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本土文化-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320423 上传时间:2017-08-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的本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厦门的本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厦门的本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厦门的本土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厦门的本土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厦门的本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的本土文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明天出版社 2007 年第 3 期(总第 49 期) 厦门的本土文化 主编:小海 XIA MEN DE BEN TU WEN HUA 主 编 小海 副主编 小海 美术主管 小海 出版日期 每月 1 日 广告经营许可证 闽东工商广字 0062 号 邮发代号 2406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253/P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4-4215 定 价 元/本 主办单位 明天出版集团 如今,有许多的文化正在离我们而去。我感到应伸出双手去抓住那些即将或正在逝去的事物。因此,决定以“厦门本土文化”为课题,进行探究。 两个月以来,我们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了问题,带着

2、疑问我们又对鼓浪屿八卦楼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从汗水和脚印中得到了答案。在家长的帮助下,我们还走访了“郑成功博物馆”何丙仲馆长,分别就厦门的方言、鬼神文化、建筑、民间艺术和饮食几个方面对厦门的文化展开了探讨,从而使组员们对厦门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厦门概况 04 地理位置 08 鬼神文化 (一) 06 厦门方言(一) 10 园林建筑 11 宗教建筑 厦门是一个小岛,却有着别样的历史文化渊源。让我们回到过去,回到清政府江河日下的一百五十多年前。当这个上千年历史有着近四亿人口的古老帝国的大门被近代的炮火撕开时,历史选择了厦门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让她承受落后就要挨打的

3、屈辱。在随后的反侵略战争中,厦门每一次都站在了抗击西方坚船利炮的最前线。一百多年后,厦门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再次开放,与其他几个经济特区一道齐头并进,日新月异。一个世纪里,两次的开放,一个世纪里,光荣和屈辱交织,给厦门人注入了战火洗礼过,奔腾不止的血液,也证明了厦门人有着非比寻常的胸怀和胆识,有着敢于为人先的开拓精神。 目 录 XIA MEN DE BEN TU WEN HUA 2007 年第 3 期(总第 49 期) 厦门方言 鬼神文化 厦门文化 厦门建筑 24 我们眼中的厦门文化 05 历史沿革 07 厦门方言(二) 09 鬼神文化(二) 12 古代居民建筑 民间艺术 15 南曲、 锦歌 1

4、7 答嘴鼓、 高脚戏 厦门小吃 19 厦门名菜 21 南普陀素菜 23 厦门小吃 XIA MEN DE BEN TU WEN HUA 厦门是福建省第二大城市,位于东径 1180404、北纬 242646。相传遥远的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鹭栖息在厦门岛上,若从厦门洪济山顶俯瞰全岛,其形恰似一只白鹭伫立在碧波粼粼之上。因此,厦门又称为鹭岛、鹭洲、鹭屿、鹭城、鹭津、鹭门,厦鼓海峡称为鹭江。厦门是一座美丽的“海上花园” ,矗立于碧波之上。它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东南濒临东海,与台湾澎湖仅一水之隔,西与漳州市接壤,北与泉州市相连。前人诗云:“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 。就是这座“海上花园”景观的真实写照

5、。厦门四面环海,海域面积宽广,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海湾、沙滩、礁石,海天相映;岛内山峦起伏、奇石遍布,湖泊、水库、瀑布、山水相依;全市总面积 1516.12 平方公里,辖思明、开元、鼓浪屿、杏林、胡里、集美 6 个区和同安县,总人口 117 万人,其中厦门岛面积 128.14 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岛。厦门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发展前景美好广阔。厦门市地处亚热带,属海洋性气候。这里四季如春,花木葱茏,温暖湿润,光热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别称“绿岛” 。宜人的气候,丰富的植物资源,四季常春,百花争艳,集雅、俏、奇、巧于一岛,是大自然赐于厦门建设园林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6、所以厦门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地 理 位 置 04 人类生活在厦门岛上,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始自唐朝中时,至今已有 1140 多年了。厦门自古舟楫如云,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商埠。从唐代开始,便有先民陆续登上厦门岛开基。唐朝天宝年间,汉族人薛姓和陈姓从闽东的福安和闽南的漳州移民入岛,分别在洪济山下的南北面聚族而居,并出现“新城”的地名,旋改名“嘉禾里” ,隶属于情源郡南安县大同场。五代闽承隆元年(939 年) ,大同场升格建同安县,嘉禾里归同安县管辖。宋代称“嘉禾屿” 。明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朝廷在岛上筑城寨,置卫所,城名“厦门” ,卫所称

