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200103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3、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预设:一、谈话导入新课,理解基本数量关系。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出示课题)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生活中有关余数的生活问题,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整理,我也和大家一样在生活中去寻找,发现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出现了余数。谈话出示问题:一直

2、以来,我们已经达成了共识,舞台对于成长来讲没有大小之分,在同学们的世界里,我们并不认为省里的舞台比市里的舞台大多少,市里比区里的大多少,只要有足够的掌声,只要有热切关注的目光,班级的舞台也是锻炼能力的大舞台。今年我们班的语言节名人故事专场在亚海大酒店举行,有一辆接送我们的车,但一次只能坐 5 人,咱们 36 位同学,需要多少趟才能全部送过去呢?(1 )学生独立解答。(2 )把一位学生的横式、竖式板书在黑板中。提问:竖式中“36” 、“5” 、“7”、“35” 、“1”各表示什么?在讨论声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教师小结:看来单位名称是跟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写的时候同学们

3、一定要静心思考。二、解决简单问题中,体验余数在生活中灵活应用(1)365=7(趟)1(人)刚才同学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告诉司机师傅,需要运多少趟就能把同学们全部送到了。司机师傅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说 7 趟,有的说 8 趟,那么到底运多少趟呢?节约型社会,能少运一趟就少运一趟,我们先来看 7 趟行不行。教师按照每 5 人一趟现场安排,引导学生目光关注剩余的 1 个人,继而关注黑板上的余数 1。学生关注的不管是具体的事物 1 人,还是抽象的余数 1,或者两者结合考虑,进一步讨论,这里有了余数该怎么办?同学们交流商议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清晰的认识,余下一个也要再运一趟,

4、那就是 7+1=8(趟)。同桌小声回顾解决刚才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消化巩固余 1 的情况该怎样处理。(2 )同学们都去了,那还有老师呢?拿起笔来算一算,37 人,一趟只能坐 5 人,需要多少趟?375=7(趟)2 (人)学生独立解决,把答案是运 9 趟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找出原因,分析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小结:不管余 1 人,余 2 人,余 3 人,余 4 人,都要再运 1趟。假如余 5 个呢?有没有余 6 人,余 7 人的情况呢?(通过交流,在生活中深入认识并巩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3 )每次语言节,都允许大家带水,这次,我们用班费来买,解决用水问题。班费 36 元,买 5 元一桶的崂山

5、矿泉水,可以买多少瓶?独立解决:365=7(桶)1 (元)交流讨论:这里的余数 1 该怎么办?学生交流,最终形成认识:余下的 1 元买不到 1 瓶水,只能买 7瓶。不管余 1 元、余 2 元、余 3 元、还是 4 元,都只能买 7 瓶水,如果余 5 元、余 6 元是什么情况,有没有余 10 元等情况呢?(通过交流,在生活中深入认识并巩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师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问题,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安排,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三、交流搜集的余数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我们刚才解决问题中出现的余数的不同处理情况,把你们小组

6、搜集到的有关余数的问题列式计算,写出答案后进一步整理。遇到问题举手示意。交流中总结“进一法”和“去尾法”。四、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复杂点的生活问题。同学们搜集到的问题还有这样的,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我们一起来看一下。(1 )分组:三年级语言节导游专场需要分组进行,每 5 人一小组,分到最后剩余的不能参加分组的同学有几个呢?四年级演讲专场是每 6 人一组,分到最后剩余的不能参加分组的同学有几个呢?五年级即兴演讲专场每 7 人一组,分到最后剩余的不能参加分组的同学有几个呢?六年级辩论赛每 10 人一组,分到最后剩余的不能参加分组的同学有几个呢?全校同学校园舞比赛,两人一组,分到最后剩余

7、的不能参加分组的同学有几个呢?(运用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来解决生活问题)(2 )规律:咱们班轮流当班长,根据学号来安排,周一 1 号。周二 2 号,周三 3 号,周四 4 号,周五 5 号,六号周一,周二 7 号,周三 8 号, 17 号星期几当班长呢? 20 号当班长的时候正好是星期几呢?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对这类问题进行补充。五、布置作业: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问题,按照“我学会了,知错就改,考考你” 三部分进行整理。(下课)原磨课评论 2011 小学研修评论评论列表刘海宁 2 个月 前 IP:124.135.*.*推荐66回复本课例注重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中选用的例题和习

8、题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或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如“跳绳”、“买书”、“装四驱赛车”、“奥运福娃”等等,这些素材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探究问题的欲望。真实的情境架构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匿名用户 1 年 前 IP:58.251.*.*推荐73回复总体上来说,李老师的教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教学任务贴切学生生活。具体在教学目标方面:不仅关注到了学生的知识的目标,还关注到了情感目标(体验成功),并在后面的教学设计中确实也感受到了这一情感目标的落实,比起目前很多教师只在教案上写,在实际课堂上并没落实这一目标,这点实在难能可贵。另外,在教学任务设

9、置上,整体上还是比较贴切学生生活,而且任务难度也层层递进,有一点小建议是,最开始的任务,一辆车只能坐 5 人,是不是应该改下,实际生活中,应该不会是小车接送吧,起码也是中等巴士。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大家一起探讨的是,如何在教学任务设置,课后作业练习上,体现分层教学,让我们的优等生得到更大的发展,后进生得到基本保障,不至于落队。深圳大学 杨少群匿名用户 1 年 前 IP:58.251.*.*该贴已被管理人员删除!匿名用户 1 年 前 IP:58.251.*.*推荐37回复一看到这个课例的题目就立即吸引了我继续往下看,顺着李老师的思路,我感觉我似乎站在了讲台上。整个教案的逻辑非常清晰、重点十分明

