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提升农民就业能力安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调查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316066 上传时间:2017-08-0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47.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方百计提升农民就业能力安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千方百计提升农民就业能力安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千方百计提升农民就业能力安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千方百计提升农民就业能力安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千方百计提升农民就业能力安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方百计提升农民就业能力安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调查报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决策视点千方百计提升农能力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处安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调查报告胡兰霾茎裹篙嚣芸言篓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做好进城农村劳动力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温家宝总理最近也批示:“特别要重视对农民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今年中央1号文件中指出:“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l。”在中央做出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重要决策之后,安徽省以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l阳光工程为契机,在全省掀起了深入开展农民职业技能荆I

2、的热潮。最近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处对全省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状况进行了调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状况近年来,安徽各地各有关部门对农民职业培训做了大量工作,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正在迅速“升温”。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I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发展起来,大大扩充了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课堂”,拓宽了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培训的途径。据安徽省农委、省劳动保障厅的数据显示,到2003年底,已有100多万农民经过培训成为技能型劳动力。据调查分析,这些接受过培训的农民,所接受培训的途径、方式和方法呈多样化状态。首先,农民接受培训的深度不一样。目前安徽参加职业培训的农民大多数参加的是相当于初级工、中级工层次的培训。具体可分为,既

3、接受中专学历教育又接受职业培训l、专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接受十几天到几个月的短期培训三种情;兄。30决策咨询200412摄影吴芳其次,农民接受培训因经济条件不同而不同。参加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培训的不仅“文化门槛”高,而且“经济门槛”也高。参加热门专业培训的收费较高,是少数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选择。参加政府举办的免费培训,比如潜山县举办“农民致富”,为当地群众向非农产业转移开辟新的路子。还有的选择参加一般经营性收费培训。再次,农民对培训机构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从各类培训途径看,公办和民办各有优势。其中凡是办学经验丰富、教务正规、办学质量较好的公办机构,仍是许多农民子女的选择。民办培训机构办学机制较活

4、,既能够按照用人单位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又注意满足受培训者的要求灵活调整培训时间,吸弓l了较低文化层次和经济层次的农民子女。最后,农民对培训地点也有多种选择。调查发现,为了让子女学得更扎实,结业后就业更有保障,有很多家庭舍得花钱将子女送到城市培训。不少家庭冲着合肥的培训学校较好的软硬件条件和就业承诺,将子女远道送来培训。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民并没有参加职业培训,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是在小学、初中毕业之后即进入劳动力市场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安徽省农委的数据资料表明,截止2003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290597万人。劳务输出总人数963 01万人。接受过职业培训的总人数是1 198万人,培训

5、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重是412,培训人数占劳务输出人数的比重是124。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大多有过“工作难找、报酬偏低、就业岗位不稳定”的烦恼,即使找到工作,多数人也只能进入非技术工种岗位。农民职业培训不仅有“文化门槛”,而且更有“经济门槛”的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普遍存在“培训的贫困”,原因主要有四条:一是信息不通、缺乏指导。由于信息闭塞、培训服务网覆盖面的遗漏,有些群众表示不清楚怎样参加培训、在什么地方培训。二是文化底子太薄,听不懂培训课,不具备参加培训的文化条件。对许多文化程度很低的农村劳动力来说,与其说是他不选择培训,不如说是培训不选择他。三是许多家庭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四是家庭收入少

6、,承担不起培训费用。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以参加三个月短期培训为例,培训费、培训期间吃、住、行等生活费、职业资格鉴定费等“经济障碍”挡住了许多农民,许多农民因负担不起较高培训费用而不能参加培训。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四种类型现在全社会能够为农民职业培训所用的资源十分丰富,按管理部门来分类,大体上包括下面四类:第一类是由教育部门管理的教育培训机构。截至2003年底,全省国民教育系列的中等职业学校521所,其中非教育部门举办的有135所,个人举办的有61所;社会其他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有3960所。农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中,乡办的有818所,村办的有2997所。第二类是由劳动部门综合管理的学校和培训机构

7、。据劳动部门提供的情况,截至2003年底,全省有技工学校95所,就业训练中心84所,社会力量举办的培训机构597所。第三类是由农业部门举办的培训机构。据农业部门提供的情况,全省有农业中专学校2所,农机化中专4所,水产中专学校1所,农机化学校74所,县级农技推广中心62个,水产技术推广中心79个,这些教育培训机构主要以农业农机技术教育培训为主。上世纪80年代初创当涂县工业园采用“资助券”方式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决策视点建的安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全省1 7个市和75个县市区设立了分校,另外在乡镇设教学班近500个。上述教育培训机构基本上都是公办事业单位。第四类是分散在其它部门举办和管理的培训资源。

8、全省建设部门有培训机构36所;交通部门批准设立的驾驶员培训学校80所;体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武术培训学校120所;中小企业部门管理1所中专学校,并在17个市设立了培训中心。科技部门依托各地职业学校,也准备出资设立一批“星火”学校。其它一些政府部门举办的内部培训机构,以培训系统内部人员为主。偶尔面向社会举办临时培训班。此外,还有大量刚刚起步的民办培训机构,正在或者尚未申请办学许可,这部分机构并未纳入有关部门的管理之中,数量多少无从统计。总体培训规模及水平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从数量上看,各类培训机构、培训资源并不少但是,总体培训规模及水平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除了前述农民自身的因素外,还存

