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131201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随着中国经济步入全球化,国际性人才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既懂 WTO 规则,又懂涉外业务,并且有较高英语水平的高级人才严重短缺,以至于使我国企业在规避及解决贸易摩擦中无所适从或付出高昂成本,加快高素质国际性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一任务就显得更为紧迫,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我国高校有必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以适应高层次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既懂 WTO 规则,又懂步外业务,且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高级人才严重短缺,以至于使我国企业在规避及解决贸易摩擦中无所适从或付出高昂成本。实际上,当前我国的国际经贸

2、人才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人才条件的为数史少。部分企业与外商的交往、谈判,靠临时借用不懂专业的翻译人员进行。部分企业的产品出日靠代理商,使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受到一定的制约。 社会上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需求强盛,而人才供给总体缺乏。具体缺乏以下几类人才: 产业或行业贸易人才。缺乏既懂外经外贸业务,又懂产业或产品的贸易和管理人才;电子贸易人才。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精通国际商务管理的复合型电子贸易人才;非货物贸易领域的高级人才。国际贸易正在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的重心转移,由于这两方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所以相关人才严重缺乏;熟悉WTO 规则的经贸操作与管理人才

3、。 随着与国外贸易往来的进一步增大,在相关领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短缺以及现有的经贸人才不符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运营的需要,这些都为高职院校大力发展提供了契机。大批量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国际经贸人才己成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对中国高职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既提出挑战又给予很大的发展机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但要求会更高。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历史原因和受原专业设置的影响,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木为

4、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也与社会对人才的“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不相适应,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 2.教学内容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一,内容比较陈旧。教材中经典理论占的篇幅大,而对近年来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被广泛接受的新理论、新方联盟法没有及时地被补充进去,其二,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这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中表现

5、更为明显,具体来说就是比较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却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经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缺乏,动手能力较差,市场竞争力弱。 3.教学方法单一 灌输式的教学法是我国经济学教学中惯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几十年的一贯制,偶有其它教学方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虽然建立时间不长,但却继承并发扬了灌输式的教学法。这种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差;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批评性和独立性,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4.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作为主要

6、的教学手段在多数高校得以广泛运用,相当部分的高校近年来虽己建立了以内部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室。但实验和实践教学的条件较差、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又凸显出来,普遍存在实验实习软件的缺乏以及软件开发的非专业化问题,实验课程的机上操作难度大、软件使用不方便,一些贸易实务的操作流程仍然需要教师在黑板或纸上进行演示,难以做到人机互动。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 在“以学生为本 ”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新体系。新体系要把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

7、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课程的设置类型 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应用写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是经济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一是经济学基础课程。是向学生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原理与理论。 3.专业课 在专业课设置上,应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可以自由选择。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具体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课要与国际接轨,要注重实用性。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8、力。具体来讲,专业课可设置为四大类:专业基础课、专业实务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课。 业基础课。让学生掌握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及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商法基础知识、商品相关理论知识。课程包括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商法、商品学等。 专业实务课。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相关单据、结算的实务知识。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运输与物流、国际结算、外贸函电。 专业知识课。使学生掌握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知识。课程包括国际经贸地理、海关报关实务、世贸组织规则、外贸谈判口语。 相关专业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物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原则及注意事项;具备生物技术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与营销能力;掌握不同的贸易方式的理论及实物知识。课程包括经济合同管理、国际投资与管理国际服务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合作等。 四、结语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关键所在,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优劣效果的好坏。然而课程体系的优化也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探索的过程,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改善,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师资力量、教材、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配套,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达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