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小语名师案例,领会用教材教的精髓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125140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读小语名师案例,领会用教材教的精髓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品读小语名师案例,领会用教材教的精髓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品读小语名师案例,领会用教材教的精髓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品读小语名师案例,领会用教材教的精髓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品读小语名师案例,领会用教材教的精髓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品读小语名师案例,领会用教材教的精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读小语名师案例,领会用教材教的精髓(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品读小语名师案例,领会用教材教的精髓最近品读了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小学李志清校长等对“小学语文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句话的解读文章,心中豁然透亮,理清了自己一直把握不准的“用教材教,教什么”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要借助教材文本,培养学生发展性语文技能。 发展性语文技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语文阅读课的核心内容。那么,发展性语文技能到底指什么呢? 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我们都要引导学生次第学习研究内容、含义、形式。通常先了解“内容” ,属第一个层面,最为浅显;进而体会“含义” ,有了递进,属第二个层面;然后研究“语言形式 ”,为第三个层面,对于小语教学来说,这个层面最重要最神秘,

2、这就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活儿关注语言形式,搞清楚文本怎样以及为什么这样写,这是我们语文课最具学科本位的事情,是发展性语文技能的全部含义。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也正体现于此。 一、 “我教的不是课文是语文 ” 语文老师上语文课,教的不是课文。如果仅用课文教课文的话,语文教师的工作也就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 来做了。 李志清校长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于永正老师曾经用低年级的课文给高年级的学生上过一课,有的老师提醒他说教材没什么难度,学生都懂,没有教的必要。于永正老师当时不慌不忙地说了一句:“你以为我教的是课文吗?我教的是语文。 ”他硬是用这样一篇看似不用教、没法教的课文给高年级学生上了一节成功

3、的语文课。这个事例生动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也生动地诠释了语文教学绝不是教“课文” 的问题。 二、 “有语文意识 ”与“要仔细琢磨每一篇课文合宜的语文点” 朱光潜先生谈他读文学作品时说,他先前读文学作品,吸引他注意力的是内容,如果文学作品思想和情感本身引人入胜,他便觉得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后来他的习惯完全改过,一部文学作品到手,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他所追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帖,心里要说的和手里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只有那一种说法,稍加增减变动便不是那回事。这种精

4、准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一般人通常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 李志清校长盛赞朱先生这种“语文意识” ,把语文教师能否具有这种“语文意识 ”看做语文课改能否 “浴火重生”的关键,倡导教师教学之前必须认真研读文本, “苛求” 语文“形式”, “仔细琢磨每一篇课文合宜的生长点”。 关于“琢磨课文合宜的语文生长点” ,比对李志清校长和贾志敏老师的两个案例,使我脑洞打开。 比如一年级雪地里的小画家李志清校长是这样分析的。 李校长说:儿歌似乎是最没有“讲头” 的文本了,我们姑且“苛求苛求 ”再说: 变一变儿歌的表达顺序:“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 ”从内容看,一点没变,

5、仅仅是顺序的变动就让原先隐藏着的形式方面的秘妙呈现出来了:韵脚没有了,儿歌的音乐性消失了,读起来不好玩啦!你说,这是不是一个语文的点,值不值得我们“苛求” ?这“ 苛求 ”的事情是谁的事情?自然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事情。 改一改脚印跟画家的关联:“小鸭画竹叶,小马画梅花,小鸡画枫叶,小狗画月牙。 ”韵脚变了吗?没有。可是小画家跟它们相关联的脚印变了。 “枫叶” 变成了“竹叶”,“梅花” 换成了 “月牙”,这样变行不行?自然不行啊!小朋友们就会嚷起来:“老师,小狗怎么会画月牙呢?小鸭子也不会画竹叶啊!”全乱啦!但不要紧张,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高明之处。不这样变一变,谁跟谁般配,这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对应

6、关系能凸显出来吗? 以上是李志清校长就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琢磨出的“语文生长点 ”,儿歌里语文形式的秘妙被李校长的“苛求” 精神点破。 我们再看贾志敏老师教学沪教版一年级脚印一课的片段: 贾老师把课文中“小鸡” 和“了”擦掉,课文变成:小鸡在雪地里跑,雪上留下的脚印。让学生说说:雪地留下的脚印像什么?学生回答:小鸡在雪地里跑,雪上留下的脚印像竹叶。 下面两句话也这样说。学生回答:小狗在雪地里跑,雪上留下的脚印像梅花。小鸭在雪地里跑,雪上留下的脚印像枫叶。 在此基础上,贾老师让学生把三句话连起来。学生这样回答:小鸡、小狗、小鸭全是雪地里的小画家。小鸡在雪地里跑,雪上留下的脚印像竹叶。小狗在雪地里跑

7、,雪上留下的脚印像梅花。小鸭在雪地里跑,雪上留下的脚印像枫叶。 贾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在中间加上三个字“是因为” ,再连起来说。然后,调换语序,引导学生用上“所以说” 来表达。 上述片段显示,从教师不断地提示,到学生自如地表达,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语文,语言逻辑在深入思考中得到训练。这是贾志敏老师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琢磨出的“语文生长点” 。 同一篇课文,两位名师,都围绕着课文语言形式“琢磨合宜的语文生长点”。李志清校长关注了语言的韵律美、事物的对应关系;贾志敏老师关注的是语言的完整性和语言的逻辑性训练。真可谓“各有千秋” 却又 “异曲同工”呀。 语文教学不能止步于文本的“原生价值”“教教材” ,须要密切关注文本的“教学价值”“ 用教材教” 。这是品读名师案例给我的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