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名词解释:外生经济增长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216807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名词解释:外生经济增长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经济学名词解释:外生经济增长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经济学名词解释:外生经济增长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济学名词解释:外生经济增长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名词解释:外生经济增长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 济 学 名 词 解 释 : 外生经济增长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的研究, 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 从而形成各有侧重的经济增长理论。对现代增长理论的重新思考, 源自所谓外生增长和内生增长之间的差别。外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由经济理论不能预见的所谓外生的技术进步推动。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是指不依赖经济外部的力量(如外生 的技术进步、外资等) 的推动, 主要由经济的内在 力量(如内生的技术变化、资本积累等 ) 推动的长 期经济增长。因此,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大体上可以作这样一个划分: 一类是将技术当成是外生变量的经济增长理论, 以罗伯特索洛(R. M. Solow) 为代表: 另一类

2、是将技术当成是内生变量 的经济增长理论, 主要是 80 年代以来保罗罗默 (P. Romer) 等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为代表。外生经济增长理论外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由经济理论 不能预见的所谓外生的技术进步推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古典增长模型和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 型都已经做了不少研究。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力 量以及决定增长过程的机制做出说明。他们认为, 经济增长取决于投资的规模和资本产出率的大小, 而投资来源于储蓄, 因而经济增长最终由一国的储 蓄率与资本的投资效率决定。后来, 索洛等人提出一个强调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论。他们区分经济增 长的两种不同的来源: 由要素数量增加而产生的 “增长

3、效应” (Growth Effect) 和因要素技术水平提 高而带来的经济增长。索洛把后者称之为“ 水平效 应” (Level Effect) 。其含义是指在不增加要素投入的情况下, 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改变生产函数, 从而 使生产函数向上移动, 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所 以, 外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由经济理论不能预见的所谓外生的技术进步推动。 索洛模型, 由索洛和斯旺 (T. W. Swan) 于 1956 年作出。索洛模型以其简洁性和实用性成为宏观经济学家工具箱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经济学 家在回答有关经济增长的问题时, 通常都从索洛模 型开始。其模型表达式为:GY= aGl = (1 -

4、 a) Gk (1) GY收入增长率, 劳动力增长率, GK资本增长率, 在收入的增量中有 多大份额是由劳动力增长带来的 索洛和斯旺认为, 通过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作 用调整生产中的资本与劳动的组合比例, 则可以使 经济活动实现哈罗德所说的充分就业均衡增长。索 洛的经济增长模型, 改进了对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对于资本积累作用的解释, 扭转了经济理论界 的悲观情绪,被多数政府作为制定经济增长政策的理论依据。 如果资本存量的增加大大快于劳动的增加, 那 么就会发生资本深化。资本深化是指人均资本随时 间的推移而增加的过程。如果没有技术变革, 资本 深化将会带来人均产出的增长, 带来劳动边际产品 和工

5、资的增加, 同时还会导致资本边际收益的递减 并降低边际收益率。在没有技术变革的情况下, 资本深化带来的经济增长会停止在资本边际报酬为零 的点 , 在这一点上, 人均资本停止增长, 人均产出 不再增加, 福利维持现状, 经济进入稳定状态。 索洛模型虽然可以满足竞争性均衡条件, 但均 衡的增长率仍然等于劳动力增长率。如果不存在外 生的技术进步, 经济就会收敛于一个人均收入不变 的稳定状态, 即零增长。这就是说, 经济增长依赖 于一个自己都无法把握的外生因素 技术进步。 这一“不愉快的结果” 使得传统经济增长理论陷入 了尴尬的局面。其根源在于它们将知识外生于物质生产过程, 构造出来的生产函数是收益递

6、减的, 致 使经济增长仅仅依赖于资本积累或人口积累, 因而 是收敛的、趋同的和短期的。各国经济增长率和人 均收入水平长期而巨大的差别, 在这种增长理论中无法得到解释。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 因素解释的 , 也就是说, 在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 因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等而形成的人力资 本, 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与开发、发明、创新等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 从而把技术 进步等要素内生化, 得到因技术进步的存在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这与 60 年代 以来最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依据以劳动投 入量和物质资本投入量为自变量的柯布道格

