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建议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109746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建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建议摘 要:“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可以从生活中找资源、让学生真探究、安排好探究顺序、改进实验器材,以突破教学难点。 关键词:教学难点;生活资源;三个区域;探究顺序;器材改进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是初中物理的经典实验,尽管教学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初步认识了透镜,对实像、虚像、物距、像距、焦距的概念也有了认识,然而在教学本节内容时不少老师还是感到棘手。为此,我校对本节课教学进行了专题研讨,下面将讨论后的做法整理如下,供大家商榷。 一、从生活中找资源 本小节教学感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凸透镜成像类型多,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感

2、性认识不足。为了分解难点,我们认为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设计以下的教学活动:上课开始,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智能手机上的照相功能,观察镜头,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让学生体会到凸透镜可以成缩小的像。指导学生研究教室里的投影仪,观察镜头,比较展示台上的物和屏幕上的像的大小,使学生认识到凸透镜还可以成放大的像。指导学生用凸透镜看课本上的字,使学生认识到凸透镜还可以成正立放大的像。引导学生将凸透镜逐渐远离课本上的字,观察像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成像性质与 u 有关系。 完成以上四步教学活动后,学生认识到了凸透镜至少可以成三种类型的像,同一凸透镜成像性质与物距有关。学生有了这个感性认识,教师可以自然地引出问

3、题:凸透镜成像性质与物距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生活经验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当教学出现困难时,不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找出学生熟知而又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的生活物品作为桥梁,突破教学难点。 二、让学生真探究 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将以下两种常用的实验方案进行比较。 方案一:学生熟悉实验器材,组装调整器材,出示表格。 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四种情况下的成像性质。 记录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方案二:学生熟悉实验器材,组装调整器材,设计表格。 学生通过实验记录四种情况下多组物距、像距的数据。 分析 u、v 与 f 的关系以及像的虚实。 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第一种方案中,教师先给定物距的三个区域,

4、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将物体分别放在四种区域下,观察像的性质。按照这种方案完成实验,层次分明,花费时间短。但学生常常产生疑问:为什么要分成这三个区域呢?该方案中分区域是教师给定的,没有经过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验结论来得太容易,学生不需要努力,思维得不到训练,因而结论很容易遗忘;实验不需要搜集和处理数据,学生没有参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因而学不到科学研究方法。 第二种方案中,实验前由于学生已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进行了研究,大体知道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体验到成像性质与物距有关。成像性质与物距到底是什么关系?这正是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接下来学生要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对数据

5、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到三个区域。因此,教师事先不能给定物距的三个区域。 三、安排好探究的顺序 本节课令教师感到困难的另一个原因是需要探究的问题多,对于多个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与逐个突破相结合的策略。比如, “探究 u 对凸透镜成像的影响规律” 和“探究f 对凸透镜成像的影响规律” 是本节课探究的两个主线。为了处理好这两个主线,我们安排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分小组按上述方案二完成第一个问题的探究活动,小组间选择的凸透镜焦距不能全相同。探究第二个问题前,让学生拿两种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并排着观察课本上的字,增大物距,观察像的变化。学生会发现像的变化不一致,当焦距小的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时,焦

6、距大的凸透镜仍可能成正立放大的像。学生体验到焦距是影响成像的因素之一。让学生回头观察记录探究第一个问题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在表格上方记录焦距数值。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像距规律” 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认为最好安排在探究了上述两个问题之后,对前面实验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单独“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像距规律”。 四、改进实验器材 目前,大部分教材中选择烛焰为“物” ,可能是考虑到实验器材容易得到,贴切学生生活。但它有几个明显的缺点:实验时烛焰和像总是在不停晃动,学生难准确观察像;烛焰和像的边缘是模糊的,像的亮度不够,难以判定像是否算清晰,难以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我们建议将“物” 改Q 成红色 LED 灯,做成字母 F形状,一是可以增加像的亮度,物和像不晃动,像的边缘清晰;二是物与像不管如何靠近,都不会对器材造成损害;三是不但可以观察到像上下颠倒,也可以观察到像的左右是否颠倒。也可用智能手机,事先在手机中做一个黑色背景和红色字母“F”组成的图片,调整好亮度,代替 LED 灯。 作者简介:叶世文,男,江苏省兴化市张郭中心校教师,兴化市初中物理教学学科带头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