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缺失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168756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缺失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缺失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缺失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缺失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缺失谈中国语文教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教育几乎等同于“语文教育” ,虽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因此,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能最深刻地揭示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目的的认识,而这一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育的走向和语文教育的质量。中文是中国学生的祖国语言,学龄前的儿童就已具备了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能力。孩子们入学后,经过语文教育几年的培养,相当学生并未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听说能力。与听说能力发展缓慢密切相关,中小学的读写能力发展与学习语文所耗的时间不成正比,这一点,引起了专家学者的严重关注,吕淑湘、叶圣陶都曾对此提出过尖锐的

2、批评。中国语文教材的课文篇目数量是:最少的有课文 24 篇,最多的一般不超过 40 篇。80年代末 90 年代初,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与语文课内教材配套的课外读本。然而由于教学观念等各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学校不学习课外读本,甚至有极少部分学校因课外读本不作为考试内容而干脆不订购。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实质上一学期只学三四十篇课文,而且一些学校还要通过假日补课才能完成。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全过程来看,从小学到中学,学生整整学习十二年语文,但高中毕业生中听说读写能力较好的学生凤毛麟角,更不用说相当一部分中学毕业生不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语言能力。在美国,初中学生每学期学习课文一百篇左右;德国

3、中学教材课文总数近七百篇,平均每学期学习课文近六十篇。仅从课文的数量来看,美国和德国的语文教学速度比我国语文教学快得多。我们发现,是以下原因造成语文教学时间的流失:第一,语文教学面面俱到,千篇一律。无论什么样的课文,教师在讲解中几乎都包括作者、背景、语法、修辞、字音、字义、思想意义、写作特点等等。这样的讲解抹杀了教学重点,使课文的重要信息流失或被淹没,单说同类知识的重复就无端地耗费了学生的很多时间。以“写作特点”为例,中学语文教材中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归起来不过七八点。但是,从初中到高中,语文教师在不同的课文中反反复复地解说“条理清晰、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言准确” 。又如,中学说明文所涉及的说明

4、方法不过八九种,但这些说明方法从初中讲到高中,凡说明文教学,必讲说明方法。就这样,语文教学陷入了怪圈,即议论单元课文不同,但写作特点教学却都相同或相似;说明课文不同,但同样的说明方法教学贯穿始终。这样的教学,时间荒废了,课文的个性和特点消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降低了。第二,学生可以在课前独立完成或已经完成的学习内容,仍然被作为课内教学的内容。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字词教学。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的读音和生词的意义,这本是小学语文教学就解决的问题,然而,相当多的教师由于担心学生没预习好,于是把生字词教学作为课内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这种重复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而且打消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破坏了

5、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第三,处理毫无意义的思考题占时太多。语文课内思考题来自两方面:一是教材内的课后练习题,二是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若问题设计毫无意义,将使语文课堂时间在毫无意义的练习处理中流逝。如:讲记一辆纺车 ,问学生“纺线有几种姿势?”前一个问题与学生学习、理解课文无关,后一个问题无解。问题设计质量不高,也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第四,教师对课文分析过细。教师把每篇文章从字、词、句、层、段的肢解分析中讲解文章,破坏了作品的整体美,淡化了作品的人文精神,极大地浪费了教学时间。语文教材中选了大量的名家名篇,是否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语文教学实践恰恰证明,用名家名篇作为写作范文训练学生写作,学

6、生的厌倦情绪溢于言表。原因如下:第一,学习一篇课文一般耗时课时,加之程式化教学盛行,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本已不高,教师再以学生学过的课文作范文指导学生写作,学生的心理感受可想而知。第二,在教学活动中,重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消极情绪。第三,仅以名家名篇用为写作范文,无形中向学生不停地传递着一个信息:只有名家名篇的写法才是最好的,作文写到名家名篇的水平才是好作文。处于求学阶段的中学生,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接近范文水平的作文,更不用说达到范文水平了。这种潜在的、对中学生来说可望不可及的写作要求,足以挫伤学生写作的信心。第四,名家名篇所反映的生活离中学生的实际太远,所表达的感情离中学生的生活感受有很大距离

7、,所达到的思想深度更非中学生所能及,这种做法反而会激起学生的负性情绪。情绪心理学家认为,负性情绪对思维加工和操作活动主要还是起着干扰和破坏作用。总的来讲,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丧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教育观念偏差。 “读书为了应考”的心理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学生为考试而学,老师为考试而教。于是,被师生们认为是考试命题重要依据的语文教科书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凭借。将教学局限于教材,教学视野仅局限于课内。这样的导向,潜移默化地淡化了学生对课外语文学习的关注。第二,方法丧失。在语文课内教学中,教师讲“是什么”多,讲“为什么”少;讲结论多,教方法少。于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

8、语文停留在“教一课,会一课”的水平。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评价、理解不知其然,不知该学习些什么。第三,时间丧失。近年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题海战术,补课之风盛行。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脱离了阅读,穷于应付作业和补课,导致学生根本体会不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第四,指导丧失。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是“课内外结合”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语文课内外学习也不例外。但长期以来,中学生课外语文学习随意性大一直是教育界想解决但至今难解决的问题。学生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得不到教师有效的指导,而选择消遣图书,为此,一部分教师采取“禁读” 、 “没收”的办法,或放任不管。教师在缺乏指导的前提下单纯地禁止学生读某些书

9、,往往容易造成中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第五,理解丧失。有关调查显示, “许多家长反对孩子读课外书,连一些当班主任的语文教师也不提倡、不鼓励学生去开展课外阅读” 。其实,学生广泛阅读、大量积累语言材料,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第六,榜样的丧失。布鲁纳说过:“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 ”教师在教学中只能凭借教参,按部就班地选择唯一答案,必然使学生对问题理解无所适从,只想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学习是一项创造性活动,兴趣是从事一切创造活动的前提。由于教法陈旧,题海战术的交替作用,使中学生心目中的语文课变成了死记硬背、脱离现实、枯燥无

10、味的课,怕上语文课,对语文课不感兴趣成了普遍现象。语文本应是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课,但长期来,我们教师就只讲文章的每个字、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并且只能有唯一答案,例如:填空“秋天的树叶 了” 。学生答:“落了 ”。教师划叉,因为标准答案是“黄了” 。这就证明了语文教学乃至语文考核忽视了优秀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多层次的、多义的、模糊的,甚至是无法言传的,在千篇一律、年复一年、枯燥无味的程式化训练中,作品的美不见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消失了,久而久之,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消失了,学生望文生畏,听课倒胃, 语文课只有压力,没有魅力了。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语文是一种修养,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养成的,而这一学习过程是学生在对于语文所传达的人文精神的感悟中发现乐趣,得到熏陶,逐渐提高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做为教师应从观念、方法上下功夫,把语文课上成寓教于乐的课,才能使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做” ,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陶冶自身的个性,真正成为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