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考试完整资料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216862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编制考试完整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师编制考试完整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教师编制考试完整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教师编制考试完整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教师编制考试完整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编制考试完整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编制考试完整资料(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2教育及其发展A、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目标发展的活动。B、近代教育的变化表现在: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0 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的特征: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3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A、教育的基

2、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B、三者之间的关系:教育者是受教育者是教育影响之间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可见教育的三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4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一方面,教育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又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促进教育的发展。(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但教育是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提供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

3、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2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再生产劳动力和再生产科学知识两方面。(3)教育与科技文化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影响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可以促进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5教育与个体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A、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

4、整体的个体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一般包括两方面:生理的发展,如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结构的变化等;心理的变化,包括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两方面。B、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有: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阶段性、不平衡性(抓关键期和最佳发展期)、互补性和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A、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或环境(起决定作用)、教育(主导作用)、个体的实践活动。遗传是指个体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学上的特

5、点。遗传的作用体现在:遗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素质制约 3着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但不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良方面,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首先,环境把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其次,环境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其中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的,效果更好;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有:学校教育对个体做出社会性规范;学

6、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功能;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6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A、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身心方面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国家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教育目的的功能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B、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指的是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是所持有的一种倾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包括:教育目的的个体本位论、社会本位论、重视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2)全

7、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A、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增强人的体质,发展人的个性,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B、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为:德育、智育、体育、 4美育和劳动教育。(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因此要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7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A、学校教育制度是

8、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它决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B、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增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模糊;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A、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为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是 1902 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学制是 1904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即

9、“癸卯学制”)。B、 1912 年的 “壬子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走向现代化;1922 年的“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制”)在中国沿用了 40 年之久。C、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分为四个层次:幼儿教育、初等 5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8教师与学生A、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使命。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是教育的对象。B、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教师劳动的特点A、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劳动任务的综合性;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过程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长效性。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在于职业角色

10、的多样化,教师的职业角色有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与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2)教师的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A、教师的素养包括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广泛的文化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敬业、具有正确的教学观念、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研究能力)。B、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指教师专业个体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A、教师观是教师对于自己教育者身

11、份的认识和基本态度。B、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不再是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动态教育活动的研究者。(4)学生的特点 6A、学生是完整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B、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把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就是个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能动的教育对象。(5)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A、学生观是人们,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包括对学生的权利(受教育权和人身权)、社会地位(国家的公民、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是正在接受教育

12、的未成年公民)和发展规律的看法。B、学生既是教育过程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6)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A、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校凝聚力的形成,保证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师生学校生活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B、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C、 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教师

13、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者,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应当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7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要成为怎么样的人,具备怎样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面貌,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影响是很重要的。同时学生也可以以自己的高尚德行感染和影响老师。9课程(1)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A、课程就是指课业及进程。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学科。在我国,课程具体体现为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是英国的斯宾塞。B、课程类型: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性课程;根

14、据课程的制定者,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C、制约课程的因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出的可能性;一定时期,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及接受水平;课程理论。(2)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A、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及任务,知识的范围和深度,教学进度和有关教学法的基本内容。B、课程标准的指导意义: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的要求和具体规格,是国家对各学校进行领导的一种方式。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学校和教师应

15、全面彻底地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课程标准是评价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C、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为前沿、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 8施建议和附录。(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A、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设置分科课程,并开设技术类学科,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农村地区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目改革。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B、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课程改革的三个基本特征特征: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突破学科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