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主义批评的几个问题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105036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道德主义批评的几个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关于道德主义批评的几个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关于道德主义批评的几个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关于道德主义批评的几个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关于道德主义批评的几个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道德主义批评的几个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道德主义批评的几个问题(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道德主义批评的几个问题一、引言 如果按照批评标准的审美、思想二分法,道德批评属于思想批评的范畴,思想批评分为 政治 思想批评、伦理思想批评、 社会 思想批评、 哲学 思想批评、宗教思想批评等若干方面,其中政治思想批评是最重要的方面,但是伦理思想批评也占极为重要的地位,道德批评也即伦理思想批评,它是对文学作品渗透出来的伦理立场的 研究 和批判,看它体现了进步的伦理意识还是落后的伦理意识,这个伦理意识是有利于人类的自由解放还是阻碍了人类的自由解放。如果按照批评标准的真、善、美三分法,道德批评猎属于“善” 的范畴,是对作品的道德观念的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它引导人向善还是趋恶?它是积极的还是颓废的

2、?它净化人的灵魂还是污染人的灵魂?这是道德批评所要评判的 问题 。 一、道德批评何以可能 道德批评本身不仅是作为标准,而且是作为一种 方法 存在于文学批评之中的,它是对作品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方式。但是古往今来,人们对道德批评的认识并没有得到统一。道德批评在 理论 上依然有它的合法性问题。 文学作品如果没有道德功能,那么,道德批评显然就没有存在的根据。道德批评的存在是以“文学作品具有道德功能”这个悬设为前提的。这对于道德批评是一个关乎其存在的基本理由的问题。但是在这样的问题上,人们不是没有争议的。文学作品是否必须提供道德认识?文学作品是否本体地包含道德感化的目的?道德思想是否是文学作品必须具备的

3、基本要素? 一种观点认为文学作品是审美的超越功利的,因而和道德的实用价值是对立的。如康德。康德认为文学作品是不应当以道德的实用目的为创作的鹄的,他是持非功利说的,在康德的思想体系中,道德判断和审美判断依据着截然不同的规定。席勒也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审美的心境不可能来自道德的根源,它只能来自 自然 的恩赐,它只导致自由。雪莱说:”如果诗人把他自己往往受时空限制的是非观念,具体表现在不受时空限制的诗作中,他便犯了错误他们常常抱有一种道德目的,结果他们越是强迫读者顾念这目的,他们的诗的效果也就相应的越弱”。尼采认为“美学就应当是生 理学 。 ” 上述观点的持有者并不都是如尼采一样的非道德主义者,康德甚

4、至可以说是一个地道的道德主义者,但是为什么他们会如此认为呢?从这些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并不是真的试图将道德驱逐出审美的领域,而是认为审美现象和生活现象是不同的,它并不遵循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律,它遵循的是超越日常生活中善与恶二元对立的超越性道德,例如康德就认为审美在终极意义上和道德是相同的,二者在最高的终极理想的层次才是统一的,尼采之所以在美学领域反对道德主义,其实并不是真的认为美学和道德无关,只是尼采所认为的道德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弱者的道德,而是特殊的“强力” 的道德。 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学作品本体地包含了作家的道德立场,因此天然地具有道德作用。但是对于这种作用的实质,却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5、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就认为诗歌对于人的道德起到的作用是反面的,文学作品奉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 “我们要拒绝他进入到政治修明的国度里来,因为他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 ”而另一种看法则相反,如托尔斯泰,他就认为好的文学 艺术 作品一定是那种将所有人都联合起来的艺术,因而艺术必然增进人们的确信真理、忠于上帝的意志,自我牺牲、对人的敬和爱的感情,起到道德教化作用。这一派在文学创作上持功利说,认为文学艺术必然是作者的思想意识的反映,必然地带上了作者的道德倾向,因而理想的作品必须在道德上给人以指点,指导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向善。 在 中国 由于传统的儒家文化 影响 ,功利主义文学观居

6、主导地位,所谓“诗歌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世而作” ,文人大多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而 20 世纪中国文学自“延安文艺座谈会” 以来,一直是教化文学居于主导地位。这就构成了中国文学的道德主义传统,这个传统给中国文学的道德主义批评直接地提供了基础。 二、 “道德” 在文学作品中存在形态 文学作品因为反映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必然地包含着它的伦理 内容 ,因此,即使是作家有意地避免对其笔下的人物和事件作出明确的道德判定,其作品中也必然地包含着自然状态的“伦理内容” 这个伦理内容不是出于作者的主观意志,而是出于社会生活的原始规定,没有伦理内容的社会生活是不可想象的。这个伦理内容,实际上一直隐含地存在并

