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的讨论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201864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的讨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的讨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的讨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的讨论(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的讨论首先,首要问题是我们党怎么样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问题。从国家治理体系角度来看,依法治国是涉及到我们党、国家、社会各个阶层的大问题,所以对依法治国“法”的理解,不能从片面的、狭义的概念去理解,应该把它看作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的重要手段、方略。第二,涉及到从党的立法到公民的守法再到政府执法这几各环节。立法层面,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立法体系,基本上做到有法可依,但是还是会有新的法律去弥补一些空白,跟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的法律亟待完善,例如房产税、遗产税等一些法律等等;在执法环节,十八届四中全会肯定会有一些新规定来规范政府今后的执政方式,做到有法必依,

2、比如说,通过改变政府唯 GDP 的政绩观,明确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建立真正的公共型、服务型法治政府。十八大以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的多次会议上也谈到这个问题,政府要确定职能范围,哪些事应该放权,都需要法律明确下来;从社会层面来看,应该让公民自觉守法。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为方式中,要牢牢树立法的观念,让大家从意识上把法放在第一位。第三,司法改革肯定是很重要的内容,这也是涉及到行政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比较大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出台很多措施,也有一些地方在试点,探讨如何让政府行为更加地受到法律的约束、受到公民的约束,使政府与公民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真正地成为平等的主体。因此,如何处理好党如

3、何领导司法关系的问题,包括司法体制改革,以及群众反映很强烈的公正司法、执法问题,会引起高度重视。第四,会从价值观的角度,从法治文化的角度,教育人民怎样去普法、守法,加强法治教育。使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进入到整个社会,这是与核心价值观相联系的。董亚炜说:“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国、诚信、守法等内容,所以四中全会也会在这方面出台一些具体措施。”第五,根据我们中国特殊的领导体制来讲,要研究党党自身改革的制度创新如何适应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现实中很多时候社会上的失序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于党的领导方式与依法治国方略不匹配产生的,在这方面要进行很多的改革。董亚炜强调,我们党的领导一定要从工作机制上、从领导方

4、式上、从行政体制上主动地与依法治国接轨。第六,制定一些新的决策和措施,保障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作用。从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以来,我们确立了人民大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但到今天,这一制度的功能发挥得不是很好。因此必须保障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真正地在今后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它的作用,这是需要下大功夫要保障的,也是需要有具体措施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第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按习近平总书记论述

5、,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一个核心要素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根本路径,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第一、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从人治走向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必然结果,依法治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依法治国是一个本质特征与核心要素,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有一个前提,是完善和发

6、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规定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方向,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在这个前提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包括多个领域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根据时代发展任务,改革和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使得各个领域的治理都实现法律化、制度化、程序化。例如,在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领域,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所以,依法治国必然成为这个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性内涵。要根据我国宪法确立的根本制度、体制和原则,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要按法律程序进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

7、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需要把一些领域的治理实践进一步法制化和规范化,例如,涉及到反腐败和制约权力的新做法、涉及到财税改革的做法,都要进一步立法和形成制度体系。总之是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以此不断完善和发展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二、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路径和方式。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包含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内在统一性。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基本点是对国家制度和法律的执行能力。坚持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机构提升现代化国家

8、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径。一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不能脱离依法治国根本路径。现阶段存在的发展问题表明,制度执行能力成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影响因素。“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为此,要善于运用完善的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法律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二是提高国家机构的履职能力,也不能脱离依法治理基本方式。坚持依法治国是确保科学民主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等整体协同实现的主动脉。当前,更严重的是在经济社会等领域

9、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各类行为。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一切国家机关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恰好成为约束公共权力的根本方式。立法机关要科学民主立法修法和提高立法质量,行政机关要严格执法和建设法治政府,司法机关要提升公正司法能力,违法行为要得到责任追究,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宪法和法治轨道上运行。脱离了这一基本轨道,就与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背道而驰。第三、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必然要求。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实现有效治理国家的目标,不仅仅是党和国家机关主体具备现代化的治理能力,而且还要适应国家现代化总体进程,“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

10、的能力。”换句话说,在党的领导下,提高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和自身事务治理的能力,必然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实现民主参与的法治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保证人民依法平等参与。要实现全民守法,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只有党和国家机关在坚持依法治国路径上提高了执政能力和施政能力,人民群众、社会团体运用法治化方式提高了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和自身事务管理的能力,整体的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第四、依法治国还是实现有效政府治理的根本前提和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有效的政府治理

11、”要求。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执行机关,要实现有效政府治理,关键是坚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治理水平。在法治轨道上,在宪法和法律体系框架内施政,才能保障实现法治政府目标。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政府要通过依法行政这种实实在在的法治,对社会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要依法制约政府的经济财政社会等一系列履职行为。例如,政府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坚持依法治理基本方式。特别是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时期,要协调好各种错综复杂利益关系,如李克强总理所说,“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这就更迫切要求在法治框架内,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来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持依法治国,运用法治方式与公开透明性有着内在联系。通过信息公开建设透明政府,与当今大数据时代发展要求基本相容。也只有公开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和结果,让权力机关和社会公众公开监督,依法治理才能真正落实。总之,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相适应,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了完善发展国家治理的制度法律体系和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必须坚持依法治国这一核心要素和根本路径,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来提供根本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