9、在以下四个原因:首先,体制改革滞后,机制转换不快,对农民缺乏吸引力。公办培训机构多数兴办于计划经济时代,大都具有“先天不足”、“带病运行”的缺憾,在90年代后期被迅即推入市场后,多数公办培训机构改革进程较慢,个别学校至今仍习惯坐等学员上门,生源明显不足。学校专业设置,学制学时不灵活,不能适应需求机动安排。教材更新慢,不能适应用人单位新技术的发展。培训机构不能帮助学员安排就业,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多数民办机构一派“热气腾腾”的同时,多数公办培训机构是一片“冷冷清清”的景象。其次,师资力量薄弱,队伍状况明显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各地职业学校师资决策咨询200412 31 决策视点普遍不足。安

10、徽省公办职高师生比高达1:26,比规定要求几乎高出一倍。专业教师更是严重不足,多数学校专业课教师与文化课教师之比为3:7,低于国家要求的5:5。教师学历达标率不高,许多由普教改成职教的学校,部分教师水平达不到要求,合格率只有50。专业教师中“双师型”(讲师、工程师)教师明显缺乏。专业合格教师流动不畅,阻断了高级技师、工程师进入职业学校的渠道。再次,投资不足,“硬件”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农民职业培训面向低收入群体开展“经营”,利润不高,难以做大。公办培训机构基本运转依靠学杂费收入维持。各地农广校经费来源过去主要靠教育附加,农村税费改革以后,经费来源断了,农广校活力立刻就减弱。民办培训银行不

11、愿给贷款,自身积累水平也不高,广告宣传费用又非常高,致使许多民办培训机构做不大。因为投资不足,无论公办还是民办,许多培训机构教学设备很落伍,与用人单位先进设备存在很大差距。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建设欠账甚多,“在书本上学操作,在黑板上开机器”的现象仍十分普遍。“硬件”不过硬,缺乏做大做强的基本条件。最后,政府行为缺失,对全社会培训资源整合不够。认识不足、工作不到位,“阳光工程”实施几个月来,没有深入培训机构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仍然习惯用行政手段干预资源配置,对动员社会力量采取措施偏少;地方财政困难,属“吃饭财政”,拿不出多余的钱帮扶培训,17个地市只有2个市设立了职教专项补助费;服务意识不强,墨守

12、成规,全社会培训资源分别隶属于七八个部门管理,政出多门、分散式培训,部门之间协作不畅、相互沟通不够,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对培训市场监管力度不够,一些培训机构散布虚假招生信息,向考生和家长作虚假承诺,采取了许多不正当竞争手段拉关系、给回扣、抢生源。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战略意义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就业和创业能力问题。对安徽这样的农民大省来说,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及时的,战略意义尤为重大。培训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增收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必须帮助农民提高就业能力。农民就业能力源于

13、人力资本培育,但人力资源只有经过“深加工”和“能力再造”,才能转化成宝贵的人力资本。抽样调查显示,接受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与没接受过培训的相比,前者比后者年平均收入高812元。从深层次上看,作好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这篇大文章,千方百计提升农民就业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职业技能培训是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出路的基础性产业。我国农村劳务输出市场出现了新变化,曾被认为可以“无限供给”的农民工,在部分发达地区出现供不应求的“民工荒”现象。由于产业升级换代和产业集群的成熟,输入地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纷纷到教育培训机构招收熟练工,“有多少人要多少人”。以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为“生产

14、对象”的“培训产业”,正在迅速兴起。都在抢占这一新的战略制高点,采取了积极行动,江苏实施了“5112教育富民工程”,浙江实施了“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四川实施了“5511工程”。区域竞争不进则退。安徽必须迅速行动起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培训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农民得到职业技能培训,否则,在国内劳务用工市场上就会失去很大份额。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l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抉择。目前,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呈逐步扩大之势。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实际上也是为国民经济增长增强动力。与此同时,开展农民培训,对我国社会发展也将产生积极作用。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最大难题是城乡社会差距,城乡社会差

15、距的根本在于教育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业,必须增加对农民的教育关怀。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出口狭窄,大量农村青少年完成基础教育后立刻陷入“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困境,其后果不仅仅是加重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更重要的是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也十分不利。可见,新阶段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新世纪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四项原则新世纪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以劳动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为准绳,按照“政府推动、社会承办、各方协作、农民受益”的方针,大力发展“培训产业”。建立健全农民培训机制,把农民素质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16、,把农民培训当作基础性产业来抓。具体工作应把握好以下原则: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农村工作中注意既抓产品增长又抓人的素质提高,既抓建设项目又抓人力资本培育。培训工作做得好不好,以是否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得到良好职业培训为衡量标准。第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多地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打开工作局面,政府不能包揽一切。目前培训市场趋旺是一次难得的“商机”,是一份非常可观的“订单”,各级政府应把数百万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当作基础性产业来抓,花大气力做大做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第三、把培训与信息、就业和维权服务结合起来。信息、培训、就业和维权四个服务环节本是一体化的,要防止就培训抓培训,使培训工作与其他三个环节相脱节,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协作,把培训工作和劳务输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第四、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在国家教育培训体系中,职业技能培训属经营性的公益事业,与基础性、学科性教育有所不同。因为是“经营性的”,所以要支持培训机构依法经营并取得合理回报,增强做大做强的动力,同时政府不能越俎代庖,随意包办代替和乱加干预,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