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与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探索课题组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107402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建设与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探索课题组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态文明建设与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探索课题组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态文明建设与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探索课题组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生态文明建设与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探索课题组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生态文明建设与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探索课题组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建设与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探索课题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建设与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探索课题组(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生态文明建设与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探索 以永嘉为例【内容摘要】本文笔者通过走访调查永嘉山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情况,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对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指出了近年来永嘉在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工程、生态安全、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整治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推进下山移民、发展生态旅游、发展来料加工、强化劳动力培训、营造生态氛围、加强环境监管等方面应采取的措施,以达到加快永嘉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目的。【主题词】 生态文明 山区农村 经济发展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

2、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新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建设生态文明再次做了强调,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的战略高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部署,整体推进。这为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指明了方向,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那么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而产生的更加全面

3、、更高层次的新型文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层次的阶段和新的形态。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准则,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传统工业文明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严重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生态文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从文明的高度来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在更高层次上实

4、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一)生态文明建设对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统筹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协调人类与大自然忽然写发展,一方面,山区农民在进行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活动时,如果没有生态文明意识,就会盲目地进行开发,就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经济之间并不是零和关系,发展经济并不一定要2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代价,保护生态环境并不意味着经济就会停滞不进,只要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两者都能兼顾,从而实现山区经济社会全面统筹发展。(二)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山区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

5、,为提高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有机化学品,这些有机化学品会残留在土壤中甚至渗入地下水,会使土壤变质,污染地下水,造成很大的面源污染,农药也会残留在农作物上进入人体,严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人类在发展经济时,应该选择清洁生产方式,以节约生产过程所需的能源、原材料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清洁生产要求采用“预防污染”的方式进行生产,采用先进的无公害技术和清洁能源,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三)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发展山区循环经济具有积极的意义。循环经济是“指在人类、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中,在资

6、源投入、产品生产及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将传统的依赖资源耗竭的线性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 。永嘉山区农民传统生计方式为种植及养殖业。在养殖方面,没有形成规模,养殖方法落后,经济效益差。在种植方面,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基础条件及地理条件差、品种单一、种植技术落后等原因也使得亩产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要想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局面,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生态产业、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三、永嘉概况永嘉位于浙江省南部,瓯江下游,与青田、缙云、仙居、乐清、黄岩交界,濒临东海,与温州市区隔江相望。面积 2698 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为 2308.5 平方公里,平原面积为 277.

7、0平方公里,河流湖泊面积为 112.7 平方公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永嘉下辖 12 镇26 乡,906 个行政村,总人口近 90 万人,2009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265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7621 元。永嘉县属于典型的山区大县,其中 30 个乡镇、534 个行政村地处山区,山区经济收入主要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为主。四、永嘉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近年来,永嘉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重要部署精神,结合永嘉实际,提出打造生态县的战略思想,在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较好的经济产业基础、深厚的传统耕读文化,在生态环

8、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一)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深入实施“4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积极开展重点行业、区域的污染整治。楠溪江水质基本达到功能要求,中上游保持在 I、II 类水质,西溪基本达到 II 类要求,菇溪上游达到 II 类水质。楠溪江风景区空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2009 年县城空气质量全年达到二级以上的有 348 天,全县空气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全县噪声环境符合功能区要求。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 72.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12 个百分点。全县3建成生态公益林 86.2 万亩,省级绿化示范村 22 个,市级绿化示范村 22 个。(二)生态经济不断

9、发展壮大。生态工业方面,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制定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产值能耗同比下降 11.3%,全县累计 16 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认证, 70 家企业通过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大力推进永嘉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和建设,东瓯泵阀工业园区污染整治通过省级验收。生态农业方面,农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特色农业基地不断做大做强,绿色品牌进一步打响,生态高效农业雏形初现。全县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35 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 30 个、绿色食品 4 个、有机食品 22 个。生态旅游方面,积极推出观光游、休闲游、红色游、 “农家乐”等一批旅游精

10、品项目,生态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三)生态重点工程不断完善。瓯北镇污水处理厂日平均污水处理量达到 2.26 万吨并同步配套脱氮除磷设施,处理率达到 45%以上。上塘中心城区污水净化站即将建成,桥头镇污水处理厂即将开工建设。启动“楠溪江流域截污干管及污水处理厂工程” 。继续推进城镇市政管网建设和疏通,全县累计完成市政污水管网整治 61 公里。开工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枫林等山区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 完成 6 座垃圾中转站压缩设备的购置安装,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行小型焚烧炉处理垃圾,上塘城区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改造。不断深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深入实施沿溪百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全县建成

