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合作的热情与尴尬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193750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校企合作的热情与尴尬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职校企合作的热情与尴尬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职校企合作的热情与尴尬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职校企合作的热情与尴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校企合作的热情与尴尬(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高职校企合作的热情与尴尬万长云 上海东海学院管理系 摘 要: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 展的校企合作关系是高职 教育的内在需要,然而在校企合作的问题上,如何使双方都具有积极性,使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兴衰予以关注,几方当事人中政府应该更有所作为。政府在校企合作工程中进行政策引 导、保 护企业利益、进行有效监管、扶持 职教集团 的发展和运作都是作者要努力表达的主旨。关键词: 企业动机和目标 实训教学 统筹引导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基本要素,而不是一个局部的措施。然而教育行为的动机和目标同企业行为的动机和目标不完全相同,在市场体制环境中,如何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是一项非大刀阔斧不能

2、开展和实现的项目。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依然以书本和课堂为主开展职业教育,如何将企业机制引入高职教育,使我们的高职教育既体现高职“高”与“职”的特色,又能够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求规格,只有校企合作,这是高职教育本身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当务之举。一、 校企合作的热情在进行校企合作的理论探讨和项目实践的过程中,校与企,谁更热情?作为一名高职教育的一线专业课教师,我敢说是学校。那么为什么学校更热情?笔者以个人感受作简要分析:高职教育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原因,一度形成了本科教育的缩减版,教材、教师、教学方法与本科教育差异不大:教材无论怎么变换仅仅是原先各种版本内容的重新组合,难谈适应高职的教学

3、目标和教育对象;教师一如既往地是招收应届毕业生或有经验的教师,即使目前我们在努力招聘双师型教师,但直接从企业对口进入教师队伍的少而又少,就算现有的教师中部分老师有过企业经验,但多数已经离开企业数年,其拥有的企业操作技能有待与当今的企业接轨,从而使学生了解企业正在进行中的业务操作方法,以便日后更适应企业岗位要求;至于教学方法和手段,近年来的多媒体教学应该算是我们教学方法中最大的教学革新并实际加以运用的范例,但教学效果是否就因此提升了?高职学生是否更具有职业特色?答案是 no。我们一直在寻求教学方法的突破和教学效果的改观,所以我们重金建设实验室,实验室的教学效果不能说与之前相比毫无改善,但局面依然

4、是无人喝彩,作为上专业理论课的教师同时担任实验室的实训教学,这也不能算作是合理的教学安排;作为实训教学应该在教学形式、教学评估和成绩考核方面都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相区别,然而作为教育机构,我们没有做到,我们依然是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各占一定百分比,按照笔试成绩和出勤等等要素考评学生,这样的实训教学并没有根本解决学生实习难的问题,也没有产生实习的效果,诸多种种使高职的职业技术层面的教学大大削减。我们高职教学太需要企业参与,这应该是全社会共同的利益,然而目前更积极热情的却只是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更需要企业环境、企业资源,更需要企业师资,然而高职教育又太缺乏企业资源,我们没有一批具有稳定长期合作关系的企

5、业,我们没有渠道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我们实在想不出有效的办法使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真实的企业环境、使毕业班的学生有实习的去处,我们也没有具有实力的企业能参与定向培养并接纳毕业生,我们知道企业环境的重要,我们真的有无限的合作热情,然而单凭学校的力量和能力,校方显得是那么无奈。二、 校企合作的尴尬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对于企业来讲不合作有点盛情难却,而合作又有尴尬难言之处:大量地接纳实习生,尤其当企业不需要多余的人手时,企业该如何安置?分散到企业各个岗位,那企业正常的业务运营是否会有影响?学生实习会产生费用,如实习工资、车费、伙食费,企业该不该出这笔钱,如果出资有些不情愿,因为这笔开支本来就不是企业计划

6、内或必须的;如果不出资说出来有些尴尬,或者即使不出资企业也没有接纳实习生的需求。为了解决校企合作的问题,目前我们各方当事人都在寻求合适的途径和渠道,跨行业、跨系统、跨产业、跨区域的上海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标志着上海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进入了新阶段, 集团由交通物流业相关职业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组建,旨在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良好开端,有政府的牵头、有职业院校参与、有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支持,这是一个理想和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有望建立一个开放的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企业资源的共享和学生资源的合理调配,在这个模式下,作为学校我们期待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

