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县四大特色产业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209251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威宁县四大特色产业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威宁县四大特色产业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威宁县四大特色产业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威宁县四大特色产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威宁县四大特色产业(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 拉 乡 是 贵 州 省 威 宁 县 的 西 部 的 一 个 贫 困 乡 , 距 县 城 约 118 公 里 , 东 与 该县 的 黑 石 镇 、 秀 水 乡 相 接 , 南 与 该 县 的 岔 河 乡 接 壤 , 西 与 云 南 省 会 泽 县 的矿 山 镇 、 火 红 乡 隔 牛 栏 江 而 望 , 北 与 该 县 的 斗 古 乡 有 一 水 之 隔 , 境 内 三 面 环水 , 全 县 最 高 海 拔 “平 箐 梁 子 ”亦 在 境 内 , 因 而 素 确 “海 拉 半 岛 ”和 “小西 藏 ”之 称 。 全 乡 总 面 积 约 222 平 方 公 里 , 辖 15 个 行 政 村 ,

2、 94 个 村 民 组 ; 共 有 农 户8000 余 户 , 人 口 3.7 万 人 , 境 内 居 住 着 彝 、 苗 、 汉 等 民 族 , 地 形 由 上 而 下分 为 梁 山 、 半 山 和 河 边 地 区 , 最 高 海 拔 2879.6 余 米 , 最 低 海 拔 1379 余 米 ,平 均 海 拔 在 2200 米 左 右 , 全 年 千 均 气 温 7 月 (11 )、 1 月 (1.6 ), 年 降雨 量 为 8001000 毫 米 , 无 霜 期 为 180 天 200 天 , 由 于 该 乡 所 在 辖 区 属喀 斯 特 溶 岩 地 貌 , 地 表 破 裂 , 山 势

3、陡 峭 , 经 济 和 文 化 受 区 位 的 影 响 相 当 严 重 ,因 此 , 是 全 县 的 两 个 类 贫 困 乡 镇 之 一 。 海 拉 乡 自 1992 年 “撤 、 并 、 建 ”后 , 乡 政 府 由 原 住 地 (老 鸦 营 ( 卫 星村 ) 迁 至 红 辉 山 后 , 经 过 近 十 多 年 的 发 展 壮 大 , 现 在 已 基 本 上 建 成 了 一 个 机构 健 全 , 人 口 密 集 的 乡 镇 , 人 民 群 众 生 活 有 了 极 大 的 改 善 , 基 础 设 施 得 到 进一 步 的 发 展 。 海 拉 乡 物 产 丰 富 , 有 良 好 的 畜 牧 养

4、殖 条 件 , 有 高 产 量 的 玉 米 、 马 铃 薯 等作 物 , 有 储 存 丰 富 的 煤 炭 资 源 , 有 可 扩 大 发 展 的 “再 生 黄 果 ”, 它 们 都 是推 动 海 拉 乡 各 方 面 发 展 的 物 产 条 件 。威宁县四大特色产业发展铺就致富路新华网 ( 2010-08-05)稿件来源:威宁报社 作者:王德聪夏日的威宁,满山碧绿。绿树、绿草、繁花、一栋栋新建的黔西北民居掩映在青山环抱之中,田野里,白色的地膜在阳光照射下银波荡漾,竞相绽放的洋芋花争奇斗艳,行走在县城附近的草海、黑石头、小海、羊街等乡镇,到处呈现出山的风光、绿的自然。 素有“田坝”之称的中水镇,村

5、民们正在地里收获早熟马铃薯,一派忙碌的景象,地膜覆盖下的烤烟长势宜人,绿浪滚滚。在秀水、麻乍、雪山等乡镇,天然牧场、人工草场上,一群群赶着猪、羊混杂的牲畜队伍,形成“赶着牛羊奔小康”的生动画面。一排排造型新颖、白墙青瓦的黔西北民居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高原风景线。 马铃薯:土果变金蛋 去年以来,威宁县紧紧抓住喀斯特扶贫开发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气候,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马铃薯、蔬菜、经果林、烤烟等一批新型农业特色产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增收渠道。威宁县具有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气候优势和区位优势。平均海拔2200 米,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属于低纬度高海拔的气候

6、区域,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美称,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日照为 1700-1945 小时,为全省之冠。农产品方面,有享誉全国八大名梨的大黄梨、优质苹果、清香型优质烤烟、马铃薯、苦荞、中药材等,均有良好的市场口碑,各地客商纷纷前来我县订货抢购,深受消费者青睐。 在交通不便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威宁县的特色资源一直无法变成“摇钱树”,走不出山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内昆铁路的开通,威宁县从此有了自己的火车站,一批批农产品源源不断的运往草海火车站,昔日高山上的“土果果”闯进了沿海大都市,摇身一变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金蛋蛋。” 今年威宁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了 160 万多亩,占威宁县土地面积的一半,涉及

7、种植户 28 多万户,占威宁县农村人口的 90%。按照每亩马铃薯 2000 元的纯收入计算,很多种植户年收入超过万元。麻乍乡嘠利村塘上组村民马永配去年种植马铃薯 15 亩,养牛 6 头,年收入 3 万多元,如今又建起一栋 160 多平方米的黔西北民居,家里还购置了崭新的现代家具。“不是政府的支持,我那能盖得起这么漂亮的房子,还是党的政策好。”马永配高兴地说。 现代烟草:农民增收的“金叶子” 威宁县拥有河谷地带和低凹丘陵坝地。当地高原气候培育了“清雅飘逸、柔美香甜”的优质烟叶,是全国清香型优质烟叶的生产基地。近年来,县委政府把烤烟生产作为威宁县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围绕以科技兴烟为抓手,大力发

