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报告(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311952 上传时间:2017-08-02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报告(改)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报告(改)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报告(改)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报告(改)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报告(改)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报告(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报告(改)(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81、 基本情况1.1 自然地理概况1.1.1 地理位置及地质隆 德 县 位 于 宁 夏 南 部 山 区 ,六 盘 山 西 麓 ,地 理 位 置 东 经 10548至 10615,北纬 3521至 3447,县域总面积为 985.0km2,境内水系属葫芦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塘家河、什字河、好水川河、渝河、甘渭河、庄浪河、水洛河七条,无外来河流补给。东北和东南分别与原州区及泾源县接壤,西北与西吉县毗邻,西南分别与甘肃省静宁、庄浪两县相邻,东西宽约 41km,南北长约 47km,县城距固原市 69km,距自治区首府银川市 410km。全县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复杂,类型多样,大致可划分为四个主要类

2、型区:第一类为六盘山石质山区,该区植被良好,占总面积的 38.2%;第二类为土石山区,是石质山地向黄土丘陵沟壑区过渡区域,地面植被、土壤水肥条件较差,占总面积的 5.4%;第三类为黄土丘陵沟壑区,该区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主要为旱作农田区,占总面积的 30.2%;第四类为河谷川道区,该区地势平缓,水利设施较完善,是隆德县的主要产粮区,占总面积的 26.2%。在地质构造上属于陇西系,南、西华山六盘旋回褶带当中,褶带的特点是山脉北陡南缓。断裂以山体北侧较发育,断面南倾多,倾角一般较陡。褶带的山体之间为中新生代槽地或盆地相间。此构造体系近代还在强烈活动,为地质活跃地带。2 281

3、.1.2 河流水系隆德县境内的水系均属渭河支流葫芦河水系,河沟密度为1.7km/km2,主要支流有渝河、什字河、好水河、甘渭河、庄浪河、水洛河、唐家河等七条,无过境河流,各支流概况见下表:表 11 境内各河流概况表河流名称 发源地流域面积(km 2)总长度(km)河沟密度(km/km 2)均值常流水(万 m3)年平均流量(m 3/s)唐家河 雷神梁 10.6 3.0 2.09 34.8 0.011什字河 北联池 127.8 29.0 1.86 663 0.209好水河 大水沟 121.3 27.0 2.07 402 0.128渝 河 月牙山 481.2 47.1 1.54 2217.5 0.8

4、3甘渭河 天爷顶 110.3 35.1 1.46 660 0.21庄浪河 天爷顶 93.6 17.5 2.01 788 0.25水洛河 六盘山 40.2 4.0 1.70 874 0.2731.1.3 水文、气象据有关水文、气象资料统计,境内降水量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递减,年平均降水量为 502mm,最大降水量为 685.3mm(1990 年),年最小降水量为 320.9mm(1982 年),降水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年降水量的 61%, 46 月是各种作物需水的关键时期,这三个月降水仅为 143.1144.1mm ,不能 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这种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导致季节性干旱,成

5、为制约农业生产的瓶颈。多年平均蒸发量 1313.0mm,年最大蒸发量为1588.9mm,分别为年均降水量的 2.6 倍和 3.2 倍。境内光热资源充足,气温由于受海拔的影响东冷西暖,差异较大,西部温堡、联财、张程一带年平均气温 6.16.7,而东部3 28峰台、山河、崇安一带则为 4.34.7,县境内自西向东推进10km,气温下降 0.570.63。全县年平均气温为 5.1,年极 端最 高 气 温 31.4(2000 年 7 月 24 日 ),极 端 最 低 气 温 -25.7(1991年 12 月 28 日 ),0的积温为 2582.3,5的积温 2403.8,10的积温为 2479。干燥度

