品广告挤得瘦削不堪的文学版面,算得了什么? 然而就在这商业巨人的巨大身影的笼罩中,香港的文化、文学和文学批评,不仅在一个雅俗并兼、商政交缠的特殊文化空间中顽强地发展,而且形成了自己的“边缘性文化特色。从五十年代的人人文学 、 文艺新潮 、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25中

3、学生周报 ,到七、八十年代的八方 、 香港文学发表的许多好作品,培养的许多出色作家,足以向人们表明:香港不是有没有文化,文学的问题,而是怎样理解、评价香港文化和文学的问题。譬如,无论地理上与政治上,香港都是一个边缘之地,对不同体制和意识形态,既始终有一种潜意识的关注,却又有拒绝宰制的自由,因而在交相纠缠、迎迎拒拒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景观。又如,香港是一个华洋杂处、中西交汇的地区,官方文牍和大学教育通用的是英语,市民社会的日常生活却通行粤语,而大部份的报刊则用中文出版,这种混杂的语言现象,对文学而言,显然不全是一种消极的力量,相反,作为文学表达媒介的中文,往往从其它两种语言中获得了视野与活力。再如

4、,香港社会的主角自然是商业经济,不象政治生活高度集中的国家和地区那样容易形成思想文化思潮,甚至可以说,香港几十年是一个没有文学“思潮、文学“主流的地区,但没有思潮、没有主流,没有文坛的风气,也就使作家不必担心时尚的压力,能够凭个人的爱好和努力默默追求创作的理想,更好表现文学的个性。李欧梵认为, “从文化的层次而言,我认为香港虽地处边缘,却并非弱势,它和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文化关系恐怕也非后殖民论述可以全部概括。恐怕无法完全用商业理论解释也许香港文化的特色,就在于它的杂性,它可以处在几种文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3 / 25化的边缘、美国、日本、印度却

5、不受其中心的宰制,甚至可以不按牌理出牌 ,从各种形式的拼凑中创出异彩。1这种见解值得思考。 香港社会地理与政治的边缘性、语言的混杂性和经济的商贸特点,不仅决定了香港文化和文学队伍构成的复杂多元,精神、知识背景的复杂多元,也决定了文化和文学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复杂多元。仅文学批评而言,批评的对象既有本港的作家和文学现象,也有大陆、台湾、甚至整个汉语世界的作家和文学现象;既批评高雅文学,也批评通俗文学。批评家既有作家、编辑,也有学院里的教授、专家。批评作品既有书评、随感,也有最正规的学院派论文;文章和论著既在本港发表、出版,也遍布台湾、大陆和其他华文世界的报刊与出版业。 这样复杂多元的文学批评现象,自

6、然要求不同模式、不同角度的观察与理解。但无论在本港,还是在其他汉语文学界,对这个世界性都市的文学批评景观,都还未找到比较理想的整合框架和叙述策略。其中的问题,既与香港文化所处的尴尬的边缘地位相关,也与“香港文学这一概念的吊诡含混相关。地区种种文化的形成与变化,最早当然是与地理环境相关联的,譬如有人正确地提出现代以前的香港文学具有浓厚的岭南色彩,在文学中“本土的色彩并不明显。但在 20世纪文化转型的摇荡中,社会条件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25的隔离(包括社会体制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又往往是地区文化特质形成的主要动力,正是因为这一点,产生了

7、香港文学、台湾文学和大陆文学的不同风貌。因此,基於文化观察必须服从的三条观察路线:自然条件(地域、语言、人种等) 、社会条件(社会体制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 、心理条件(原始概念、心态结构、民俗等) 。面对香港作为国际性都市社会对於母体文化的复杂认同与差异的矛盾,面对边缘地域人员的流动性,文化、知识背景的复杂性,以及作品发表、流通的多样性,在香港,文学的香港性特质的问题,恐怕比那些是香港文学的表面归类更为重要。因为主要是“香港性而不是别的什么,决定了香港近代以来的文学具有写“史的意义。 但是从“香港性出发仍然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是生活在“父母文化的阴影中, “人家对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你所做

8、的事视若无睹2;二是把“本土的某些外在特点强调过分,以致于划地自限。香港文学界自二、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五、六十年间,反复提出“香港新文坛是否存在、 “香港有没有文学3之类的问题,正反映了居港作家对外部漠视的反应和自我卫护心理;而外来作家的客居心理与本土的自卑和自傲,又往往限制了香港文学范畴与特质的展望。仅就五十年代以来的香港文学批评而言,无论港外港内, “香港没有文学评论的论调比“香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5 / 25港是文化沙漠的言论更刺耳,其中原因,就是这种言论既排除了香港批评家对于港外文学的批评,也排除了这些批评家在台湾或大陆发表的批评,眼

