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理想之花并不随众芳的芜秽而凋谢——再论屈原教育思想及其悲剧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33101494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理想之花并不随众芳的芜秽而凋谢——再论屈原教育思想及其悲剧 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理想之花并不随众芳的芜秽而凋谢——再论屈原教育思想及其悲剧 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理想之花并不随众芳的芜秽而凋谢——再论屈原教育思想及其悲剧 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理想之花并不随众芳的芜秽而凋谢——再论屈原教育思想及其悲剧 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理想之花并不随众芳的芜秽而凋谢——再论屈原教育思想及其悲剧 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理想之花并不随众芳的芜秽而凋谢——再论屈原教育思想及其悲剧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理想之花并不随众芳的芜秽而凋谢——再论屈原教育思想及其悲剧 (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10浅谈理想之花并不随众芳的芜秽而凋谢再论屈原教育思想及其悲剧 论文关键词:屈原教育理想教育实践悲剧 论文摘要: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其光辉的诗篇和高洁的人品光照千秋。历来学术界主要集中在对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屈原进行研究,而对于屈原在教育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则鲜有论及。其实,屈原同样也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他既有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也有较丰富的教育实践,虽然他的教育理想并没有实现,他的教育事业也已失败告终,但他教育理想的光辉仍然如悬空的日月。本文再就屈原教育思想和教育行迹进行研究探讨。 屈原是文学史上

2、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人品和诗歌犹如高悬的日月,两千多年来一直光照我们这个民族,在赤诚爱国、人品修养、勇于探索、执着信念等等方面给予了中华民族深刻而积极的影响。或许正因为他的人品和诗名太盛的缘故,人们大都只把他当作一个政治家和诗人。其实,屈原同先秦的许多“子”一样,不仅是一位极有才能的政治家、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位理想主义教育家、一个为“教书育人”倾尽心血和生命的老师。考屈原一生,他所从事的“公职”基本上不出政治和教育两方面,至于写诗作赋,反而不过是他的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10“业余”所为罢了。只是作为政治家和

3、教育家,屈原是一个失败者,一个千古悲剧的扮演者。 有关屈原教育方面的文字,史料鲜有记载,人们也很少谈及。下面的论述依据主要有二,其一是史料有关屈原职官及生平事迹方面的记载;其二是他自己有关诗篇的记述。 史料记载: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刘向新序节士篇等书载,屈原曾任过楚国的左徒官和三闾大夫。 “左徒”一职仅为楚国所设,从“春申君曾有左徒迁令尹”的情况看,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官职。它的职权范围很广,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 ”并且有时还得侍奉太子。可知“左徒”这个官职,对内要辅佐君王,侍奉太子,起草法令,参与国家最高决策;对外则要接待、出访,处理外交事务。唐人张守节史记

4、 “正义”认为,左徒“盖今左右拾遗之类” 。唐代的左右拾遗,是专司进谏、荐举的职官,这样看来,屈原这个“左徒”官还担负着培养、选拔、举荐人才的重要任务。 又, “三闾大夫”一称始见据传是屈原作的渔父 ,渔父又多为治学严谨的司马迁所引述,看来不会是子虚乌有之事。三间之职,王逸在楚辞离骚序中解释说,是“掌王族三性,日昭、屈、景” 。又说, “屈原序其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3 / 10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土” 。昭、屈、景是与楚王同宗的三个大姓,屈原自己在离骚开篇就公开宣布自己跟楚王是本家,同是“帝高阳之苗裔” 。 “三闾大夫” ,就是掌管这三大姓

5、的官,大概与战国时些国家的宗族大夫之职相似。“序其谱属” ,可能是些户籍、辈分、王姓支派等王族内务,而“率其贤良,以厉国土” ,就属于国家公事了。 “率”是率领、带领,查说文还有训导一层意思;“厉”是锻炼、劝勉。 “贤良”和“国士”是王族中的优秀分子,也是国家栋梁之才。这种率领、训导、锻炼、劝勉贤良国士的工作,正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本职。由此看来,屈原所从事的是,由教育进而政治,由王族之事进而国家之事;屈原所追求的政治抱负就是通过管理王族之事从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培养教育王族胄子,为国家培养举荐人才,从而实现振兴楚国、最终由楚国统一天下的大业。这样的推断,与屈原一生的思想、性格、行事应该是相符的

6、。 在屈原的光辉诗篇中,他用抒情的笔法远譬近比,叙写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及其培养人才的种种努力。 屈原在自己遭谗被疏,从政界败下阵来后,曾把辅佐国君、改革弊政、修明法度的希望寄托在楚国新兴的进步力量上。于是他以极大的热忱,用他全部的心血、智慧和才能从事教育胄子、培养人才的伟大事业。他走的也正是“教育救国”的道路。他在离骚中生动地剖白了一个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10教育者培养人才的心迹和愿望,他说: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荑与揭车兮, 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 愿俟时乎吾将刈。 这是一曲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园丁之歌”

7、。 “兰”按李时珍=本草所说,应指泽兰,其香幽雅淡远,有类人中君子。 “蕙”即香草,类似兰草,故多以兰蕙称之。一些注释家认为屈原的诗多以“兰”和“惠” ,当分别指令尹子兰和顷襄王,其它如留荑、揭车、杜衡、芳芷诸物,都是以芳草喻各种人才。其实各种植物具体指谁,没有必要去猜测,树木花草就是泛指所有学子,所要培养的人才。另外, “九畹” “百亩” ,只是以所栽芳草面积之广来喻所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之多。这里我们应该特别留意诗人所使用的几个动词:“滋”是滋养、栽培,是用汗水和心血来滋润、浇灌;“树”是种植,有扶正、培植、使其存活成长的意思;“畦”本是田间沟垄,此处用为动词,相当于“种了一垄又一垄”的意思