6、为 1.26,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65。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 2193.3 小时,日照百分率为 51%,年平均总辐射量为 122.04 千卡/cm 2。年平均无霜期为 124 天,最长158 天(1966 年),最短 89 天(1975 年),各月气温及降雨分配见表 12。表 12 19702000 年各月平均气温、降水量 mm月 份 1 2 3 4 5 6 年平均气 温 -8.1 -5.1 3.0 6.6 11.4 14.8 5.1降 水 4.3 5.5 12.4 26.0 45.0 69.5 502.1月 份 7 8 9 10 11 12气 温 16.9 16.3 11.6 5.7 -0.8

7、 -6.2降 水 121.5 107.4 63.2 34.7 9.5 3.11.1.4 土地资源及土壤全县土地资源总面积 147.75 万亩。土地类型可划分为耕地、林地、荒草地及其它三类。目前全县共有耕地面积 64.3 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 9.76 万亩,川台地面积 0.3 万亩,塬地面积 0.1 万亩,坡地面积 9.09 万亩,已修三田 45 万亩,林地 55.17 万亩,其它地 20.06 万亩。人均占有耕地 3.76 亩,旱三田 2.63 亩,水浇地0.57 亩,林地 3.23 亩。主 要 土 壤 为 始 成 土 (占 土 壤 总 面 积 的 46.49 )、黑 垆 土 (占24.67

8、 )、黑 麻 土 (占 15.4 )、新 成 土 (占 7.38 )、棕 壤 土 (占4 282.36 )、灰 褐 土 (占 2.14 )、黝 土 (占 0.73 )、山 地 草 甸 土 (占0.67)、草甸土(占 0.15)、沼泽土(占 0.02)10 个大类。1.2 社会经济状况1.2.1 人口据 2006 年底资料统计,全县辖 13 个乡(镇),131 个行政村798 个自然村,总人口 18.61 万人,农业人口 17.1 万人。回族 1.76万人,占总人口的 9.3%。人口居住密度 196 人/km 2。1.2.2 农业生产全县耕地总面积 64.3 万亩。粮食生产以夏粮为主,约占作物面

9、积的 50%,主要为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是胡麻、蔬菜,约占作物面积的 10%,2006 年种植业播种面积为 60 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 40.19 万亩,粮食产量为 7200.23 万公斤,人均有粮 421.07 公斤。全县农业总产值 5.449 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56 万元,第二产业 1.04 万元,第三产业 2.85 万元,人均收入1916 万元。全县畜牧业生产以家畜为主,2006 年大家畜存栏数为 5.2 万头,饲草以紫花苜蓿为主,2006 年种植面积为 6.5 万亩。1.2.3 交通隆德县境内有 312 国道、隆张、隆秦公路穿越境内,全长93km,通往邻县的公路有 7

10、条,全长 131km,县乡公路及乡乡公路全部通车,交通较为方便。5 281.2.4 电力近年来,全县实施电力村村通工程,各乡(镇)村都有 220 伏及 380 伏电力供应,全县电网电力供应充足。1.3 生态环境隆德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典型的内陆型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征,生物群落也相应地表现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外貌特征。六盘山是黄土高原上为数不多的几片绿岛之一,受其影响,境内年均降水量较丰,尤其东部沿山一带降水量均在 550mm 以上,森林植被覆盖率较高,生态系统结构较完善,功能良好。由于历史上的战乱和人口的过度膨胀,在气候波动的自然背景下,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过多的干扰了生态系统,破坏了其稳定性

11、和平衡,使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主要表现在:1)水土流失状况全县水土流失面积 733.2km2,占总面积的 74.4,土壤侵蚀模数在 12008000 吨/km 2年之间。水土流失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叠加效应的反映,但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活动是主要因素。主要有四方面的因素:第一,隆德县除六盘山林区外,大部分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地面黄土深厚,山髙坡陡,沟壑纵横,具备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形条件。第二,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全年 61的降雨集中在 7、8、9 三个月,此时农地正值耕翻,造成雨水冲刷强度增大,易发生水土流失。第三,6 28由于属于内陆型干旱半干旱气候,降雨量少,