1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315 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初步处理。(四)生态安全屏障得到维护。通过封山育林、水土保持、划定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恢复与保护工程的实施,以及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有效控制,不仅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景观得到全面改善,而且使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大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了保护。通过优化林种结构和布局,生态公益林得到全面封育保护,全县活木总蓄积量达到 721 万立方米。全县共有 5 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0 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0 种稀有植物,5 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7 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通过农村生态乡镇、村的创建,太阳能和沼气得到较快推广利用,农户薪材使用量逐年降低,

12、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 76.6% 。(五)生态文化氛围日益浓郁。近年来,我县大力提倡生态道德教育,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不同层面入手,健全完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积极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投入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绿色系列创建,大力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价值观念,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大力培育楠溪江保护民间优秀人物,如“中国无塑料袋第一村”建设者陈飞,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民间环保优秀人物”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发展壮大县绿色环保自愿者协会,创建永嘉县生态文明讲师团,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六)生态文明社会建设

13、取得进展。积极推进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大力开展社会环境整治,加大社会管理力度,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4 个、省级生态乡镇 18 个、 “十百工程”合格村 418 个,营造了安全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引4导人们树立绿色、环保、节约的文明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使现代生态文明理念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五、目前存在的问题(一)环境综合治理任务依然艰巨。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县广大农村山区“脏、乱、差” 的环境现状仍未得到明显改善。厕所简陋、人畜共处、柴草乱堆、垃圾污水随意排倒显得尤为突出,被称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的四大“顽疾” 。具体而言,由于农村中大

14、量存在的地坑式简易厕所无任何保洁、除臭措施,不仅带来难闻的气味,而且成为苍蝇、蚊虫的主要滋生地,加之粪便又无任何处理设备,致其直接渗入地下,极易造成地下水源的污染。而人畜共处的问题来源于近年来我县农村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虽然随着养殖业逐渐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项目,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个别村因场地或资金有限,未能对生活区与饲养区进行严格分离,极大地提高了各种病毒、细菌在人畜间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为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而在垃圾处理方面,尽管一些村已经开始对垃圾进行初步处理,但因技术落后、设施简陋,往往只能采用就地、异地填埋的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在以

15、上四大问题之外,化肥的大量使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至今化肥施用在部分地区还相当普遍,严重影响了乡村的环境质量。(二)生态经济尚未形成强势。尽管我县生态经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这主要体现在:虽然大部分村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已分别确定了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林果业以及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却尚未形成品牌优势和规模效益。一个明显的例证便是:我县近年所打造出的“乌牛早茶” 、 “碧莲香柚” 、 “东皋红柿” 、 “黄南竹笋”等一批知名生态品牌产品,在温州以及外省市的市场占有率仍然不高。另一方面,作为农村第三产业主打项目的乡村旅游业也是如此。我县在温州市属各县中开发乡村旅游较早,经

16、过近年来的发展,已建成一批乡村旅游村和乡村旅游户,解决一批劳动力从事乡村旅游业。但近年来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规范管理不到位以及加上自身基础薄弱等多种原因,乡村旅游遭遇到了客源不足、收入增长放缓等一系列发展问题。作为山区农民致富主导产业的乡村旅游业正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可见,生态经济对我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较为有限,农民还不能将其作为增收致富的主要依托。(三)城乡生态建设规划滞后,实际规划水平严重落后于实践发展需要。原来的生态建设规划不够科学,缺乏长期性、整体性,显得零乱,总体水平偏低,具体体现在:各乡镇尚未做出明确的主体功能分区,导致生态建设和开发较为盲目和随意;空间开发结构不合理;缺乏总体性的生态建设规划以及专门的统筹协调机构;在区域生态建设、跨区治理污染等问题上协调不够,相关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各行其道,难以在统一监管上形成协调一致的局面。生态建设整体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尽管全县总体的生态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但各乡镇在生态建设水平、推进速度、建设质量等方面发展极不均衡,且差距还有越来越大的势头,因此还需进一步统筹规划,齐头并进,缩小差距,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