10、了。这一点至少让学生知道这一节课的重点所在,同时也让我受益非浅。但是我仍然想提出自己的一点拙见:在刚上课的时候,是老师自己首先道出了在发现到的问题。因为根据教案,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先搜集资料。那么同学们在这个过程当中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发现了一些什么样的规律?老师是否可以让同学们(两、三个左右)先发言,将其问题和规律表达出来,这样课堂气氛也许更浓?同学们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深圳大学 罗琨匿名用户 1 年 前 IP:58.251.*.*推荐38回复深圳大学 罗电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是枯燥无味而是很有用,很有意义的,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课前让学生自主搜集生活中的相关数学

11、问题,很自然地将学生引进了思考状态,为课堂学习做好了准备。课堂中让学生自己主动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作为一个辅助者的角色,起引导的作用吸引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状况。课后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中已经掌握的知识,掌握得不太好的知识,以及最后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考一考。都为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有积极作用。自己的一点点想法,不知贴不贴切。觉得李老师的这个教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好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如果每次教案都能朝着这个方向来设计,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良好学习策略的培养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匿名用户 1 年 前 IP:58.251.*.*该贴已被管理人员删除!

12、匿名用户 1 年 前 IP:58.251.*.*该贴已被管理人员删除!匿名用户 1 年 前 IP:58.251.*.*推荐35回复看到李玲老师的教案,觉得内容翔实,逻辑合理,结构清晰,特别有操作性。教案针对有余数的知识特点所提出的重点难点及其解决方法也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而“班级的舞台也是锻炼能力的大舞台”那一小段,让人感觉李老师不仅“授业、解惑”,也在上课的时候在点滴间“传道”,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根据李老师的教案,觉得学生间的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相对比重较轻,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如果能稍微增多些,课堂气氛应该会更好,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加强。深圳大学 吴倩匿名用户 1 年 前

13、 IP:58.251.*.*推荐33回复看完李老师的教案,觉得整个教案思维结构很清晰,问题后的引导提问很有意义,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与思考。几个例题很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余 2 人时,应该运 9 趟”对这个错误例子的分析,十分有意。这种教学方法很值得借鉴。另外,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我认为如果课堂上利用一些教具,让学习自己动手实践、摆弄几次余数问题,会促进学生对余数问题的理解,而且会切实的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从教师引导方面来说,这次课堂中“发现学习”的比例可以增大。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控制力度可以降低一些,让学习自己发现的过程,他们体会的才会更深刻,记忆的更牢固,运用的更灵活

14、。深圳大学 杜力才匿名用户 1 年 前 IP:113.118.*.*推荐30回复质疑一:初始情境的使用为什么不用学生提供的实际例子?既然让学生搜集,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展示的机会。虽然后面练习中有用到,但是我认为初始例子的选择对学生的兴趣起了关键作用,应该再筛选出一个学生搜集的,并且是离学生生活近的,能激起兴奋点的问题。而且此处教师的出示略显累赘,前面一大串话与后面问题联系不大。质疑二:本节课选取的问题似乎与“好玩”搭不上边?顶多也是有用而已。如何体现数学的乐趣?可以在问题上再寻找一下,可能会更好一些。粗浅认识,望纠正,谢谢!深圳市福田区彩田学校 林 炜&n匿名用户 1 年 前 IP:113.11

15、8.*.*该贴已被管理人员删除!匿名用户 1 年 前 IP:113.118.*.*该贴已被管理人员删除!匿名用户 1 年 前 IP:113.118.*.*推荐46回复看了李玲老师第一次试教的教案,觉得设计上很有新颖之处,也打破了传统“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惯例,较好地贴合主题实现了“生活中的数学,好玩”的初衷。下面就本次设计的闪光点和质疑点谈谈:闪光一:问题意识非常突出,开篇以学生搜集的关于有余数除法的问题入手,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生活中的数学,突出学生本位制,突出问题意识,很好。闪光二:重点非常突出。本课的重点之处在于学会解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而有余数除法是建立在除法的基础模型之上的,教师充

16、分把握了这一点进行设计,从多个题目多个情境多种变化来实现,体现得很充分。闪光三:难点突破得较好。本课的难点位置在于两种有余数除法的混淆,李老师设计时则有意提出“进一法”和“去尾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印象深刻,有效地突破难点。(go on)匿名用户 1 年 前 IP:116.57.*.*推荐27回复很受教了,现在我才知道余数的两种处理方法还有专门的名词,进一法和去尾法!教案很好,层次清晰,不够后面的练习好像不是很详细啊,请问有没有课堂实录看?匿名用户 1 年 前 IP:60.217.*.*推荐28回复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具体问题选择运用除法的运算,因此深入理解除法意义应引起重视;二是根据实际问题对余数的两种处理,这方面已经做得较好;另外能否有更好的形式反映李老师“生活中的数学,好玩”的上课特点。郑庆全姚宗岭 1 年 前 IP:123.135.*.*推荐37回复思考一:通篇设计更多的感受是“数学有用”,“数学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