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悟美注重双基读中升华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313893 上传时间:2017-08-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情悟美注重双基读中升华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以情悟美注重双基读中升华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以情悟美注重双基读中升华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以情悟美注重双基读中升华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以情悟美注重双基读中升华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情悟美注重双基读中升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情悟美注重双基读中升华(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情悟美 注重双基 读中升华教学实录 七台河市第五小学 高雅慧 (时间:2009-10-30 16:34:48 )知识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3、 能借助注释和词典自学古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思想目标: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程序: (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

2、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 读题、解题。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看看哪个字的意思不明白? 生:“题”是什么意思? 生:“西林”是什么意思? 师:看看书下的注释,谁愿意帮助他? 生:“题”是书写的意思,“西林”指的是庐山的西林寺,是庐山有名的古刹之一。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受用终身。 三、 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找有关这首诗的资料,谁能来汇报一下?

3、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生:老师我知道,这首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了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生:我知道庐山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1996 年 12 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生:苏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是开派的人物,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4、师:看来你们对这首诗的作者苏轼了解的还真不少,苏轼的确是一位被历代文人所推崇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家,不仅诗、词、散文,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他的书法和绘画也有很高的造诣。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出色吗?(生齐答:想!)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少年时代的苏轼,读书识字很多,因此,他十分骄傲。他在自己的门上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识尽天下字,下联是:读遍人间书,很是狂妄。有一位老和尚听说后,就拿来一本书给他看,苏轼翻开第一页,一个字也不认识,翻开第二页,还是一个字也不认识,直到翻完最后一页书,也没有一个认识的字。苏轼羞愧的得无地自容,于是他拿起笔来在原来的对联上分别加上了两个字,成为“发奋识尽天下

5、字,立志读遍人间书”。从此,他更加勤奋学习,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巨匠。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故事讲完了,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 920 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把这首诗反复地读几遍。(生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读)谁还想试一试(指生读) 师: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我觉得庐山非常美,很奇特。 生:我觉得庐山形态万千,非常险峻。

6、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师: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一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生说学习步骤,教师大屏幕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也可以举手问老师,开始吧。(学生分组自学)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汇报交流,感悟美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我们的学习收获好吗? 生:老师我知道,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横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

7、,从侧面看庐山是险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师:“横看”是怎样看? 生:就是从正面看。 师:对,庐山基本上是东西走向。我们站在南面或北面看,山横在我们面前。所以说是横看。 师:从正面看是山岭,是什么样的山岭,能用你的语言给大家描绘一下吗? 生:我觉得山岭连绵起伏,山上长满了树木。给人很温柔的感觉。 生:我认为山上长满了树木,苍翠茂密。 生:林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 师:真是太美了,山峰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能再描绘一下吗? 生:非常险峻,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你真会学习,能联系我们学过的桂林山水这一课来想象描绘。 生:老师我认为从

8、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就会呈现不同的姿态。 师:那么怎样才能读出这种变化呢?请大家试一试。(学生练习朗读) 生:(师指一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前两行诗句) 师:你认为自己读得怎么样?(生答:“非常好”)大家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他读得很流畅,如果能够强调“各”字更能读出庐山的变化。 师:你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读得很有感情,在“各”字的处理上稍加重拖长。其他生由衷地鼓掌祝贺。) 师:大家再读读前两行诗,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我发现横和侧、远和近、高和低是反义词。 师: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写更能突出庐山的千姿百态。 生:这样写更能说明庐山从各个角度看,景色是不同的。 师

9、:是啊,短短的 14 个字中就用了三组反义词,可见作者用词的精妙。作者正是通过这三组反义词的对比,说明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看庐山,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 师:请同学们继续汇报你的学习收获。 生:我知道第三、第四行诗的意思是为什么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呢,只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啊。 师:(课件出示)“识”是什么意思?(生答知道,认识)“识”字还有什么解释? 生:知识,见识。 师:“缘”字在辞海中有这样几种解释,你认为哪个更准确?(课件出示缘字的 6种解释) 生:“缘”字在本诗中的意思应该是“因为” 师:很准确,大家能用“缘”字组几个词吗? 生:随缘、机缘。 生:缘故、缘木求鱼、缘流而上。 师:“真

