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化与世俗化——论析《谢天香》杂剧的创作特征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33119161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程式化与世俗化——论析《谢天香》杂剧的创作特征 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程式化与世俗化——论析《谢天香》杂剧的创作特征 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程式化与世俗化——论析《谢天香》杂剧的创作特征 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程式化与世俗化——论析《谢天香》杂剧的创作特征 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程式化与世俗化——论析《谢天香》杂剧的创作特征 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程式化与世俗化——论析《谢天香》杂剧的创作特征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程式化与世俗化——论析《谢天香》杂剧的创作特征 (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15程式化与世俗化论析谢天香杂剧的创作特征 论文关键词:杂剧;程式化;戏曲模式;大众化 论文摘要:关汉卿杂剧具有强烈的斗争色彩和鲜明的爱憎倾向。不过。在某些作品中,关汉卿的主观创作思想往往被程式化与世俗化的戏曲模式所弱化,从而呈现出大众化的、诙谐的、偏重于舞台演出气氛的创作特点。本文即以谢天香一剧为例,分析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 北宋词人柳永在近古戏曲小说中,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角色。元代初期杂剧的兴盛,为柳永故事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形式。在古代文学作品当中,关汉卿所作杂剧(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是现存惟一的、完整的有关柳永戏曲

2、的作品,也是正面塑造柳永与歌妓爱情的非常重要的作品。该剧通过描写柳永与歌妓谢天香相爱的故事,塑造了柳永钟情专一的书生形象。剧情写北宋神宗朝,流窝开封的年轻书生柳永与上厅行首谢天香相恋。柳永要赴京赶考,与谢天香约定,一埃柳永中试得宫,便回来迎娶谢天香。正好在此时,柳水打听到同堂好友钱可来任开封府尹.于是再三嘱咐钱可照看谢天香。不料钱可不仅没有答应,反而责备柳永,说他重色轻才, “为一匪妓,往来数次” 。柳永遂愤然而别。在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15天香为他送行时,柳永用歌戈韵写了一首定风波词相赠(第一折)。钱可见到此词后,以“可”字犯其名讳

3、,故意传谢夭香到官厅演唱,以便借机让谢获罪,使之成为“典刑过罪人” ,从而断绝她和柳永的来往。谢天香到官厅后,得知钱大尹命她所唱的词韵触犯了钱大尹的名讳时,即兴把“可可”改为“巳巳” ,并将全词改为齐微韵演唱到底。钱大尹对谢天香的机敏才智颇为赏识,即刻为她除了乐籍,还许她做小夫人,收人内宅(第二折)。但自从谢天香进人钱府后,钱大尹以礼相待,不以夫妻目之,使谢夭香犹如被打进“无底磨牢笼内”(第三折)。三年后,柳永中状元归来,闻知钱可娶了谢天香,极为气愤。而在同时,钱大尹却告诉谢天香说要拣良辰吉日,娶她做小夫人。饮宴当夭.钱大尹把正路过门口的柳永强行拉到厅里,并让谢天香出来把盏敬酒。在不愉快的、紧

4、张的气氛间,钱可向柳永道出了事情的原委。说明当日责备柳永是为了激励他求取功名,并想通过刑责谢天香来割断他们的情.爱。不想谢天香当场改词,才智过人。于是暗自思量要成全二人。考虑到“品官不得娶倡女为妻”和“则怕好花翰与富家郎” ,乃将谢天香养人深闺,以待柳永。两人此时才恍然大悟。最后,在钱可主持下,柳永与谢天香结为夫妻(第四折)。 谢夭香一剧不仅反映了关汉卿的创作思想和创作特色,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3 / 15而且也表现出元杂剧的某些共同的特点。 一、创作心理的民族性 柳永在宋元南戏玩江楼与元杂剧谢天香中的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种概念化的产

