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光-不可失去的声音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103781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文光-不可失去的声音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和文光-不可失去的声音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和文光-不可失去的声音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和文光-不可失去的声音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和文光-不可失去的声音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和文光-不可失去的声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文光-不可失去的声音(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和文光:不可失去的声音当早晨肖奶奶还在塔城的家里升起火塘的第一簇火苗,千里之外的北京,她的孙子达坡阿玻也许正打开电脑,查看“ 粉丝 ”们的留言年龄和空间,把生活分隔成无数种面貌,也许他们都照着各自喜欢的方式生活着,但他们都有一样的、绝不会忘却的声音纳西的声音。 “可以没有这个世界,但不能没有我们自己的声音” 借用某电台的这句宣传语来形容“纳西音乐世家” 和文光一家再贴切不过了。听说一家人终于难得的在丽江团聚了。我们马上出发去采访这被誉为“音乐世家” 的一家三代五口。来到了古城南门一家店里,也就是他们目前在古城中对外的窗口,见到了久仰大名的肖汝莲奶奶,和文光老师以及他的妻子和儿女,发现生活中的这

2、个明星家庭并不像其他“星星”那样遥不可及和高不可攀,恰好相反,亲切如同街坊邻里。眼前的肖奶奶穿着塔城的纳西服,古铜色的脸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说话的声音中完全没有一个近八旬老人的沙哑与虚弱。肖奶奶是丽江塔城人,从小跟着母亲唱歌,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不识谱,唱的歌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劳动的时候都会唱歌,在田里劳动的时候想到什么就会哼起调唱起来,而做不同的活又有不同的歌,插秧的时候唱的和种包谷时候唱的都不同。 ”这样推算的话,可以想象肖奶奶的一百多首民歌背后是一幅如何劳碌于生活的画面。肖奶奶的儿子和文光老师向我们介绍说,自他懂事起,肖奶奶就被村里的人们誉为“山歌之后” ,但凡谁家有个红白事儿都要

3、请肖奶奶去唱上几首助兴。 “没有她的演唱,这个聚会就是不完美的。 ” 对于老了反而成了众人瞩目的明星,肖奶奶倒也乐在其中。 “别人问我紧张不,我说人越多,我唱的越高兴。以前都是自己唱没有配乐,现在他们给我配乐我觉得也挺好挺欢喜。 ”面对新式的乐器、现代的舞台,肖奶奶没有排斥与厌倦,反而积极把自己的歌声融入其中,让人不得不羡慕肖奶奶人老心未老。 在不唱歌的时候,她只是一个纯粹的老人。采访中,只要时间稍微一长她就会打瞌睡,想到眼前这位老人年过古稀还唱着自己的歌奔波在各个城市之间,甚至跨出国门,我不禁为她的健康担心起来。我问肖奶奶这样不累吗。肖奶奶听到我的话,马上露出了笑容回答说:“不累,不累。就是

4、吃的不习惯,还有听不懂别人说的话。 ” 肖奶奶说,一个人对生活的环境周围的事物有情感,内心就会有股力量让人想要歌唱,个人的情感不同唱出的声音调子又各有所异。这就是人们称之为原生态的音乐,有感而发、即兴而唱,来自于生活最源头的那些从心里涌出的声音。难怪肖奶奶的儿孙们都无法完全学会肖奶奶的唱法,原来是因为生活经历不同、心境感悟也就不同。 “如果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没有感觉的话,那出来的歌声是没有感情的。 ”肖奶奶用朴实的纳西语言道出了歌唱的真谛。 与都市中,华灯下疲于奔命赶公交车,灰头土脸地抓着公车吊环两眼迷茫地看着窗外繁华的人相比,乡间劳作的人在烈日下辛苦一天之后,踏着夕阳的余辉,提着工具,带着疲

5、惫的身体,却还昂着头亮开嗓子唱着自己的心情,让歌声飘摇在乡间小路的那份怡然自得,更显弥足珍贵。 整个过程中,肖奶奶给我的印象是可爱的。在我们摄影拍照的时候,肖奶奶还拿着牛角酒壶摆 Pose。看到我们的外籍摄影师,老奶奶就用英文跟他打招呼:“Hello!”当得知摄影师名字叫高力的时候,老奶奶马上开玩笑说“高勒?(纳西语:凉粉皮的意思)”引得大家开怀大笑。也许正是因为她的“天然 ”,才让她成为了 “崔健演唱会的唯一嘉宾”“崔健的精神偶像”“阿丽丽美”(山歌之后);又或是因为她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化做苍凉瑰丽有如天籁的歌声,才打动了亿万观众。 曾经有人说和文光的作品是介于纳西民歌与现代创作中间的

6、变异品种。在传统文化保留完整的地方,他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在现代文化发展的地方他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对于这个结论,和文光老师表示了一定的认同。这个满脸络腮胡子的纳西汉子多年来致力于纳西音乐的挖掘、整理、传承、发扬工作。他出的书和碟不仅收录了肖奶奶的山歌,也有他自己根据纳西音乐的特点创作的新歌。他希望的是更多的人了解纳西的音乐,希望更多的纳西人会唱自己的歌。 “像我母亲这样的原汁原味的唱法是有难度的,我就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编,这样唱起来就容易些,学的人也就多。 ”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近两年红遍丽江的集 RAP、摇滚等很多流行元素的纳西原创音乐时,和文光表现出的是一种积极的包容的心态。他说,他们的曲

7、是以现代音乐的形式创作的,但歌词却是纳西语的,这就让很多人去学习了纳西语,在这点上他们这类型的歌在文化传承上有着他们积极的意义。 和文光说, “纳西音乐的保留和传承本身是个浩大的工程,但至少现在我们全家都把这当作我们的使命,都投身到纳西音乐的传播发扬中来了。 ”和老师的妻子和国芳以用一片叶子就吹奏出悠扬婉转的调子而被人们所熟知。她现场用随便摘得的一片柳叶为我们“吹奏” 了一段纳西调子,只听得和看得我们目瞪口呆。 和文光与和国芳的一双儿女也已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踏着父亲和奶奶的音乐摸索着自己的声音。儿子达坡阿玻在为洛阳举行的个人演唱会而努力加紧准备着,他说自己和姐姐虽然经过了几年专业的声乐训练,

8、但总是一直摸索唱出自己的歌。 “我们绝对不要落入那种经过了训练便成为千人一声,万人一律的模式当中。正如我唱父亲创作的歌梦中的香格里拉 ,我会在后半部分采用许多自己的方式学得的技巧,但我首先要把它的纳西韵味唱足了。让人们一听就知道这是纳西的歌。 ”女儿达坡玛吉也一直在传统纳西民歌与现代曲风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希望摆脱学院音乐中那种学得越久便唱得与别人越来越相像的模式, “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声音歌唱,虽然我学专业的声乐,但我不希望失掉自己的声音。 ” 是的,我们不能失掉自己的声音,纳西音乐如是,纳西文化如是。这一家五口三代人在各个城市间穿梭传递着丽江的声音。用纳西的声音歌唱着,他们身上深深的印上了纳西的印记。他们让人们通过他们的歌声了解纳西族,了解丽江,通过他们这三代五口之家丰富了对纳西民族的认识。他们是辛劳的,但同时他们也因自己能够担当起民族文化的大使的责任而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