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薄弱的成因与谋求发展的对策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107546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初中薄弱的成因与谋求发展的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村初中薄弱的成因与谋求发展的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村初中薄弱的成因与谋求发展的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村初中薄弱的成因与谋求发展的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村初中薄弱的成因与谋求发展的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初中薄弱的成因与谋求发展的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初中薄弱的成因与谋求发展的对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初中薄弱的成因与谋求发展的对策摘 要 基础 教育 均衡 发展 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我国 农村 教育基础薄弱,已引起全 社会 的广泛关注。造成农村薄弱初中现象既是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的结果,也有政策的因素,更有学校管理的责任。解决农村薄弱。初中的发展 问题 ,这需要政府的重视、教育行政部门的扶持,需要加强学校各方面建设。关键词 农村初中;薄弱;成因;对策当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三农” 问题的严重性并着手解决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初中。目前 农村初中存在大量的薄弱学校:校舍及教学设施薄弱、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薄弱、生源文化基础薄弱、学校管理薄弱、教学质量普遍偏低,这已是一个不

2、争的现实。而这种现实所导致的后果正日益凸现出来。初中生择校问题愈演愈烈,因择校引发的乱收费、高收费越来越严重,初中辍学率上升,严重 影响 教育的整体效益,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不良的影响。为此,我们应认真地 分析 农村薄弱初中的成因,探索农村薄弱初中的发展之路,促进教育均衡、社会稳定。一、农村薄弱初中的成因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根本问题在于城乡义务教育对公共资源占有的不平等,换言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的实质是资源的困乏。因为初中教育成本相对比小学教育成本要高得多,加上初中教材及学生特点,农村初中的薄弱现象更为严重。可以说教育投入的走向、精英取向的教育政策是造成农村初中薄弱的根源,师资调配、生源无序流动

3、、学校管理薄弱则是加剧农村薄弱初中的直接内部因素。(一)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总体上说,我国公共教育经费一直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据亚洲开发银行 xx 年度报告:我国的教育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33,低于世界平均 5的水平,我国中小学在校生数占世界的 14,而教育经费却只有全世界相应经费的 1145。处于短缺状态的教育经费,并没有在教育内部实现均衡配置,在分级办学体制下的教育资源流向体现的是一种典型的精英投资策略。据 中国 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表明,2001 年,全国高校在校生719 万人,中学生 7836 万人(其中初中 6431 万人,高中1405 万人),分别占受教育人口的 28和 3

4、0,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则分别为 245、359。投入中学的有限资金又大多流向重点校、示范校及高中学校,农村初中无力顾及。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冯之浚说,农村教育投资中8由中央财政承担,11由省级财政承担,其余部分则由县级及以下承担,义务教育投资的主体是乡镇,就是目前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 的体制,乡镇财政仍然要负责学校基础设施等经费。乡镇财政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而农村乡镇基本上是属于“吃饭” 财政,根本无力解决义务教育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小学还有办学村为依靠,初中则无所依靠, “顺其 自然 ”,导致了农村初中举步维艰,从而出现了农村初中办学条件严重滞后、教师正常的待遇得不到落实的现

5、象。(二) 重点学校、示范性学校的侵吞重点学校政策是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国家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先办好一部分学校的政策,是一种典型培养精英的制度,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重点学校绝大部分集聚在城镇,因此,不可能对农村初中进行投入。而重点初中则凭借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重点学校的品牌效应,逐步形成了对社会资源的积聚,典型的表现是名校办民校,收获高额的择校费,同时不择手段地对农村初中优质的人力教育资源进行无情地盘剥。继重点学校政策之后,评比各级示范性学校的政策相继出台,虽然能促使当地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但这又是精英教育的另一种表现,它同样是制造和加剧对农村初中从投入、师资到生源进行盘剥的政策。久而

6、久之,农村初中在其侵吞下,遭到了重创,滑向薄弱已势不可挡。(三) 教师调配政策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不同的师资配备标准。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 ,规定按在校学生数量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农村初中师生比为 1:180,城市初中师生比为 1:135,这种按学生数配备教师数是不合理的。随着户籍政策的调整,人口流动的加剧,城市化进程加快,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增加,许多农村初中学生成为各种名校的学生。农村初中学校的生源不断流失而导致教师配备数的锐减。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新教师分配政策时,对一些优秀的师范毕业生优先考虑到城镇名校任教。教师的分配是按编制

7、是否缺额确定的,农村薄弱初中由于学生数少,新教师根本无法分配进去,新鲜血液无法及时补充。加上乡镇财政困难、学校经费紧缺,一些政策性的福利待遇得不到落实,导致一些年轻的、有资格(有的地方规定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可调入城镇)调动的纷纷调离,又使高素质的年轻专业教师更加匮乏。现在农村初中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正如有人说的那样,他们用最原始(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 方法 讲授最时髦的教材(新课程),即使按照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配置的电脑、多媒体等,也只能成为“花瓶” 。 (四) 生源无序流动义务 教育 法规定初中学生实行“就近人学、划片招生”的政策,但教育行政部门允许各种名校 (他们大多挂有民办学校牌子

