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初探(二)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133114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7.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造法式》初探(二)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营造法式》初探(二)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营造法式》初探(二)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营造法式》初探(二)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营造法式》初探(二)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营造法式》初探(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造法式》初探(二)(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营造法式初探(二)一、木构架的基本类型木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骨架,是构成建筑空间和体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关木构架的研究,对了解一个时期的建筑有着重要的作用。营造法式对大木作法有相当详细的叙述,附有图样 58 页;现存宋代遗物,大木作部分也远比小木、彩画、砖、瓦等作丰富,这是研究工作的有利条件。但法式大木作偏重高档的官式建筑,遗物以佛道寺观的殿宇为多,而大量性建筑则缺乏必要的例证,这又是研究工作中困难的一面。根据法式大木作制图、功限、料例、图样各卷并参照实物和有关资料,可知宋代木构架共有三类:第一类:柱梁作整体构架。用于殿阁及厅堂以外的次要屋宇(余屋)。“柱梁作”的名称仅见于卷五“举折”:“举屋

2、之法,如殿阁楼台,先量前后撩檐枋相去远近,分为三份(若余屋柱梁作或不出跳者,则用前后檐柱心),从撩檐枋背至脊抟背举起一份”。(序目举折条同,但柱梁作写成“柱头作”)。从上文可以看出:“柱梁作”有别于“(斗拱)不出跳者”,应是不用斗拱的作法;而举屋之法又都从檐柱心计算屋架进深。符合这种情况的应是柱与梁直接结合的构架方式,或是柱上安栌斗的“单斗只替”一类作法。 由于缺乏实物,所以不得不寻找相应的间接资料来研究这类木构架。其中最有参考价值的是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的建筑资料。此画作于宋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上距营造法式刊行时间不过十五年,作者张择端是北宋皇家的专业画师,擅长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

3、。这幅清明上河图中所表现的房屋,画法写实,形象准确,建筑细布也认真刻画,一丝不苟。例如屋面铺瓦,法式规定仰瓦压四留六,画中房屋布瓦稀疏,颇能与法式相符(清式作法规定仰瓦压七露三或压六露四);画中勾连搭屋顶有排水用的水槽,法式小木制度虽有“水槽”一节,但未附图,此画可补其不足;城门楼上的勾栏、柱、枋、斗拱、屋角等都表现得具体逼真,甚至转角铺作多一跳由昂也都交代得明白无误,说明画家对东京的建筑作法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和文人画的随意挥洒、信手拈来是迥然不同的。这种严肃表现对象的画法使我们有理由把画中的建筑资料作为研究当时木构架的一种旁证。画中的房屋除少数第宅门楼和城门楼台之外,绝大多数是临街的酒楼、茶

4、馆、医铺、作坊、驿站、脚店和民舍,都是无斗拱的四架椽屋。这和宋代“庶人屋架许五架”的规定是吻合的。这种房屋所用的木构架有二式:一是“四架椽屋分心用三柱(图 1);二是四架椽屋前后褡牵用四柱”(图 2)其中有些房屋是酒楼、医铺、楼阁,其柱梁、枋串、叉手、博风板等,加工规整,做法讲究;另一些茶棚、小铺、民舍等,则加工粗糙,形象简陋。明显地反映了屋主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的区别。但这二类木构架有其共同特点:叉手上端支于蜀柱上,托脚上端支于内柱上,从而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构架,比殿阁、厅堂叉手、托脚之支于抟下侧有更好的整体性;“分心用三柱”的梁架有平梁,中柱只上升到平梁下皮,不与脊抟相接,而在平梁之上另置蜀

5、柱承脊抟(图 1),其做法和法式卷三十一所载厅堂几种分心式构架相同,应是当时东京通行之法;脊抟和平抟下都以合(木沓)加固,较之法式厅堂图样中所用各式驼峰更为简洁;在平梁和牵梁下还用顺袱串联系,使木架进深方向的稳定性更好,有些房屋柱上画有出榫,按其位置应是顺脊串或顺身串。通过叉手、托脚和各种“串”的联合作用,使木构架具有较强的整体性,这对店堂、酒楼、楼阁等空间开敞而缺乏外墙的建筑物特别必要,也很合适。 由于封建等级制度和财力物力的影响,官式建筑柱梁作与民间柱梁作之间在材等、用料、加工以至架数、间数等方面都会有区别,可惜目前尚无具体实物与图样可资比较。与“柱梁作”相类似而等级稍高的木构架是“单斗只

6、替”。法式有关“单斗只替”的条文有:卷十九拆修挑拔屋舍功限“拆修铺作舍屋每一椽,抟檩滚转脱落,全拆重修,一工二分(斗口跳之类八分工,单斗只替以下六分工);揭箔翻修,挑拔柱木,修整檐宇,八分工(斗口跳之类六分工,单斗只替以下五分工)”。同卷?拔抽换柱袱等功限“?拔殿宇楼阁等柱袱之类每一条,单斗只替以下四架椽以上屋舍,袱,四架椽一工五分”。上文说明单斗只替是比斗口跳更简单而省工的做法。同卷“常行散屋功限”条中,斗口跳以下所列名件只有斗、替木,而无拱,故推想“单斗只替”是在柱上置栌斗,斗上再安替木以承梁、抟。法式卷五“(木付)”规定:“造替木之制,其厚十分,高一十二分,单斗上用者其长九十六分;令拱上