9、里只有港岛报纸上豆腐干大的“圈子评论和新作荐介,怎么会对香港的文学批评产生好印象? 其实香港的文学批评并不弱。本世纪前半叶的现象不在本章的叙述范畴,姑且不论,仅从五十年代开始,象林以亮 1953年在人人文学与发表的,后来结集于林以亮诗话4出版的一系列新诗评论,代表了新诗理论批评中一种新的声音,对 20世纪现代汉诗研究,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又如曹聚仁,是一位兴趣广泛的“杂家,文学批评只是他写作生涯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他的诸多作品,特别是文坛五十年 、 我与我的世界 ,及鲁迅评传 、 鲁迅年谱5等著作,不仅是现代汉语文学史研究的珍贵资料,而且有香港文人特有的边缘立场和观察角度。再如由作家向学者转变的

10、司马长风、李辉英的文学史研究,虽然条件所限,资料不全,存在着种种不足,但较少政治意识偏见,又是其长处。不用说,这些特点也鲜明体现在较后出版的刘以鬯的端木蕻良论 、胡菊人的文学视野、黄继持的文学传统与现代等批评家的写作与著作中。这样的批评,是不是属於香港文学批评的组成部分?如果拒绝了谈论港外作家或谈论本港文学却在港外发表的批评,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6 / 25是否拒绝了自己非常优秀的一部分? 香港作为一个复杂多元的世界性都市,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现象,还是我们所谈的小范畴的文学批评,都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香港文学批评的界定与归类,当然要

11、看批评家是否具有香港身份这一基本前提,但出生的本地或外地,文学话题的港内或港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批评家的写作,是否以汉语写作体现了其对根源性文化传统的认同,是否以其独立的思想立场和文化品格体现了“香港性,并参与了香港文化氛围的创造。因此,香港的文学批评似不应自限于香港文学的批评这一狭窄范畴,把香港批评家的文化关怀局限於一个地区的视野,而是应当面对它在久远汉文化传统背景下因近代殖民地境遇而形成的具体文化个性,这样才更有利于辨认现代以来,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香港批评家的文化身与批评特质。因为,正如一些香港学者也意识到的那样,真正与大陆或台湾的“父母主流文学产生岐义与冲突,并不始于传统的“旧

12、文学时期,即使在“新文学以来,五十年前,也主要是“新文学背景下汉语文学的“新“旧漠视,而不是“属香港的文学的分立6。 比较明显体现出“香港性文化身份和批评特质,是在五十年代7。因此,对于香港的文学批评的叙述,就从这个年代开始。不用说,我们使用“香港的文学批评这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7 / 25个范畴性的概念,并以“香港性文化特质作内核,既是一个包容性,开放性的概念(譬如,它自然包容了“香港文学的批评,同时又将包容香港批评家站在自己独立的文化立场批评港外的汉文学作品,对批评作品的发表与出版,也不以本港为限) ;又是一个有内在限定性的概念;它意味着

13、我们更关心香港批评家思想立场、文学观念的“香港性,并将排除那些专业的传统文学或欧美文学的研究与批评。因为它们应当在别的系统和框架中得到关注,而我们所叙述的,是“香港的文学批评。 林以亮的诗歌批评 林以亮(1919),原名宋淇, “林以亮是宋淇常用的笔名之一,此外,还使用过宋奇、宋悌芬、欧阳竟、唐文冰、余怀等笔名发表作品。原籍浙江吴兴,著名戏剧家宋春舫之子。北平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珍珠港事件后在上海法租界领导话剧运动,曾编写舞台剧皆大欢喜 。1948 年到香港,先后任美国新闻处书刊编辑部主任、电影懋业公司制片部主任、邵氏公司编审委员会主任。编有南和北等电影剧本。1968年

14、后,专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特别助理,并兼高级翻译文凭课程讲师及翻译中心主任,主持学校译丛的编辑出版。 林以亮是一个诗人,翻译家和文学批评家。他于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8 / 25大学时代开始写诗,有几十首诗作收在林以亮诗话和昨日今日两书中。主要翻译作品有美国诗选 (编先,香港:今日世界,1961 年) ;美国文学批评选 (编选,香港:今日世界,1961 年) ;美国七大小说家 (林以亮等译,香港:今日世界,1967) ;自由与文化 林以亮等译,香港:1954) 。主要评论著作(包括翻译评论)有:林以亮论翻译 (台北:志文,1974) ;林以亮诗话(台北:洪范,1976) ;诗与情感 (台北:六林,1980) ;更上一层楼 (台北:九歌,1987)等。 林以亮的批评涉及文学翻译,电影与各种文类。翻译批评方面,一册讨论西译中问题的林以亮论翻译 ,一册商榷中译西问题的红楼梦西游记 ,既是翻译中“信、达、雅问题讨论,又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文化矛盾的揭示,体现出很深修养和抽丝剥茧的功力。而电影批评方面的论文电影的前途 ,小说评论私语张爱玲等,也是极有见解、极其中肯的批评文字。当然,最值得注意的,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