7、与教学工作;期待集团企业或协会能够解决学生在毕业前期的哪怕部分实习问题;期待在通过校企的沟通和合作后能够使培养出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在毕业后有很好的毕业去向。然而在此容我说出作为校方的感受:集团作为校企成员联络、合作的平台或主持,确实在努力促成上述良好愿望的达成,然而,在这个平台之下校企之间的联系甚少,企业忙于自身业务,学校忙于教学和管理,没有一个常态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客气的定期相聚后依然独自芬芳。作为一个真正想将校企合作深入下去并使职业教育名副其实的教师,我想提出尴尬的问题:这样一个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何不能紧密团结各方当事人?况且这个平台都维系着各自的利益,是校企合作并没像预期的那样深入开

8、展,还是各方机构都没有真正获益?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合适的方法来达成我们各方良好的校企合作愿望呢?校与企在合作的问题上都准备好了吗?三、 校企合作中,谁应该更努力?实现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利于国家、利于社会、利于企业、利于学校,我们都应该努力,企业和学校都有各自的运行轨道,他们之间如果没有外力作用都只能各自在平行线上行走,职教集团在一头冷一头热之间撮合也难免差强人意。因此促成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无疑政府应该更努力。校企合作要健康发展就必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强合作的稳定性。而这些仅靠市场机制来调节不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无法实现的,只能由政府建立起校企合

9、作的政策、机制和制度加以扶持保障,发挥统筹和引导作用,才能使校企合作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和普遍模式。在各方寻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效运作机制的时候,政府无疑是最具力量的要素,作为职教集团、企业、高职院校对政府都有所期待:1、完善的校企合作政策,保护企业利益,对进行校企合作的企 业进行充分的资金投入。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使这种模式良性循环并能持续发展,寻找利益平衡点、实现多赢是一个前提。政府除了政策引导,财政投入应该成为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当有了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并有具体的实施规则时,企业对于承担起高职院校的学生实习、就业、师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等都将不再是一种负累,企业

10、取得的不仅是优先选择自己预期的教育产品的效益,而且校企合作也有可能成为企业的一个重点项目,因为开展该项目并不比操作某票业务经济效益差,这时,我们高职院校是不是也可以取得企业大客户的地位而与企业理直气壮地谈合作、谈实习、谈人员互换?我想能,因为此时校企合作是一种社会共识,有政策有制度,企业面对的不是来讨要的学校,而是一项重点的业务,该业务有效益有荣誉。否则,企业凭什么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凭什么将校企合作作为企业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份内之事?2、政府的监管促进校企合作稳定发展。 校企合作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管一样也不能少。然而监管该如何形成一种机制,使监管能够起到促进校企合作、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的作用

11、,这也是问题。监管部门的运作机制该如何形成?监管能否具有常态性和可行性?对监督结果如何评价、跟踪和管理?如何保证监管部门的资质?校企合作这些都是有待政府努力解决的问题。因为校企合作必须落到实处,必须将钱用在刀刃上,不能再流于形式,不能在花了钱之后只见到可行性报告、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厚重的文件,只看到实验室在上级部门参观检查时开放展览,只有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成立,而学校的课堂教学、教学管理没有任何根本改观,学生依然无处实习、依然茫然面对就业困境。3、扶持职教集团的发展并建立紧密型的业务关系。职教集团作为校企合作的组织者和校企合作的信息中心、调控中心,是政府掌握校企合作动向和信息反馈的重要节点,同

12、时职教集团也促进着政府政策的实施和执行。在这个节点上,如果没有政府投入、政策支持和保障,那么这个点将是脆弱的,校企合作的有序性和生命力都没有可能实现。因此:赋予职教集团支配政府财政投入的权力;指导完善职教集团的组织机构以利于贯彻落实校企合作制度;监管职教集团的运作,适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诸多种种仅是设想,可行性有待验证。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我真心希望我的课堂上不再仅仅为学生演示说明屏幕上的文字;不再仅仅在实训室里用电脑软件草草操作业务流程作为学生实习;不再是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按一定百分比计算学生的学习和实习成绩;不再是我到企业参加实践,而企业各部门都很忙、只有某经理访谈式的约见。校企合作,我们高职院校更主动,更具有合作意向,我们期待企业也同样积极,期待校与企携手并肩在校企合作领域为同一个目标而精诚合作,平等互利,互相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