12、土壤水、气、热和养分条件差,加之人为破坏,地面植被稀少,而且分布不均匀,森林结构简单,功能差,基本起不到应有的水土保持功能。第四,由于人口过度膨胀,全县人口大部分聚居在黄土丘陵区,平均人口密度近 196 人/km 2,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人们为了生产和生存的需要,大肆开垦,加剧了水土流失。2) 森林和草原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丧失据历史记载,隆德县从秦汉以来,直至本世纪初,全境乔木、灌木和草场资源十分丰富,宋代史料中曾有“葫芦河上游为黑松林所广覆,好水川一带可藏匿数万兵马而毫无踪迹 ”的记述。由于气候的波动以及人类为了生存在向自然索取物 质生活资料的同时破坏了植被,导致森林和草原退化,生态

13、 系统中的动物因食源不足,栖息环境恶化而减少甚至灭绝,造成食物 链断链,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不畅,系统平衡被打破,基因多 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丧失。今天,只有六 盘山保存有较丰富的生物资源,其中植被类型有七大类,包括温 带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竹类灌丛、落叶阔叶灌丛、草原、荒漠草原和草甸,32 个群系,89 个群丛。现存高等植物 788 种,其中苔 藓植物 41 种;蕨类植物 18 种;种子植物 729 种。分属 113 科 382 属,其中种子植物为 86 科,树木共 27 科 55 属 109 种。各 类动物 207 种,隶属24 目 60 科,其中以鸟类居多,

14、共 158 种。1.4 林业建设2006 年全县实有造林面积 20 万亩,其中天然次生林 3.5 万7 28亩,人工林 16.5 万亩(其中经济林 1.51 万亩),木材总蓄积量 36.35 万立方米。次生林主要分布在六盘山的阴坡和半阴坡地带,一般海拔在 2000 米以上。海拔 2600 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和灌 丛,海拔 2400至 2600 米为山柳、棘皮栎、红桦等乔木林, 2000 米至 2400 米为森林分布中心,生长山杨、白桦、辽东栎、山柳、椴 树等树种组成的混交林。海拔 2000 米以下为农林交错带。据 调查,东部寒冷而湿润,分布耐寒喜凉树种,树木易成活,但生 长缓慢。西部温暖而干旱,

15、树木生长快,但由于土壤水分条件差, 乔木林生理性蒸腾耗水量大,容易造成死亡而不易成林。人工林组成,杨树占人工林面积的 88,山桃占 4,山杏占 4,柳树占 2,榆树占 1.6,刺槐占 0.4。人工林特点是成林少,疏林多;乔木多,灌木少;造林树种 单一,以杨树为主;“小老头树”面 积大。1.5 水利水保工程长期以来,我县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水利水保工作方针和治水思路,坚持“ 全面规划、统筹兼顾 、标 本兼治、综合治理” 的原则,兴利除害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开源节 流与保护并重,建水库、打塘坝、修梯田、打井窖,截至 2006 年底,全 县已兴建小型水库 11 座,小型水库 17 座,总库容 50

16、13.34 万 m3,总有效库容3370.56 万 m3。打机井 9 眼,土园井 8600 眼,水窖 2476 眼;修建8 28扬水站 9 座;兴建人畜供水工程 31 处,泉水改造 76 处,人饮水窖 2470 眼,解决了农村 7.368 万人和 2.78 万头大家畜饮水困难。全县流域综合治理面积 476.7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65%,修建水保骨干坝和淤地坝 165 座,控制流域面 积 309.4km2,其中水保骨干工程 31 座,塘坝和淤地坝 134 座, 总库容 5960.79 万 m3,现状有效库容 4893.75 万 m3。治理小流域 22 条, 总面积 480 km2,其中治理面积 350km2,流域治理程度 73%。全县有效灌溉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