7、拉斯 生产函数建立的增长模型, 把技术进步等作为外生 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而得到的当要素收益出现递减 时长期经济增长停止的结论恰好相反。内生经济增 长理论认为, 经济增长取决于经济系统本身, 而不 是像新古典增长理论那样是外生的。正因如此, 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方法, 仍然被近期理论分析所采用。 80 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学家对于内生增长理 论的研究不断深入 , 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提出了 许多具有外在收益递增和知识外溢的内生型经济增 长模式, 主要有罗默的“收益递增增长模式”, 卢卡斯(Robert Lucas) 的“ 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 长模式”, 普雷斯科特- 鲍依德(E. P

8、rescott and J . Boyd) 的“ 动态联合体资本增长模式 ”, 杨小凯- 博兰(Yang Xiaokai and Borland J ) 的 “劳动分工 演进模式”, 阿尔文扬(Alwyn Young) “创新与有 限的边干边学模式”。原有的内生增长模型不断精致化。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以新增长理论为代表, 罗默 则是新增长理论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内生型生产函数模型是新增长理论中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他 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体现在他分别于 1986 年和 1990 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两篇论文 之中, 并相应提出了二个模型。他的第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形式为:Fi = F (Ki ,

9、 K, Xi) (2) 其中, 为 Fi 厂商的产出水平, 为 Ki 厂商生产 某产品的专业化知识, X 为 i 厂商其它各生产要素 的向量, K = 6 n i = 1 Ki , 表示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总 和。在这一模型中, 罗默继承了阿罗(K. Arrow) “干中学” 的思想, 把知识作为一个变量直接引入 模型, 并且认为知识积累是促进现代经济增长最重 要的因素。他把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 一 般知识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专业化知识可以产 生要素的递增收益。两种知识的结合不仅使技术和 人力资本本身产生递增的收益, 而且也使资本与劳 动等其它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 1990 年, 他

10、构建了第二个内生增长模型。同 第一个模型不同, 他把经济增长来源在模型中予以 明确化, 其形式是不同的、专业化的生产投入数量的增长, 进一步明确生产要素有四个, 即资本、非 技术劳动、人力资本(按受教育年限衡量) 和新思 想( 按专利数量衡量 ) , 其中, 知识是最重要的, 投资促进知识, 知识促进投资并能提高投资的收 益, 因此知识是经济长期增长的驱动力。令 H1 , H2 分别为用于生产活动、研究开发部 门的人力资本, Xi 为用于生产的第 8 个投入的数 量, A 为中间产品, K = A0Xi1 -di 为有形资本, 则罗默的最终产品生产函数设定为: Y= (H1 ,L ,Xi) =

11、 H1 L A0 Xi1 -di (3) 由于所有中间产品都在同样条件下生产, 于是 对于任意的, 我们可将 Xi = X0 , 则(3) 式变为: Y= (H1 , L , Xi) =AH1 LL1 -di (4) 式中, 作为中间产品其数量的增加是由于研究 开发部门的科研人员所推动的 , 其拓展方程为: dA/ dt =H2A。由于研究开发部门的产品(知识、 技术、专利等 ) 具有收益递增和正的外部效果等特 征, H2 越多,部门的劳动效率就会增加得越快。 因此, 研究开发部门具有动态的增长, 内生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正是来源于此。新增长理论的出现, 使人们认识到长期经济增 长的决定因素才是

12、关键的 , 此外, 将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许多外生变量内生化, 突破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束缚。新增长理论将技术视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 突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研究框架, 把技术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强调了长期以来一直为主流经济学所忽视的经济联系的重要因素, 应该说这一研究框架是比较合理的。新增长理论关于知识、技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的论证, 有 助于我们认识技术创新在现代经济中所具有的至关 重要的作用。新增长理论在强调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同 时, 忽略了制度、市场等因素。将制度演变引入经济增长的是诺斯(Douglass North) 。他重视制度因素的分析, 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加以 考虑 , 运用现代产权理认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最终由制度决定, 新制度经济学比新增长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