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复习精美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162409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an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复习精美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dan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复习精美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dan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复习精美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dan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复习精美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dan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复习精美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dan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复习精美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an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复习精美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三章 DAN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础知识复习】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体内转化实验(1928 年,英国,格里菲思)(1). 实验材料:肺炎双球菌,小鼠菌落(光滑、粗糙) 有无荚膜 有无毒性S 型细菌 R 型细菌 (2). 实验过程:无毒性的 R 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 。 有毒性的 S 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 。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 。无毒性的 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现象是 。 (3)、结论: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的_。2、体外转化实验(1944 年,美国,艾弗里)在肺炎双

2、球菌中有蛋白质、DNA、荚膜多糖等物质,那么那一种成分才是转化因子呢?(1) 方法:将 S 型细菌的_ 、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开,分别加入到培养 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1) 实验过程R 型细菌+S 菌的 DNA:_ _ _。R 型细菌+S 菌的蛋白质:_ 。R 型细菌+S 菌的荚膜多糖 R 型细菌+S 菌的 DNA+DNA 酶: 实验结论:是使 R 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也就是说, 是遗传物质。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实验材料T 2 噬菌体Error!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或示踪法)设计思路:S 是蛋白质特有元素, P 是 DNA 特有元素,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DN

3、A 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2、T 2 噬菌体的增值过程描述 AF 的过程:3. 实验过程:用放射性同位素 35S 和 32P 分别标记一部分噬菌体; 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被 35S 标记的噬菌体被 32P 标记的噬菌体当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大量增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放射性测试。(把测试结果在上图表示出来)思考与讨论: 思考怎么使细菌被标记上放射性? 噬菌体有 DNA 和蛋白质两种组分,用35S 和 32P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哪一种组分?用 14C 和 18O 等同位素可行吗,为什么?_2_。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什么?离心的目的是什么?_。结果亲代噬菌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

4、体 实验结论32P 标记 DNA 35S 标记蛋白质 思考:是不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 思维拓展1上清液中含未浸染的 T2噬菌体和侵染后 T2噬菌体外壳,沉淀物中含被感染的细菌。2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 为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其作用不能 证明。3该实验可同时证明 DNA 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例 2(2010 上海生物,25) 若 1 个 35S 标记的大肠杆菌被 1 个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A一定有 35S,可能有 32P B只有 35SC一定有 32P,可能有 35S D只有 32P思考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

5、较实验思路来源:学&科&网均使 _,单独处理,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来源:Z&xx&k.Com但两类实验中_与 _分开的方式不同来源:Z#xx#k.Com设计原则 都遵循了_相同点来源:学*科*网 结论相同点 能证明 _,但不能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艾弗里实验_:分离 S 型 细菌的 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方法不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_:分别标记 DNA 和蛋白质的特殊元素( 32P 和35S)不同点结论不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论:证明_,蛋白质_;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论:证明_,不能证明蛋白质_,因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探究示例 3(2011 广州检测)

6、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A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蛋白质是遗传物质CRNA 是遗传物质 DDNA 是遗传物质三、RNA 也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2、TMV 和 HRV 重组实验思考: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四、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原核和真核细胞遗传物质都是_ ,所以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_ 。2、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3、_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例题精析】例 1用同位素 35S 和 32P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做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进入细菌体内的成分有 ( )A 35S B.32P C.35S

7、和 32P D.不含 35S 和 32P例 2 已知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引起动物致死性肺炎,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对动物无害。请据下列实验回答:从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中提取出了 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培养无荚膜细菌的培养基中,并将培养液注射到小鼠体内,其结果不正确的是基础题1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 )A都是 DNA B.都是 RNA C. 是 DNA 和 RNA D. 是 DNA 或 RNA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能说明 ( )ADNA 是遗传物质 B. DNA 能自我复制C. DNA 能控制性状 D. DNA 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3如果用 15N、 32P、 35S 标记噬菌体后,让其

8、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3找到的放射性元素情形为 ( )A.可在外壳中找到 15N 和 35S B.可在 DNA 中找到 15N 和 32PC.可在外壳中找到 15N D.可在 DNA 中找到 15N、 32P、 35S4 科学家艾弗里从 S 型活细菌中提取出 DNA蛋白质、多糖、脂质等物质,分别加入培养 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实验结果证明了细菌的转化因子是 DNA,为使实验结论更加严密,他设计了一个对照实验:在 S 型细菌提取出的 DNA 中加入某种酶处理后,再加入培养 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的酶和实验结果分别是 ADNA 限制性内切酶 转化 BDNA 连接酶

9、转化C转录酶 不转化 DDNA 酶 不转化5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 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下列能在死亡小鼠体内出现的细菌类型有 ( )少无毒 R 型 多无毒 R 型 少有毒 S 型 多有毒 S 型A B C D6噬菌体在繁殖过程中利用的原料是 ( )A噬菌体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B噬菌体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C细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D噬菌体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7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仅证明了是遗传物质,同时还能证明(). 蛋白质也是遗传物质. 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也是遗传物质. 能引起可遗传的变异8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

10、.在细菌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在噬菌体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在细菌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在噬菌体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B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RNAC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 D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10、对细胞中某些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可以作为鉴别真核生物不同个体是否为同一种物种的辅助手段,一般不采用的是( )A 蛋白质 BDNA CRNA D核苷酸拓展题11、用噬菌体去感染体内含有大量 3H 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 3H ()A.随细菌的解体而消失 .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及中.仅发现于噬菌体的中 .仅发现于

11、噬菌体的外壳中12、 (2008 江苏卷8)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 4 个实验:S 型菌的 DNA + DNA 酶 加入 R 型菌 注射入小鼠 R 型菌的 DNA + DNA 酶 加入 S 型菌 注射入小鼠 R 型菌 + DNA 酶 高温加热后冷却 加入 S 型菌的 DNA 注射入小鼠S 型菌 + DNA 酶 高温加热后冷却 加入 R 型菌的 DNA 注射入小鼠以上 4 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13 用某种酶处理转化因子后,R 型细菌不能再转化成 S 型细菌,这种

12、酶是 ( )A蛋白酶 B分解多糖荚膜的酶 CDNA 酶 D纤维素酶14基因治疗是基因工程在医学上的应用之一,即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格里菲思实验:加热杀死的 S 型肺炎双球菌+R 型菌落 R 型菌落+S 型菌 培 养 基落。从变异的角度分析,变异的来源分别为 ( )A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B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C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D基因重组,基因重组15基因研究最新发现表明,人与小鼠的基因约 80%相同。则人与小鼠 DNA 碱基序列相同的比例是 A20% B80% C11% D无法确定1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中的 DNA 都在染色体上 B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只有一个 DNA 分子C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基因的行为一致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