5、物,这种产物来自于当时戏曲创作中的大团圆模式。宋元南戏、元杂剧、明传奇中,绝大多数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都以男女主人公大团圆作为故事的结局。特别是元杂剧爱情戏中.不论是悲剧、喜剧、还是正剧,往往皆是以大团圆结尾。这种创作模式体现了作者创作心理的民族性特点,表达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对于仕宦和婚姻的幻想和迫求。而这种特点又非常符合作为欣赏者的人民大众的文化心理。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指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屠阅者之心.难矣。 ”在南戏中,周月仙最终与黄员外结为夫妻, “夫妻今日

6、重欢会,这缘分岂容易!” “团圆到底无抛弃,愿尽老谐今世。 ”而柳永“君子成人美” ,使月仙脱籍,才促成了周黄团圆的结局。 谢天香剧中,经过一场误会,柳永与谢天香也“艳阳天气开” ,共偕连理。在元杂剧中,只有少数作品的团圆结尾是戏剧情节发展的必然或合理的结果,如关汉卿的救风尘 、马致远的(汉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15宫秋 、白朴的墙头马上等等。另有不少作品明显地表现出了生硬的、不合逻辑的大团圆结局。如拜月事过分地依靠偶然的巧合,(青衫泪最后情节仓促而突然。还有一些作品则反映出被损害、被污辱、地位低下的一方(通常为女性)向另一方的妥协,以

7、维持大团圆的结局。这些剧“经常是矛盾发展到高潮时,便突然刹车,加上公式化的结尾,而且非要演到男中状元、女封夫人、洞房花烛方肯罢手”.调风月中,燕燕同意作小夫人,还要“谢相公夫人的抬举,怎敢做三妻两妇,只得和丈夫一处对舞,便是燕燕花生满路。 , (潇湘雨中的张翠鸳因为不能改嫁,只得维持那个破碎的家庭。 鸳鸯被中,最后一支曲子【清江引】云:“想人生百年能有几?要博个开颜日,父子共团圆,夫妇重和会,这便是出寻常天大的喜。 ” “大团圆”的创作模式,表现了伦理主义的美学理想。其结局使人转悲为喜,破涕为笑,使得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相互中和、相互抵消,确保“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适中状态。它通过“善有善报、恶

8、有恶报”的既定模式,使相互对峙以至对抗的社会力量各自遭到报应,从而最终确立普遍的封建伦理原则。这种“大团圆”的结局正体现了“以理制情” 、 “合情合理”的伦理原则。然而从实际生活来看, “大团圆”的结局又是虚幻的。封建时代复杂的社会矛盾、险恶的政治风云、残酷的权力争斗,注定了处于社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5 / 15会底层的失意士子最终无法摆脱厄运,靠应试中举走上仕途,乃至获得统治者的垂青,这在他们来说只是一个金色的梦。戏剧的大团圆结局所给予人们的不能不是廉价的安慰和无法兑现的许诺,根本不可能掩盖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苦和悲哀,所以,古代戏曲当中普遍存

9、在的这种千篇一律的、封赠团圆式的结尾,常常受到戏剧理论家的批评。徐复柞在三家村老委谈中谈到(西厢记的结尾时说,“何必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而后乃愉快也” ,李渔也说,“会合之故,须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骨肉团聚,不过欢笑一场.以此收锣罢鼓.有何趣味。 ”这些都说明大团圆的结局不能脱离整个剧情的发展逻辑。这一点上也许卓人月在新西厢序中说得更透彻一点:“天下欢之日短而悲之日长,生之日短而死之日长,此定局也;且也欢必居悲前.死必在生后。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梁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耶!” 在像谢天香这样反映文人与歌妓的戏曲小说中,大团圆的故事结

10、尾往往更是浪漫的,充满了理想的色彩,因为这些作品只是寄托了作家和市井大众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法观念,反映了人们追求“和” 、 “美”等带有儒家审美观念的思想心理,而这种结局,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实现的。封建等级制度不可能给青楼歌妓在婚姻上以完美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6 / 15的结局。歌妓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她们在婚姻中的命运。从历代的有关法律条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加在她们头上的枷锁是多么的沉重。 魏书高宗文成帝纪中记载北魏高宗曾下诏:“皇族、师傅、王公、侯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技巧卑姓为婚,犯者加罪。 ”宋以后,对娟妓艺人的婚姻同样加以严格

