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十二五规划全文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117631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烟台市十二五规划全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烟台市十二五规划全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烟台市十二五规划全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烟台市十二五规划全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烟台市十二五规划全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烟台市十二五规划全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烟台市十二五规划全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共烟台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 年 12 月 8 日中国共产党烟台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十二五”时期(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市委团结

2、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解放思想,高点定位,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科学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全面推进文明富庶新烟台建设,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创了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和区域发展形势,我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在,动力与压

3、力并存,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国际政治格局朝着有利于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全球将进入结构性调整过程和创新密集时代,新一轮竞争将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应对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发展的协调性、平稳性、可持续性将不断增强。转方式、调结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

4、律,将有效化解外需紧缩、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约束等深层次矛盾。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从区域看,环渤海和东北亚一体化发展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我市跨越发展搭建了崭新平台。烟大铁路轮渡、德龙烟铁路、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和烟台潮水机场等重大交通设施的运营和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我市在环渤海、东北亚区域交通物流枢纽城市和沟通日韩门户城市的地位。国家新一批区域发展规划密集启动实施,为我市深化区域合

5、作、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重大机遇。(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为目标,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社会建设整体性推进、体制改革实质性突破、开放水平全方位提升,提前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制定“十二五”规划要坚持如下原则: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

6、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壮大提升县域经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

7、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4)“十二五”时期

8、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提前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进一步巩固环渤海南翼中心城市和在全省领先地位,发挥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示范先导作用。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居民消费率稳步提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发展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海洋经济加快发展,成为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功能、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板块。创

9、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研发投入、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稳步提高,成为全国、全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示范。改革开放全面深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基本建立起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

10、加和谐稳定。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市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端高质高效为主攻方向,紧跟科技进步新趋势,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5)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突出高端化、品牌化和链条化发展方向,做强做优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现代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制造业

11、核心竞争力。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发展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和优势终端产品,加快发展汽车、船舶及海洋工程、电脑、手机、葡萄酒、黄金、新型铝材、核电装备、聚氨酯、新型化纤等产品集群,形成竞争力强的产品集群方阵。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培强做大骨干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构建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合作共赢的企业集群。(6)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做大服务业总量和规模,提高比重和层次,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优先发展现代物

12、流、金融、科技信息、商贸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服务业,加快建立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改造提升旅游、商贸餐饮、房地产、养生养老、社区服务等生活服务业,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培育壮大服务业重点城区、重点园区、特色街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等载体,打造服务业发展坚实支撑;积极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7)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果蔬、渔业、畜牧业等特色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化和管理标准化,实施好特优农产品品牌战

13、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深入实施科技和人才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强化人才培养和开发,聚集各方创新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8)提升基础创新能力。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规划建设一批重大研发机构、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鼓励科研单位、重点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市重大科技研究,尽快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态环保

14、、能源资源、信息网络、新型材料、安全健康等领域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加快创新型大学建设,搞好基础和应用研究。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方式,鼓励共建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9)突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中介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搭建科技创新支持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知识产权维护援助与信息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建立以技术创新服务机构、信息咨询机构、科技经纪机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科技评估机构等为主体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创办综合性、专业性科技孵化器。发挥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烟台)中心和国家专利技术(烟台)展示交易中心作用,促进创新成果交易和

15、转移。(10)大力推进企业制度创新。积极发挥企业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健全责权统一、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企业决策、用人、分配等机制创新,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动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突出抓好财务管理,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加快企业诚信建设,强化企业社会责任。(11)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落实国家和省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深入推进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加大对本土企业发明专利申请资助力度,保持发明专利申请量较快增长。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健全知识产权审议制度。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国内和地方

16、重大标准的制定。(12)发挥开发区高新区创新引领作用。以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功能和建立创新机制为重点,努力推动开发区和高新区实现向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集聚国内外科技企业、研发中心和高端人才,增强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区内特色产业的高技术含量和外向度,增强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13)建设人力资源强市。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的方针,广聚人才智力,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优化人才结构,以提高执政能力为标准,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党政人才队伍;着力发展企业人才,培养一支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培育力度,造就一批技术和学科带头人;大力实施金蓝领培养工程,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快新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建设一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强化人才引进培养,推行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智相结合多元化引进人才。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改革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完善行政、事业、企业的人才管理方式;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设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完善人才扶持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