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拟、借代、对偶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165209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拟、借代、对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拟、借代、对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拟、借代、对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拟、借代、对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拟、借代、对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拟、借代、对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拟、借代、对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拟、借代、对偶 2008 年 8 月 18 日 一、比拟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 、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 等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 或“ 把甲物乙物化”。2.种类:判断下列比拟句的种类:A他骄傲自满,取得一点成绩,尾巴就翘得天样高 . (拟物)B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顶风冒雪,樱花不是也能舒展笑脸么?(拟人)C、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D、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拟物)E、老支书直截了当地下达了任务:“让

2、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 ” (拟物) 3、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是:比拟意在“拟此为彼” ,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4、比拟的作用感情色彩鲜明; 描绘形象生动; 表意更加丰富。二、借代l.概念借代是用机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2判断下列借代的种类:(1)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用特征代本体。 (“红眼睛”代阿义

3、)(2)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具体代抽象。(“枪杆子”代革命军队)(3)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专名代泛称。(“雷锋”代具有雷锋精神的人)(4) 一队红领巾唱着山歌走下山来。形象代本体。(“红领巾”代少先队员)(5)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緇衣。部分代整体, (“低眉”代“低头”)(6) 专弄丈墨,为壮士捧腹。结果代原因。 (“捧腹”是“笑”的结果)(7)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材料代本体。 (“青铜”代镜子)(8)你怎么不把龙井沏上。产地代本体(龙井代茶)(9)他一天抽一盒“阿诗玛”。 牌号代本体(阿诗玛代烟)3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

4、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2)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用借体称代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例如“红旗指处乌云散”中, “红旗”指人民军队,是借代;“乌云”喻黑暗势力,可还原为明喻,是借喻。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而构成借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例如:A我们去找那个歪嘴巴算账。 (借代)B我们去找那个寄生虫算账。(借喻)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比较固定,如“红领巾”只代少先队员:而借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是灵活的,如“太阳”可比喻共产党、新中国、青年等。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如,我们可以说“共产党像太阳”,却不

5、能说“少先队员像红领巾”。4、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 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引人联想;形象突出; 特点鲜明; 具体生动。三、对偶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古人有笠翁对韵 ,其“一东”韵谱中写到:“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一点对偶的常识。2判断下列对偶的种类(1)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6、王勃 滕川词序)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2)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3)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串对(流水对) 。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另外,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同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 a、b(对联属于严对) 。宽式对偶,只要达到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的一部分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 C。3对偶的结构(1)成分对偶。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

7、不留面子,砭时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2)句子对偶。例如: 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4对偶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5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1)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对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3)对偶里的“反对”就其意义说是对比,就其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6、排比与对偶的区别: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

8、要求不甚严格。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准,排比则无此要求。巩固练习:1、读下面一首元曲。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秋风远塞皂雕旗,明月高台金凤杯。红妆肯为苍生计,女妖娆能有几?两蛾眉千古光辉,汉和番昭君去,越吞吴西子归。战马空肥。A “红妆”、 “峨眉” 都是“ 借喻”,喻西施和王昭君,突出了古代美女的特点。B “女妖娆能有几”是反问,后面写昭君和西施,表现了两位女性的伟大。C、战马空肥” 一句与“红妆肯为苍生计”形成对比,讥讽统治者对强敌不抵抗,不如红妆女见义勇为。D “越吞吴”中的“

9、吞” 字,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越国之凶暴贪婪。(解析)A 项不是“ 借喻” 而是“借代”。B 项“ 女妖娆能有几?”是设问。后面以昭君和西施作答。D 项“吞”不是拟人。体现的是越国的气势之盛。(答案)C2、选出能与“绿杨烟外晓寒轻”组成对偶句的一项 ( C )A红豆啄残鹦鹉粒 B江流曲似九回肠C、红杏枝头春意闹 D、暗香浮动夜黄昏3、下列对联中,与横批“政通人和”最匹配的一副是 ( C )A桃红柳绿看大好河山都成锦绣 春种秋收望无边土地尽是黄金B祛瘟神扫垃圾四海證明辞旧岁 正党风从民意万家欢乐迎新春C举大事办好事干实事群众满意 举贤人荐能人当仆人百姓欢心D 好理论好政策好路线样样都好 新国家