8、展现代烟草农业,使烟叶生产水平得逐步得到提升。2009 年,全县种烟 15、6 万多亩,收购烟叶 43 万多担,实现烟叶税收 6000 多万元,农民增收近 2 亿元。今年全县种植面积达 17.96 万亩,计划收购烟叶 50 万担,预计实现烟税 7500 多万元,农民增收 3 亿多元。 “目前,我们已在牛棚镇、秀水乡、迤那建立了现代烟草示范基地,烟田内配套了小水窖、沟渠、密集式烤房等烟叶工场,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已初建成效,先后有贵州中烟、上海、长沙烟草集团在我县建起了优质烟基地,并签订了烟叶购销合同,一大批烤烟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烟农只管种烟,不愁卖不掉。”县烟草公司经理马本宁

9、对记者说。 4300 多亩优质烟连成一片,秀水乡是如何打破各家各户的土地界限?该乡党委书记马仲华感慨地说:“起初可费了不少劲,土地丈量了五六次,为了确保现代烟草基地的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党委政府制定了三个不变,(即: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原承包土地界限不变,土地面积不变)。村民们看到连片烟田规范整齐、行向统一,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加之集中育苗和机械化耕作节省了大量工时,烟苗长势又越来越好,群众理解了,都说各级政府和烟草部门为他们办了一件大好事。”目前,全县共有 3000 多户烟农,其中,种烟大户超过 100 亩以上的就有 200 多户,50 亩以上有 300 多户,职业烟农超过 10 亩的多达

10、 2000 多户。 “现在,咱烟农清闲多了,以前,我们栽烟要 1 个多月的时间,自从烟草合作社成立以来,实行机耕才 10 天就栽完了。这样,我们就能把时间节约出来,大伙出去打打工,挣点钱帮补下家庭,栽完烟后,平常只是打打药,媳妇一个人就完全做得了,烘烤季节再回来”。牛棚镇范家田村烟农禄朴国笑着对记者说。畜牧业:农民变牧民 行走在秀水乡前峰、高峰、华峰三峰万亩草场上,一望无际的人工草场从山脚一直铺到山顶。村庄里,新建的黔西北民居一栋连一栋,正在建设的通村油路工地上,施工人员正忙着砌边沟,一派紧张忙碌的场面。现代化的“羊别墅”里关满波尔多羊群。 “我从 06 年就开始养羊了,那时养的是黑山羊,07

11、 年后,政府引进波尔羊,我家发了 38 只母羊,两只种公羊,去年,发展到 100多只,年底卖了 40 多只,收入 5 万多元,养羊确实比种洋芋收入高得多。”前峰村农民杨绍群喜不自禁。 据了解,2007 年来,国家、省、地扶贫办启动的“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养羊扶贫项目”在秀水实施,总投资近 1000 万元,采取滚动扶贫的方式,首批扶持农户 1000 户。目前,已建成连片人工草场 2.4 万多亩,零星草场 1 万多亩,养波尔山羊 13000 多只,其中基础母羊 10000 只,新增羔羊 3550 只,涉及农户 400 多户。 短短两年多时间,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效果明显。“原来是只管种草籽购羊子,后续

12、管理和销售环节等措施没跟上,为了保障让群众得到实惠,从项目实施开始,我们采取土地流转集中连片种草的方式,成立了“三峰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主要负责基地疫病防治、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等,解除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马仲华感慨颇深。 据了解,“三峰村”平均海拔在 2300 多米以上,土地贫瘠,农民主要以种包谷洋芋为主,过去,农民养羊主要以放养为主,由此对生态破、植被造成破坏。为了修复生态,保证增收,山上进行了封山育林后,利用项目支持,通过引进适宜圈养的波尔山羊,真正实现了农民从粮民向牧民的转变。 2008 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威宁县在秀水、哈喇河、观风海等乡镇启动建设草地生态畜牧业百里示

13、范长廊,实施核心区养殖辐射带动,以秀水、观风海为核心区打造 3 万亩畜牧生态养殖基地,力争在 2011 年前在全县建成共 10 万亩的人工种草养殖区。如今,在秀水、雪山、麻乍等 10 余个畜牧乡镇,种草养畜规模已经形成,昔日与土地为业的众多农民将告别土地当“牧民”。 中药材:协会铺路搭起桥 在山川秀丽、绿树成荫的哲觉镇,仿佛走进一片原始森林,在这里,除了耕地,全是森林。“哲觉镇有 41000 多人口,耕地面积不到 29000 亩,森林覆盖率却高达 60%。人多地少,群众却不毁林开荒,靠的是外出务工和发展特色产业。”该镇党委书记崔炳鸿说,近年来,哲觉镇成了远近闻名的中药材之乡,全镇每年种植折耳根

14、、百合、党参、魔芋等上万亩。去年,仅折耳根种植就有 400 多户,一半人家收入上万元。 “发展中药材需要大量劳力,在销路、运输等具体环节上要保障农民利益,所以,我们成立了中药材协会。”崔炳鸿介绍,哲觉镇中药材协会的成立,通过网上进行销售。自中药材协会成立以来,先后有贵州仪佰制药厂、安顺制药厂等厂家前来定货,生产上,农民只负责把药材季挖起来,有协会指导农民搞好初加工,销售上,农民不用操心,协会会组织人来完成。“我们只管种植,挖药。运输和销售都由协会去办,到时候我们只等着他们把钱送来。”公平村村支书顾光华告诉笔者。 目前,全县已注册各种专业合作社、协会 100 多家,各种特色产业协会应运而生,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配、运输、市场销路等问题。 “威宁是农业大县,三农问题是大事,要认真解决好农业、农民、农村这三个问题,要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变传统农民为现代农民,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在发展特色产业上,逐步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狠抓农村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工作等突出问题,努力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地委委员、县委书记杨兴友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