7、用者,其长一百四分”。这里所指单斗上用替木的做法,应即是单斗只替。此类实例可见于河北新城开善寺大殿,山西大同下华严寺海会殿(辽建,已毁)平抟与襻间之间、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宋建)平抟脊抟与襻间之间也用单斗上加替木的做法,不过这些都是作为殿宇和厅堂中的次要部分来加以使用的。合于法式所说作为一种木构架等级的,尚未发现宋代实物,但可见其绪余于江浙一带的明代官僚第宅中,其式样为栌斗上加替木、“(木沓)子”或“花(木沓)”,花(木沓)多刻作云纹、蝉肚等,是彻上明造厅堂中的一种装饰品。直至清代,苏州一带第宅厅堂中仍广泛应用此种花(木沓),当地匠人称之为“?”(也有些明代住宅栌斗上不用花(木沓)而用素枋,

8、枋上安抟,可称之为“单斗素枋)”。第二类:殿阁式棗层叠构架。用于殿阁类建筑。 之所以把这类木构架称为“层叠式构架”,因为它们都由若干层次分明的木框架相叠而成,若是一座殿宇,则有三层,即:柱框层、铺作层、屋盖层;如果是一座楼阁,则再叠加若干校框层和铺作层。这种层层相叠的构造方法,自唐至清,九百余年一脉相承,始终为高级殿宇所沿用。其中佛光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此类实例,故宫太和殿则是晚期的代表。层叠式楼阁虽无宋代典型实例,但辽代所建独乐寺观音阁和佛宫寺塔等也可作为同一时代的佐证加以类比研究。从法式卷三十一殿堂例样中可以看出,四式木构架都由柱框、铺作、屋盖三层依次相叠而成: 柱框层 由高度基本相同的内、

9、外柱组成,仅由于角柱“生起”而使各檐柱大的高度略有参差。各檐柱之间仅靠一圈阑额和地袱来联系,檐柱与内柱之间则靠少数内额联系,因此柱框的整体性很差,必须依靠厚墙的撑持,才能承受水乎方向的作用力。这种依赖厚墙稳定柱子的方式在唐长安大明宫麟德殿、含元殿、佛光寺大殿中都可看到,甚至还可追溯到汉长安南郊明堂辟雍和秦咸阳一号宫殿的做法。虽然这种柱框层有上述缺陷,但由于柱高划一,室内空间完整,斗拱纵横罗列,气势极其堂皇,所以历来都用作高级殿堂结构。在重檐殿宇中,上述结构缺陷固有副阶周匝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因副阶犹如一圈飞撑环绕于殿身周围,提高了整个木构架抵抗水平力的性能)。铺作层 是木构架最复杂的部分,由

10、拱、昂、枋子、月梁等相互纵横交叠面成。其中斗 拱是支承屋盖和外檐的支座,屋顶重量通过斗拱而传之于柱头,具有重要的结构作用;同时又是殿上华美的装饰。各组斗拱间顺抟方向有罗汉枋、柱头枋和拱眼壁支撑固实,顺袱方向有明袱扣搭联络,从而使铺作层形成一种有一定刚性的框架。对于明袱的作用,法式卷五规定:“凡明袱只阁平棋,草袱在上承屋盖之重”。所以明袱实际上是天花梁和搭络前后补间铺作的联系梁,而不是承重构件。草袱才是承受屋面重量的主要构件。法式卷三十一所载殿阁地盘图四幅,正是铺作层和柱子分布的平面图:圆点为内外 柱,单线为明袱,复线为阑额与铺作。其中分心槽一例用于殿门,其余三种是重檐殿阁。由于铺作层在结构上占

11、有重要地位,以及施工的特别复杂,所以在整个大木作中被列为上等工,而其他柱额梁袱则属中、下等工(卷二十八诸作等第)。分槽是殿阁特有的做法,所谓 “槽”是指殿身内柱柱列及铺作层所分割出来的殿内空间,可能因其状如覆槽或覆斗,故冠 以“槽”、“斗”等宇样。由此推演,又把槽形空间的边沿棗柱头枋的中线也称之为“槽”, 如“骑槽檐拱”即指骑于檐柱缝上的华拱;“衬枋头骑槽”是指衬枋头和柱头枋正交骑于檐柱缝之意。这里“槽”与“缝”是同一个意思。屋盖层 殿阁因有平棋、藻井,屋盖的梁袱抟枋都被遮蔽,所以这些构件的加工可不必 讲究,只须草施斤斧即可。“草袱”、“草架”之名遂由此而来。屋面荷载,通过椽、抟而传于草袱、角