10、新社会新人民事事皆新(必须与“政通人和” 照应)4对下列古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 “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B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用“知”、 “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C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 “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D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解析)B 项“雨”能“ 知” ,是拟人手法;“潜”是

11、“偷偷地” ,也是把 “雨” 人格化了C 、句的修辞手法解说也正确 “气” 能把“ 云梦泽”“蒸腾”起来, “洞庭之波”能将岳阳城撼动,确定运用了夸张的手法。D 句“羌笛”能“怨”,运用了拟人。只有 A 句“合”的意思是“连接在一起”, “斜”是个描述青山形象的形容词,说它们有人的感情,是不合实际的,没有拟人。 (答案)A5、仿照下面例句的修辞手法和句式,以自己任选的一个名词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与例句语意连贯。例句: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仿写:(解析) 例句描绘了一种诗一般的和谐优美的意境,仿写句要保持这种特点。例句第一句用了拟人和

12、比喻,第二句用了两个比喻。仿写时要先想到恰当的描写话题,再想贴切的喻体。要注意展开相似联想。 “海”如此, “风、雨、水、叶、花 ”等会不会也如此呢?(答案)风在我们的脸颊上轻拂着,慈母一般那感觉柔柔的,暖暖的,像春雨滋润大地,像甘露洒上心头。6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做题。有人说。塔太招摇,总是标榜着自己的存在;桥却谦恭,永远承受着别人的重踏。而我说,塔最勇敢,总是挺直了坚实的腰板;桥却怯懦,始终屈服于狭窄的河道。也有人说,轻浮如塔,稳重如桥,天真的塔以为沿它向上可以进入美丽的天堂,其实还在原点;桥却忠诚而默默地工作,运送往来的人们到达幸福彼岸。而我说,塔很坚强,剧烈的震动不能把他摧毁,桥却脆弱

13、,行进的队伍便可将它踩垮。然而,如果塔和桥能携手共魁,互补短长呢?假如塔是领航员,那么桥就是奋力划桨的水手;假如桥是那么塔就是 。参照前后的句式特点,把画线句改写成对偶句。答 在空缺处填人恰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比喻句 答:答案: 塔太轻浮,天真地以为可以进入天堂;桥却稳重,忠诚地运送人们到达彼岸。“士兵”, “指挥若定的将军 ”。( 或“渡船” , “指引方向的舵手”)。7、(1995 年全国高考试题)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的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A “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B “

14、绿肥红瘦 ”中, “绿” 、 “红”分别代替叶和花, “肥”、 “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这一道题,从用词、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词进行了分析。在这道题中,A 项是关于用词方面的分析,指出 “不消”二字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这一理解是正确的。B、C 两项是关于修辞方面的分析。在 B 项中, “绿” 和“红” 都是以特征代本体,是借代修辞。“肥”和“瘦”是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这一项也是正确的。C 项中说是用了“设问”修辞也是正确的,因为在“知

15、否?知否” 这一问句之后紧接着用了 “绿肥红瘦” 来作答。D 项是对写作手法的分析,从全词来看,作者的确是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来抒发她的感伤情绪,而这种感伤又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但是,作者在表达这种留恋和惜别的烦闷心情时,是通过委婉含蓄的一问一答(“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以及最后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来轻轻透露的。答案: D8、 C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连用多个喻体,多方面、多角度地阐明了“理想”在人生中的重大作用。B以抒情而言,有

16、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出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逝、嗟老叹悲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的说法是在打比方(应该是夸张) ,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D思前想后看左传 ,书往右翻;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放。上联嵌入方位词“前” 、 “后 ”、 “左”、 “右”,下联嵌入方位词“东”、 “西”、 “南”、 “北”,他们在句中各自相对,相映成趣。对偶构思奇妙,幽默诙谐。9、仿照下面文字的拟人手法,选取新的事物,另写一组意思完整、句式相近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小 溪从不高声喧哗显示自己,只默默地在崇山峻岭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10、请对出下联 勤能补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