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162293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余数的除法(二)教学内容:教材 P50P51 上的内容。和 P53 练习十二第 1、2 题。教学目标: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教学重点:1、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1、在()里最大能填几?5( ) ( ) 6 ( ) 8 262、计算:8 4 = 45 5 =二、新知。1、教学教材 P50 例 1。(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15 5 = (组)(2)利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 (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2、。 )2、学 P51 例 2。(有余数的除法)(1)采取例 1 情境的延续。一共有 23 盆花,每组摆 5 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3)注意:1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三、巩固。1、教材 P51。“做一做”。(1)先填一填。(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3)订正错误。2、试一试自己的能力。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47 6 = 33 8 = 小组讨论通过以上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3、作业练习。(1)找病因(并改正)(2)把横式改写成竖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60 7 = ( ) ( )4、完成教材 P53 第一

3、 题。5、小组批改作业。 (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错题)四、全课小结。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有余数的除法(2)教学反思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学好。教学中我创设问题从平均分入手,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有时会有剩余,以及平均分问题要列除法解决。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老师发的学具让学生先动手圈一圈,让学生在分一分、圈一泉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 ”的表象,在此基 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

4、余数除法的概念。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本 节课是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竖式能除尽的简单除法,对于用竖式计算和用乘法口诀试商也有所掌握,我主要引导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对于“余数小于除数” 这一知识点,我将在下一课时进行全面的教授。首先,通过问题引入课题,然后通过创设问题让学生在分一分、圈一圈的活动中,是学生明白剩下的部分不够再分,不够再分的数叫余数,初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概念。竖式计算由学生板演,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通过练习巩固新知,基本上环节还算流畅。其次,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我自己

5、在教后反思感觉,我没具体说出什么情况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可能有一部学生在本节课已经领会有余数的除法问题,但日后有学生可能就会有糊涂的,应该在小结时提问什么样的平均分我们用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一、下面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 ”,另一种是“ 分后还有剩余” ,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 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 的情况。本单元知识可分为两块:

6、一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竖式计算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第二是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一位数除多位数的试商中,大量用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所以本单元知识非常重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进行除法的计算。二、说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要让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到了余数的由来;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理解 竖式的含义。在以“ 学生发展为本” 理念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 导者和组织者。为了

7、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我将教材略作变动,例 1 和例 2 合在一起。在学生自主摆分小棒的过程中,必然会得到两种结果:一是正好摆完没有多余,一是摆了若干堆后有多余。通过两种结果的对比,学生理解了余数的产生是生活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感悟了余数产生的意义。除法竖式的意义也是较难理解的知识之一。我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作为例题进行讲解,在分小棒的帮助下,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三、教法与学法:教法: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 发现的教学方法,借助于媒体,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 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8、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学法:1、观察、比 较、发现 的方法: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摆法得到的不同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2、合作讨论的教学方法:如今的课改相当重视学生建的合作与交流。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索时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协作能力。四、说教学程序: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

9、学会除法的笔算。3、通过操作、思 维、 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 观察、分析、比 较、综合、概括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除法的笔算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及除法竖式的意义教学准备:小棒,课件、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复习引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必须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所以先让学生练习了“括号内最大能填几” 的表内除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我在“括号内最大能几 ”的练习处理完后,联系生活,创设

10、 情景“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有 过分东西的经历吗?都是怎么分的?”那现 在“ 有 15 盆花,每 组摆 5 盆,可以摆几组?”这样设计,不 仅创设了良好的氛围,而且激活了学生的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接着,出示例 2,有 23 盆花,每组摆 5 盆,可以摆几组?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分一分,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有剩余,剩余的不能再分,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第二环节:学习新知,发现规律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剩余的不能再分的叫余数,并且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否则,则能再分。即余数的意义并让学生将例 1 与例 2 进行比较, “我们会写平均分的除法算式,

11、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该怎样表示?”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观察和激烈的讨论后,大部分学生会写成“4 余数 3”的形式,然后师引导学生理解,我们把“余数”用省略号来代替,读作 4 余 3,让学生根据题意将单位带上,让学生发现并理解余数来源于不能再分的被除数,所以单位名称与被除数相同,而商的单位则与除数的单位一致。整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地引导,点拨,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真正的当了一次“小小探索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接着,辅导学生完成“ 做一做”,巩固学生对“余数含义” 的理解,巩固除法算式

12、与竖式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将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有机的联系起来。第三环节:课堂练习,巩固深化。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的 1-3 题,让学生通 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新知与试商的方法。2.应用题对这节课进行巩固提高。有 26 支铅笔,每个同学分( 2 或3、4、.)支,可以分给 几个同学?补充条件并独立解决。这是一道提高题,不仅巩固了余数的含义和试商的方法,还让学生联系生活,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现数学的生活价值。这节课的教学遵循“实 践认识再实践” 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五、总结评价。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这样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总结,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更丰富、更全面,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教得轻松自如,适时点拨,比 较好地起到了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