7、“巾左所” 。厦门的地名,从此确立。明初筑城垣寓意祖国大厦之门而始称厦门(待定) ,后又改称“思明州” 、 “思明县” 。鸦片战争时期,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933 年设厦门市。 1904 年,厦门在原有行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总商会。从 1905 年到 1920 年,民主政治家激发的民族热情,使得厦门城市经历了发展改革和城市复兴的阶段以迎接新世纪的到来。这些华侨从国外输入了建造材料以进行城市的翻新。他们投资建设城市道路,街道,建立公共服务设施并投资房地产。1921 年,黄奕住被选为厦门总商会的主席。他在香港和上海都建立了各种公司,并建立了中南银行,这所银行在厦门发展华侨贸易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今

8、天的厦门陆海空交通更加发达,邮电通讯日益现代化,是外商看好的投资区。1980 年创办经济特区以来,市区的高楼大厦平地而起,各种企业产房连片林立。一个以现代工业为主,多种产业经济并存的经济特区正在崛起。 历 史 沿 革 05 XIA MEN DE BEN TU WEN HUA 厦门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现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 6 个区,通行闽南方言。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 厦门本土方言以闽南语为主。闽南语的声韵跟韩国语雷同,许多词语的发音也跟韩国语相像,有的发音甚至一模一样。这是因为现代韩国语大约有70%的词汇是中国古汉语的表音词,而闽南语也是中国古汉语

9、的“活化石” ,所以两者的发音才会如此相似。也因此 1972 年美国先驱者将地球上 60 种语言带入太空中,在所选两种中国语言中,一个是代表现代汉语的北京话,而另一个则是代表古代汉语的厦门话。 闽南语主要有两大派系:泉州和漳州。其中泉州语源于 4 世纪的古汉语,漳州语是源于 7 世纪的古汉语。闽南语之所以能保留大量古汉语的发音,这跟中国历史上中原汉人二次大规模入闽有关。是在东晋的“五胡乱华”时期(公元 304 至 439 年) ,大批中原汉人逃往福建避难(以前福建没有汉人,只有少量的闽越族人,后来闽越族被汉族同化) 。唐朝诗人张籍的一首诗“北人避胡皆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描写的就是那次事件。当

10、时史书上也这样记载:“晋人沿江而居” ,所以现在福建南部有一条江就以“晋江”命名。这次事件使中原古汉语开始在福建传播开来,形成现在的泉州语,虽然几百年来也发展和演变,但却保留了大量古音,这被学者们视为奇迹。 06 厦 门 方 言 XIA MEN DE BEN TU WEN HUA 厦门本土方言以闽南语为主。闽南语的声韵跟韩国语雷同,许多词语的发音也跟韩国语相像,有的发音甚至一模一样。 第二次,是唐朝的“蛮獠啸乱”时期(公元 669 年) ,唐高宗派河南将军陈政南下“征蛮” ,于是他带领了大批中原人来到福建漳州定居。现在的漳州语就是这样形成的。泉州语和漳州语的发音之所以有一些差别,就因为一个是源

11、于 4 纪的古汉语,一个是源于 7 世纪的古汉语。后来泉州语和漳州语相混合后,就变成了现在的厦门语和台湾语,这也是厦门语跟台湾语更相似的原因。 闽南语之所以能将中原古汉语较好的延续下来,有学者认为是因为福建多山,自古山川阻隔,所以闽南人与中原人语言接触交流较少。也正是因为多山,人多地少,耕作条件恶劣,许多闽南人不得不沿海向南迁徙,所以现在在南部的广东、海南等地区才会有闽南语带,但与本土闽南语相比有些变化了。不仅如此,大量的闽南人还漂洋过海,来到台湾甚至东南亚定居下来。这些背井离乡的闽南人也一直保留着乡音下。全世界现有六千多万人在使用闽南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中国方言。其中福建本土 1500 多万