8、)招收相当数量的择校生,这些学校按学生学业成绩收取择校费,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声誉,对 农村 初中的生源进行了层层筛选,囊括了农村优质的初中生源,形成了良性循环。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一些头脑灵活、有能力支付高昂择校费用的家长,竞相效尤,将子女纷纷送至理想的学校。这些学生一旦成为“理想学校” 不受欢迎的人,伴随而来的,是各种堂而皇之的劝说,让其回学区就读,极可能成为农村初中的“ 学习 困难学生”或“ 问题 学生”,加重农村初中的教育压力。留守农村就读的初中学生,他们的家长认为让子女读完九年就完成义务了,导致应有的家庭教育缺位。农村初中优质生源的外流,从另一方面加剧了农村初中薄弱。(五) 学校的内

9、部管理为了生存,为了向学区家长、政府、 社会 有个交待,质量偏低的农村初中会放弃大多数学生,集中。 “优势兵力” ,重点培养尖子生。他们为了赢得部分家长的认同,随波逐流,在应试指挥棒下,为考取几个重点高中而放弃面向全体学生,形成恶性循环。可以说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农村薄弱初中仍然是应试教育的翻版。由于教育投入不足,可用教育资源匮乏,师资整体水平不高,生源文化基础差,成为农村薄弱初中 发展 艰难的理由,他们将学校办学质量不高、社会声誉差归结为教学设施落后、生源质量差,等靠外部条件的到位,存在严重的依赖思想。再说农村初中的一些人事制度改革,不是根据教育、学校实际,有些是政府为了减少财政支出,有些

10、是校长出于管理的需要,在教师头上高悬着“分流” 、 “待岗” 、 “轮岗 ”等利剑,没有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人心浮动。二、农村薄弱初中的发展对策(一) 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 的管理体制,使 “人民教育人民办”变为 “人民教育政府办 ”,加大对农村薄弱初中的投入力度。考虑到现实政策的惯性与体制路径的依赖,从现实角度看,很难从限制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政策出发实现均衡发展。但是,从短期看,政府改变过去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向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倾斜的政策,加大对农村薄弱初中的投入,使之能获得比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更多的资源。虽然,单纯的政府资源分配无法真正缩小学校间的差距,但至少会将更多资源用于

11、薄弱初中,使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发展。(二) 重点扶持教育行政部门应从学校布局调整、经费分配、师资流向、招生政策等方面,加大对农村薄弱初中发展的扶持力度。根据 目前 的实际情况,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一是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让名校中的民校完全独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进而逐步缩小名校与薄弱初中之间的差距;二是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调控能力,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强弱联合,充分利用名校的辐射效应,带动农村薄弱初中的发展;三是规范办学行为,特别是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严格招生计划,对重点普高的招生实行向农村倾斜,从而减少和控制初中生源的无序流动,将择校行为转移到民办

12、学校,逐步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保证教育相对均衡的发展;四是创造条件,实行教师轮岗和定期服务制度。对在农村任教的教师建立服务期制度,保证农村薄弱初中师资的相对稳定。同时,积极有效地开展“名师支教” 活动。名师是经过考核层层推选出来的,他们在某一学科、某一区域有着自己独特的创造,让他们去薄弱学校支教,对于引领薄弱学校的发展定会起到辐射作用。(三) 加强内部管理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佐藤学(Sato Mamabu)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术讲座,谈及薄弱初中发展时说到:“学校改革、发展所需要的,不是来自外部的舆论和行政措施,而是学校每一个成员所共享的显示学校和课堂未来图景的改革构想” 。也就是说薄弱初中发展的决

13、定因素是学校内部管理。农村薄弱初中发展的出路在于理念。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校长的任免、调配,为学校配备具有比较超前教育理念的校长。让他们从事务型管理者转变为改革型、研究 型的开拓者。立足本校,认真 分析 学校的现状,因地制宜,加强自身主观努力,检讨、反思、克服等靠的依赖思想,打破深层次矛盾的制约。充分发挥教职工的潜能和创造力,发挥迎难而上、奋发进取、艰苦奋斗的主人翁精神。找准突破口,转变教育理念,进行办学思路的总体调整,通过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走一条维系良好教育生态的学校发展之路,形成有特色、有个性的学校教育及学校文化,彰显特色,提升学校的品位。农村薄弱初中发展的突破口在于改革。初中实

14、行的是科任制,一名教师通常教 2 个班级以上的学生,从学生角度看,一名学生要接受 10 名以上的教师的教育,学科分工和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各自形成的“诸侯并立” 的自治体。因此,必须改革这种制约发展的结构性问题,进行基于师生全员的结构性改革,构筑师生、学生共同体,实施全方位的合作教育。首先要进行教师工作方式的改革。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将教师个体创造置于群体之中,变静止封闭为互动交流。建立教师合作科研制度,促使教师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教师学习自主化和合作化。建立“推门听课” 制度,促使教师相互切磋课堂教学 艺术 和教学研究。通过洞察教师文化的已有特点,采取适宜的策略,培植有自己特色的教师文化,推动教师合作发展。其次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应从冗长繁琐的串讲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先学后教” ,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状态下产生的思维惰性,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生命活动、自主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更多时间是用自己的智慧去指导和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因材施教。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让学生互相学习,真正把课堂教学从个人主义学习转换为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的共同体,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从而推动农村薄弱初中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