12、梁,再分别传于柱头铺作和转角铺作,最后由各朵铺作下的栌斗传之于柱头上。在草袱与斗拱之间,还要加一道“压槽枋”,形成周匝的梁垫,从而使屋盖更稳当地坐落在铺作层上,但在现存宋代实例中已无这类压槽枋遗存。为了屋顶梁架稳定,草架抟袱之间还 须支撑各种木料,即法式卷五所载:“凡平棋之上,须随抟袱用枋木及矮柱敦添随宜枝樘固济”,这是没有规格的自由架设,只求坚固即可。至于屋面斜坡作用于抟所产生的水平推力,则由支于博下侧的叉手和托脚予以平衡(如草袱梁头上角开“抱抟口”,即由抱抟口抵消水平力,此时托脚已无实际作用)。 斗尖亭榭 或称撮尖亭子。其木架构造基本上属于层叠式,但屋盖做法有其特殊性。由法式卷三十“亭榭斗

13、尖用筒(板)瓦举折”图样二幅可知,亭子大角梁后尾长度并非一架椽,而是一直延伸到亭心,交于枨杆(清式称“雷公柱”)下端,因而大角梁集中承受屋面荷载,作用于转角铺作上的水平推力相当大,此何抵消这种水乎推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清式攒尖亭子上,则有若干道交圈的箍状檩子分别抵消各段椽子和由戗、角、梁的水平推力,法式亭子图样对此交待不清,角梁上虽有簇梁三折形成举折,但抟与角梁的关系也未表明。不过有一点似可肯定:这种大角梁和枨杆的构造,是属于草架做法,而非彻上明造,所以算?枋上所示水平线应是平棋。按草架做法,平棋之上可用枋木及矮柱之类,随宜支撑牢固,故大角梁的水平推力也可用枋木作拉杆一类构件予以平衡。由

14、于亭子要求开敞,墙面甚少,所以还有一个柱框如何稳定的问题。除阑额与地袱起联系作用外,在宋画中还可看到亭榭柱间常设勾阑、鹅项阑槛(即后世所称“飞来椅”、“美人靠”)或坐槛,对加固柱框也起着积极作用。第三类:厅堂式棗混合整体构架。用于厅堂类建筑。这种构架法式收录的图样最多,从十架椽屋至四架椽屋共侧样 18 幅,再加八架椽重檐厅堂举折图一幅,共 19 幅。反映了这类房屋的重要地位。厅堂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构架体系和柱梁作属同一类型, 即内柱高于外柱,梁袱后尾及顺袱串插人内柱(即袱项柱),顺抟方向则有顺脊串、顺身串、腰串等联络各柱,从而使木架连结成整体框架。但和柱梁作也有不同之处,如房屋尺度大,进深可达

15、十架椽用六柱;外檐均有斗拱(从斗口跳至六铺作);室内都不用平棋,作彻上明造,因而抟夫柱枋交接处都有斗拱、替木、驼蜂等加以美化;梁袱可作直梁,也可作月梁;屋顶可作重檐及厦两头转角造。这些做法表明:厅堂式构架是以柱梁作的结构体系为基础,吸收殿阁式的加工和装饰手法面形成的一种混合式木构架,兼有柱梁作结构整体性和殿阁式某些建筑艺术效果,因此成为官式建筑中常用的木架类型。法式所载 19 种厅堂木构架可以分为五组:1、十架椽屋-有三柱、四柱、五柱、六柱共五式,外檐斗拱均四铺作,不用昂;2、八架椽屋-有三柱、四柱、五柱、六柱共六式,除一例为六铺作用昂外,其余均四铺作,不用昂;3、六架椽屋棗有三柱、四柱共三式

16、,均四铺作,不用昂;4、四架椽屋棗有二柱、三柱、四柱共四式,均四铺作,不用昂;5、重檐棗身内八架椽屋,通檐用二柱,四铺作;副阶用乳袱、褡牵,斗拱用斗口跳。厅堂式构架比殿堂式构架灵活多样,能适应各种平面和进深的需要,而实际运用时,类型可能还要多一些,例如法式六架椽屋图样未载“通檐用二柱”一式,而实例则有山西平遥镇国寺大殿;又如“十架椽屋用四柱”,法式只载对称式,而实物则有不对称布置(如大同善化寺大殿)。 上述三类木构架虽有区分,但实际运用时常有相互跨类混用的现象,例如正定隆兴寺慈氏阁,基本上是厅堂式构架,但脊抟缝与平抟缝接有柱梁作做法;太原普祠圣母殿 、大同善化寺普贤阁则兼有殿阁式与厅堂式构架的特点。至于楼阁的木构架,法式未列图样,与之有关的图样与文字记述也限于“平坐”与“柱侧脚”二项,无法详究其全貌,因此只得从同时代的遗物中探讨其做法。根据宋、辽、金五座楼阁,其木构架大致也分为两类,即:殿阁式层叠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