8、;“杂”是夹杂,套种。我们可以看出,这四个动词有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较形象而具体地叙写了培养教育人才的过程和所采取的措施,表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5 / 10现了诗人作为一名教育者对教育培养人才殷切希望和所付出的心血,也表现出诗人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屈原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深深认识到,要刷新楚国政治,革除朝廷弊端,要修明法度,富强祖国,如果没有一大批德才兼备、思想解放、锐意革新的“贤良” ,如果没有这样的进步力量来支持自己,那么一切都将归于失败,所以屈原才亲自去“滋兰” “树蕙” ,栽培“众芳” ,才对所教育培养的人才寄托那么深厚的希望:“

9、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明确地道出了自己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指望着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能为自己所用,为国家所用。 屈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正”和“修” 。 “正”就是正直、正派、方正,端正,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理想人品的最高标准。在屈原诗歌中,多处出现“正”字。 “正”是构成屈原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也是他为人行事的基本准则。他的名字中就含有“正”字,说明他的“正”原白上天的旨意、来自祖先固有的血脉。他说:“耿吾既得此中正”(:离骚), “求正气之所由”() 进不入以离尤兮, 退将复修吾初报。(离骚) 民生各有所乐兮, 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

10、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6 / 10余独好修以为常(离骚) 屈原就是这样,一生一世,律人律己都极高极严,特别是对自己,屈原无论在哪方面,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始终不懈地高标准要求自己,并通过自身“芳菲菲”的人品道德,去化育学生、影响他人。 这种“正”和“修”的教育思想,在屈原的中体现得尤为集中和突出。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搏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缰宜修,垮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元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

11、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关于前人多认为是屈原的早期作品,依据主要是“嗟尔幼志” “年岁虽少”两句诗。我认为,以此来断定此诗的作年理由并不充分。其实屈原作此诗的本意并不在夸耀自己幼志有异,年少可师。我们知道,屈原被怀王疏远很是痛苦,他一方面“复修吾初服”继续坚持思想品德的修养提高;另一方面就是积极从事于人才的培养擢拔。屈原在橘颂中所称颂的,很可能就是他所培养的对象。这个具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7 / 10有橘树品质的少年学子,可能是实有其人,比如象郭沫若所设想的婵娟之类,

12、也可能是按照审美理想塑造出来的“希望如此”的人物。不管是实有还是虚构,屈原的本意就是为人们、首先是为他所培养的学生树立一个做人的榜样。 分析这个光辉的榜样,其最主要最基本的品性仍然是“正”和“修” 。屈原首先赞美了橘树那种“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的特性,所谓“受命”是秉承天地之正气,“深”是根扎得深,也是天地化育之深。 “不迁、难徙”是因承受天然秉赋而不会随意移动、改变。据:“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其土异也。 ”屈原这里借橘树刚正难移的特性,来赞美扎根故土、热爱祖国的品质。这些品德是屈原对胄子们的要求,也是屈原自己至死恪守的准则。屈原还赞美了橘树那种

13、“苏世独立” “横而不流”的特性。 “苏”就是醒,清醒,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 , “横”是直立特出,方正忠勇。在长期的斗争生活中,屈原感到非常棘手的敌人,恐怕就是那些“并举而好朋”的世俗群小,他们结党营 私、投机取巧,争媚取容,又忌贤妒能,谗害忠良,这与屈原刚正不阿的个性和人品是多么格格不入。另外。橘树那种“廓其无求” “秉德无私”的特性,那种“闭心自慎,终不失过”的风格,与屈原严于律己、克己守正、公而忘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8 / 10私的精神是一致的,也是屈原重“修”思想的体现。在 l=橘颂这首咏物言志的诗作中,屈原给自己胄子们开列了以“

14、正”和“修”为核心的一系列做人的标准,同时也确立了屈原的教育标准。 不幸的是,屈原教育救国的愿望并不能实现。继屈原政治上惨败后,屈原的教育救国梦也破灭了。这是屈原所受到的一系列打击中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不解、痛苦、愤怒又悲哀。他写道: 虽萎绝亦何伤兮, 哀众芳之芜秽!(),假如“臭”成了一种时尚,人人去佩带艾蒿这样的臭草,那么幽兰这样的香草就会被丢弃,这就是时尚的力量。他认识到“固时俗之从流兮,又孰能无变化!”(同上)“众芳”的芜秽,人才的变质,究其原因是时俗使然、时势使然。 其次,屈原培养的对象,也仅限于王族中的胄子,这些人由于出身于特殊的阶层,他们与旧贵族,与腐朽政治势力有着天然的亲近关系。因而很难成为革除弊政、修明法度的中坚力量。比如子兰、子椒之流,他们只能同自己那个腐朽的阶级一道埋人坟墓。另外。这些贵胄子弟,有着天生的弱点和陋习,苛求他人,猜忌别人,妒忌能人,中伤好人,庇护坏人,又往往宽恕自己,放纵自己。另外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9 / 10他们往往徒具外表的光鲜华美而内无美质, “无实而容长”(同上),屈原分析他们变节变质的原因,认为主要是不好“修”的缘故, “岂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同上)又回到了屈原“正”和“修”的核心问题上;这些变节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