7、且主宰着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事件的发生、 发展 的趋向。这一道德内容属于生活原生态的范畴,大多数时候并不能代表作者的道德理念,也就是说,它不是出于作家的道德判断。因而不能将这个道德判断强加到作者的头上去。这是文学作品中道德内涵存在的第一个层次。例如小说中人物的道德观念,如古今小说中蒋兴哥重会珍珠杉 ,其中的各个人物都有他们自己的道德观念,如牙婆薛氏、陈大郎、三巧儿,在小说中是反面人物,但是不等于说他们就没有道德观念,只是他们所遵循的道德观念并不为作品中的叙述人所赞同罢了;而平氏,贫贱不移,卖身葬夫,遵循着符合叙述人道德理念的操守。文学作品中道德内涵存在的第二个层次是叙述人的道德判定它表现的是

8、作品中叙述人的道德观念。这个判定有的时候是叙述人直接陈述出来的,如蒋兴哥重会珍珠杉中:“世间有四种人你惹他不得,引起了头再不好绝他。是哪四种人?游方僧道,乞丐,闲汉,牙婆。上三重任犹可,只有牙婆是穿房入户的近日薛婆本是个不善之人” 这就是叙述人直接将自己的道德评判陈述给读者,在这样的小说中,叙述人具有独立于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声音,他超越各个人物,将自己的道德意志贯彻于各个人物的描述之中,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常常出现的“有诗为证” ,“诗云” 中的 “诗”的内容一般都是叙述人对作品中人物的直接评价,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道德评价。 蒋兴哥重会珍珠杉结尾:“恩爱夫妻虽到头,妻还做妾亦堪羞。殃祥果报无虚谬,咫尺

9、青天莫远求。 ”这首诗是对小说中主人公三巧儿的一个道德评判。但是这道德评判并不就等于是作者的道德评判,过去,我们的道德批评在这个地方是有观念上的失误的我们常常将叙述人的道德观念和作者的道德观念混为一谈,简单地用叙述人的观念来推演作者,对作者进行各个各样的道德攻击。 文学作品中道德内涵存在的第三个层次是作者的道德观念。过去大多数的人以为作者的道德观念就是叙述人的观念,其实真实的情况远非如此简单。一般说来,作者的观念大体和叙述人的观念接近,尤其是中国古典小说中这种作者和叙述人统一的情况比较多见,浪漫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中也大体如此。 但是在 现代 主义小说中,叙述人的道德观念和作者的道德观念大多

10、数的时候是有裂缝的甚至大多数时候作者的道德观念在作品内部并不出场,因为现代作者大多主动地回避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道德评判。例如郁达夫的沉沦 ,就有过这样的例子。 沉沦出来时他在沉沦序言中“讲一番灵肉冲突的道理 ”。在 沉沦单行本序言中郁达夫自己认为,他的沉沦讲的是灵魂与肉体之要求的不同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但是只要细读沉沦我们就会发现, 沉沦中只有“身体的要求” 以及这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压抑和变态,并没有涉及灵魂的要求,对于这种矛盾,韩侍桁在郁达夫先生作品的 时代 一文中说:只有这性欲的解放它是不能作为高贵的问题而讨论的,于是我们的作家便巧妙地提出了所谓灵与肉这个新名词不过较智慧的读者也可以看得出作

11、者是在说谎的。韩侍桁的说法是不对的,郁达夫并没有说谎,因为郁达夫作为作者的道德观念,和小说中作为叙述人的“伊” 的道德观念并不是一回事,小说中的“伊” 作为叙述人,允许自己嫖妓,允许自己窥淫,允许自己手淫等等,虽然“伊” 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感到痛苦和悔恨,但是“伊” 并没有因此将自己打上道德的耻辱柱,而是将这一切的根源归咎于社会祖国家乡的贫弱、异国女性的歧视等等,在小说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出场,出场的只是叙述人,因而小说中的道德观念是叙述人的道德观念。小说中叙述人的道德观点是倾向于同情小说主人公“伊” 的实际生活遭遇,进而对 “伊”在这遭际之中的行为的道德性持理解的态度。但是,这并不就是作者“郁