11、的限制。 元史一百三写在元代,如果“诸职官娶姐为妻者,答五十七,解职离之。 ”“倡优之家及患废疾,若犯十恶奸盗之人,不许应试。 ”甚至“蝎家出人止服皂裕之,不得乘坐车马。 ”明令典中记明代规定:“凡官吏娶乐人为妻妾者,杖六十,并离异。若官员子孙娶者,罚亦如之。 .况且,歌妓要从良嫁人,首先必须要落籍,而“名妓要落籍最是一件难事.官府恐怕缺了会承应的人,上司过往慎怪,许多不便,十个倒有九个不肯。夏庭芝所辑青楼集里记录了一百十七个坤角演员。除极个别人之外,绝大多数人的真实姓名不为人所知。她们或浪迹江湖、演戏糊口(如刘关关、李真童);或被强索人宫,成为皇家娱乐品(如顺时秀、曹娥秀);有的“名虽高而寿

12、不永” 、 “郁郁而卒” 、 “憔悴而死”(如樊香歌、小枝梅)。更不幸的是她们的婚姻。 通制条格说:.乐人只娶乐人者。咱每(们)根底近行的人每,并官人每,其余人每,若娶乐人做媳妇呵,要了罪过,听离了者。 ”青楼集中,有许多夫妇都是双双从艺者。再就是被官僚、士大夫等“以侧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7 / 15室置之、 ”“纳置别馆, ”即做他们的妾滕。妾腾不过是变相的奴脾,地位是无法跟主子“夫人”相比的。出身卑微的女艺人,永远只配享奴脾的身份。如“高洁凝重”的天然秀, “哲不他适”的翠荷香,虽然对不幸的婚姻进行过反抗、挣扎,但最终未能改变其悲剧性的命

13、运。从这个角度来说,元杂剧的歌妓形象,包括谢天香在内,她们完美的婚姻结局是作者赋予的理解与同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二、戏剧趣味的娱乐性 尽管我们经常在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寄予这样或那样的功能,比如文化教育功能或道德引导功能,但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它的娱乐功能。 “戏剧就是要生动地反映人与人之问流传的或者想象的事件,其目的是为了娱乐。 “戏剧如果不能把道德的东西变为娱乐,特别是把思维变为娱乐道德的东西只能由此产生就得格外当心,以免恰好贬低了它所表演的事物。 ”l 传统文化中的所谓“寓教于乐” ,恰好说明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不过,戏曲领域,在“教”和“乐”的关系上,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在戏曲发

14、展的早期, “乐”的成分要远大于“教”的成分。人们在当时欣赏戏曲主要是为了散闷消愁.寻求娱乐。 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九有元人高安道的“嗓谈行院”一套散曲: 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8 / 15般涉调哨遍暖口和风清昼,茶余饭饱斋时候,自叹抱官囚,被名 f牵挽无休。寻故友,出来的衣冠济楚,象儿端严,一个个特清秀,都向门前等候;待去歌楼作乐,散闷消愁。倦游柳陌恋烟花,且向棚阑玩徘优.赏一会妙舞清歌,瞅一会皓齿明眸,跺一会闲茶浪酒。 描写的是市井小民的消闲享受。又元初胡抵通赠宋氏序中云:百物之中,莫灵贵于人,然莫愁苦于人。此圣人所以作乐,以宣其抑郁,乐士伶人之亦可爱也。乐音与政通,而伎剧亦随时尚而变。近代教坊院本之外,再变而为杂剧。既谓之杂,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间里市井父子兄弟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笼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志,以一女子而兼万人之所为,尤可以悦耳目而舒心思,岂前古女乐之所拟伦也? 所谓的“悦耳目而舒心思” ,正体现了早期戏曲明显的娱乐性、诙谐性特点。 在元杂剧中,娱乐性表现得十分突出。不仅风情剧、爱情剧是这佯,许多主题比较严肃的公案剧、历史剧,里面也包含着强烈的诙谐气氛和喜剧效果,用以满足人们的欣赏心理和市井野趣。正如减晋叔元曲选序二中所云:“行家者随所妆演,无不摹拟曲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