12、,台湾 2000 多万,其余的大都是东南亚的。 07 XIA MEN DE BEN TU WEN HUA 厦 门 方 言 厦门本土方言以闽南语为主。闽南语的声韵跟韩国语雷同,许多词语的发音也跟韩国语相像,有的发音甚至一模一样。 鬼 神 文 化 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相传,明朝嘉靖年间,一次大股倭寇乘百姓过年之际攻城,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08 当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云集厦门时,他们不禁对厦门大街小巷家家户户,甚至交通工具里的的各种大大小小

13、的神龛、神像、神符感到疑惑。 XIA MEN DE BEN TU WEN HUA 在农历正月初九那天,厦门的家家户户会烧香挂灯、设案摆供,诚心虔意地敬“天公” 。天公诞生是子虚乌有的,但这个节日的形成却源于三百年前当地百姓庆祝成功地迫使清政府取消“剃头令” 。 厦门人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有敬祖旧俗,叫做“三、三节” ,也叫做“三日节” 。 “三月三”的由来和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光辉业绩,有着密切的关系。 09 鬼 神 文 化 XIA MEN DE BEN TU WEN HUA 解放前,旧历 8 月 26 日,同安城关居民要祭祀“陷城祖”, 纪念 300 多年前扶明抗清的死难军民。 郑成功举兵抗清,同

14、安人民纷纷响应,清政府贝勒王从 漳州领兵进攻同安,在灌口洪塘埔中了埋伏,贝勒王被打死, 清兵损失惨重。 顺治五年(1648 年),清总督陈锦及李率泰、佟国器领兵 攻城,他们诡计多端,切断援兵来路,使得同安城内军民虽 养精蓄锐,同仇敌忾,但终究寡不敌众,只好退守。同安军 民与清军相持了七天七夜,多次杀退清军,清军将领暴跳如 雷,扬言城破之日,扫帚也要过刀,特地从漳州调来数门红 衣大炮,猛力轰城。 8 月 26 日,城破,郑成功部将王晋、林 壮猷战死,县令林嘉采整肃衣冠,正襟危坐厅堂,举家尽死 于清兵刀下,为国尽忠。后来百姓感其忠义,缝合他的尸身, 埋葬在莲花山麓。 清兵在城内展开大屠杀,尸横遍野

15、,血流成河。据中炙 记载,军民死难 5 万余人,梵天寺主持无疑大师 ,带僧徒远 因等 7 人,日夜负尸万具,合葬于寺东北一里之地,建亭立 碑,亭为“无祠亭”,墓碑上则刻“万善同归所” 。如今石 亭已废,碑石尚存。 屠城之后,同安城内十室九空,十家九丧。所以每年 8 月 26 日,都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纪念抗击清兵而牺牲的义 勇军民,称为纪念“陷城祖” 。 当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云集厦门时,他们不禁对厦门大街小巷家家户户,甚至交通工具里的的各种大大小小的神龛、神像、神符感到疑惑。 10 厦门建筑 旧城改造前的厦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跨越历史和地理的建筑博物馆。 首先,我国传统建筑,如宗教建筑、

16、园林建筑、居民建筑等,在厦门都可以找到其影子。 园林建筑的代表作是坐落于鼓浪屿的菽庄花园。传统建筑中的廓、亭、阁、楼、桥在菽庄花园里样样齐全,如渡月桥,如壬秋阁,如小板桥和四十四桥,如蛇岭花苑长廓,又如用“叠石”的累古而成的“十二洞天” ,俗称“猴洞” ;依墙而造的顽石山房的石壁和“人造瀑布” ,可谓将中国的园林艺术一脉相承。此外飞檐、斗拱、铺首、漏窗和彩画、琉璃工艺等艺术处理到处可见,增添了园林的丰彩。 XIA MEN BEN TU WEN HUA 菽庄花园 菽庄花园风光万千,它集中了园林艺术中的最艺术个性的三个特点“藏、借、动静结合” 11 XIA MEN BEN TU WEN HUA 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