12、达夫 ”的道德观点,尽管,郁达夫的小说大多具有自叙传的特征,但是我们依然比必须对作为作者的郁达夫的道德观念和和他笔下小说中叙述人“伊” 的道德观念作出明确的区分。过去我是不相信郁达夫在沉沦序言中说的话的,但是,经过思考,我认为,郁达夫在沉沦序言中说的话并不就是谎话,当然同时也不意味着小说沉沦中的叙述人在说谎,他们都是真诚的、真实的。他们之间的断裂是作为作者的郁达夫和作为小说叙述人的“伊 ”之间的断裂。这种断裂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三、道德批评的方向:“作者” 的道德和 “叙述人”的道德 写作的状态是一种酒神般迷醉的状态。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其实是不存在的,他中止于疯狂的写作状

13、态。常态的作者在这个意义上死去了,而活在作品中,代替作者在作品中说话的那个人是叙述者。郁达夫写作沉沦时,实际上放弃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判断,而沉浸在叙述人“伊” 中,以“伊”的欢乐为自己的欢乐,以“伊” 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在精神上与“ 伊 ”同一了,这个时候,不是作者的道德观、人生观在左右着“伊” ,而是相反“伊”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在左右着作者。也就是说,作者在这个时候常常会出现感情上对主人公的强烈的同情,而放弃了对主人公的道德评判。这就是为什么托尔斯泰在写到安娜卡列尼娜自杀身亡的时候会痛哭流涕,郭沫若写“喀什美萝 ”会彻夜难眠的缘故。但是,当作者写完了,他从作品中的人物中解脱出来,重

14、新回到自身时,情况就不同了,他获得了作为作者的自主的判断力,这个时候他在主体意识上就和小说中的叙述人区分了开来,因而,我们会发现在沉沦的序言中作者郁达夫会解释自己的作品的道德内涵,而这个内涵和我们从小说中直接读到的叙述人的道德意识不一致。 这种情形在 中国 古典小说中比比皆是,例如红楼梦 ,曹雪芹的道德意识并不是和作品中叙述人的道德意识完全一致的,如果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目的是为了“补天” ,那么,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身上表现出来的道德意识无论如何就不是作者曹雪芹所能同意的。但是, 红楼梦中叙述人对贾宝玉的人生观念、道德理念采取了一种亵玩的态度,这种态度来源于作者的迷失,作者写作的过程中处于一种白

15、日梦状态,贾宝玉在女儿国中的种种情态,本身就是作者白日梦的一部分,当然叙述人对之会采取欣赏甚至艳羡的叙述语式了。但是这个叙述人和清醒状态的曹雪芹是有距离的,他们并不是同一的。 金瓶梅 、 肉蒲团等小说中的叙述人实际上是欣赏他们的主人公的,这一点从对性的描摹的极端细致的处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叙述人对作品中主人公的行为并没有道德批判,甚至对主人公在道德上的状态是认可的,但是在这些书的理性框架中例如小说中大的故事情节,在小说中某些作者直接出场的地方,作者却表现了强烈的道德批判意识,上两部小说作者都有关于写作动机的声明他们是为了 教育 读者,使他们知道宣淫是要遭到报应的。 我强调这个差距是为了反

16、对某些道德批评者用作品中的叙述人的道德意识来套作者的道德意识,将叙述人的道德观点强加给作者本人,似乎谁写了性爱谁就是赞同性爱自由的流氓,谁写了妓女并且同情了妓女就是赞同卖淫的老鸨,这个观念现在我们已经讲清楚了,是不对的。 作者不是叙述人,叙述人的道德观念不是作者的道德观念。道德批评如果依然成立,如果依然说它是有意义的,那么它必须脱离这个误区。 但是在 现代 小说中,作者的道德观念大多是隐而不露的。现代小说家已经很少将小说的意义理解成了道德教化了。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认为作者并非是超越读者的神,他们和读者相比在道德上并不具有更高的地位,他们并没有权利对读者的进行道德指导,甚至他们认为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的道德处境指手划脚都是不允许的。 在现代小说中,大多数情况是作者采用限制性叙述视角,在小说中并不存在一个凌驾于小说人物的超越意识,小说中的各个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