10、面目”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真正的样子,本来的样子。 师:身在庐山之中为什么却看不清它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庐山很高大,挡住了视线,看不清其他景物了。 生:因为眼界受到了限制,所以看不清它的真面目了。 师:怎样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呢? 生:像苏轼那样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位置去观察。 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生:要全面地看,就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了。 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也像诗人那样写两句诗来告诉大家,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仔细想一想。(学生认真思考) 生:要识庐山真面目,就得站在庐山外。 生:想识庐山真面目,就要反复多观察。 生:要识庐山真面目,

11、只需观察角度多。 师:太好了,你们也可以称为现代小诗人了。 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师:作者欣赏庐山的景色,竟悟出了这样深刻的道理,可见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生:苏轼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生:我认为苏轼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人 师:苏轼由看山悟出的道理对于我们看人、看事、看问题又有什么帮助呢? 生:我们在生活中看人一定要全面。比如说班级里有些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他们乐于帮助别人还非常爱劳动,所以他仍是一个好学生。 生:我觉得看事物一定要全面,要不就会闹出笑话来了,比如说盲人摸象这个故事,第一个

12、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就说大象像是蒲扇。第二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身体,就说大象像堵墙。第三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就说大象像根绳子。第四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大象像柱子。 师:真会学习,老师相信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定会正确、全面地看待事物或问题。现在我们再来读后两行诗,感受会更深。 生:(学生投入地练习朗读这两句) 生:老师我想来给大家读一读(有感情朗读) 生:老师我认为这两句在读的时候,“不识庐山真面目”,好像在思考问题,所以要读出思索的语气,最后一句“只缘身在此山中”好像一下子明白了,应该读出恍然大悟的语气。 师:你可真善于思考,理解的多深刻呀,大家就按他说的再读一读。(学生练习) 师:谁还想

13、试一试?(学生非常踊跃都想读) 师:那咱们就来个男女生分组竞赛吧,看看是男生读得棒,还是发生更精彩。 (男生,齐读很有气势,女生读出了思索的语气) 师:真是棋逢对手,各有千秋。 师:还有谁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呀? 生:老师我们小组根据诗的意思画了一幅画,还配上了诗。我想请大家看一看。(学生将画在大屏幕上展示)我还想看大家读一读这首诗。(充满感情地朗读全诗) 在汇报过程中,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每个学生对文字都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结合图画,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运用中升华认识。

14、七、个性诵读,表达美 师:假如你就是苏轼,来到庐山。看到这里峰岳奇丽、泉瀑飞泻、云雾缭绕、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停顿片刻) 说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生:老师我认为作者面对着大山,感到非常豪迈,所以要读得很有气势,我想给大家读一读。(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声音宏亮,语调抑扬顿挫,很有气势,学生热烈鼓掌) 师:好,读书就要这样,细细地揣摩。你会得到不同的体验。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老师我想苏轼应该是泛舟在庐山的如琴湖上,看到周围的美丽景色,禁不住吟诵出了这首诗,所以要读得美一些,我给大家读一读。(生朗读,读得优美低迴) 师:你认为自己读得怎么样?(生答:还不错)

15、大家认为呢? 生:我觉得他的确读得很美,让大家仿佛看到了庐山的美丽景色。 师:是啊,你们读得真是棒极了,老师忍不住也想读一读,可以吗?(师配乐配像朗读)大家想读吗?相信你们一定比老师读得还好。(学生练习后,配乐配像齐背这首诗)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八、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运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

16、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意了然于胸。 九、默写古诗 师:这首诗我们已经会读、会背,明白了诗意,像这样还不算完全学会了,还要-(生答:会默写)。你们行吗?(生非常自信地回答:行) 师:写前我们先看看书,谁能提醒大家在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不要忘了写作者和朝代。 生:要注意庐山的“庐”字,外面是“广”字框,里面是“户”字,不要少“点”。 生:注意“缘”字里写法。 生:注意“轼”字不要多撇。 师:你能到前面板书出来吗?(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板书“庐”“缘”“轼”) 师:谁愿意到黑板上默写这首古诗(指生板演)其他同学默写在本子上,感觉不是很熟练的,你也可以抄写一遍。(师巡视指导) 注重书写的指导,落实有侧重,又使学生的积累训练得到落实。 十、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 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 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