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盖组合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101416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储盖组合测井解释方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储盖组合测井解释方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储盖组合测井解释方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储盖组合测井解释方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储盖组合测井解释方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储盖组合测井解释方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储盖组合测井解释方法研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储盖组合测井解释方法研究主题词:封闭性油气藏 未封闭性油藏 总孔隙度 渗透率盖层 测井解释 生储盖组合引 言 多年来,测井界为了提高测井解释精度,一直非常注重储层物性、流体性质、岩电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储层参数计算精度不断提高。即使如此,在一些地区个别层位的油气水性质的判别上仍经常出现失误。原因是油气聚集成藏后,如果地质运动使盖层封盖性能变差,油气藏就会被破坏,轻质组分大量散失,地层水潜入,重组分滞留在孔喉之中,形成残余油气藏。这种油气藏,钻井显示有时相当好,岩屑录井或钻井取心常可描述为含油、油浸、油斑等高级别的油气显示,但是实际含油饱和度一般低于 50%。这类储集层试油结果常为水层或含油水层,

2、与油气显示不相称,与测井计算的含油饱和度指标也不符合。为此,测井解释不能只偏重油气藏的储层研究,盖层封闭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油气的聚集和保存。测井解释不但要考虑储层条件,也应从油气成藏的保存条件出发,分析油气藏是封闭的还是开启的,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全井段、全剖面储盖组合综合解释。 泥页岩盖层测井评价 用测井方法研究泥页岩盖层,主要包括总孔隙度t、有效孔隙度 e、渗透率 K、含砂量 Vsd、厚度 H、突破压力 Pa 等参数。 1.厚度 厚度是盖层评价必不可少的参数之一。尽管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只要有几米厚泥岩就能封闭油气,但厚度的增加,必须能提高盖层的质量。 世界上大型油气田无不具

3、较厚盖层条件为前提,如西西伯利亚、欧洲西北部盆地、北美西部盆地等。我国陕甘宁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大气田,直接盖层是石炭系本溪组的铝土岩,厚度变化范围为 618m 不等,平均厚度13m;辅助盖层是石炭系太原组的泥质岩、致密灰岩及煤层,厚度为 756m,平均厚度。 2.含砂量 苏联学者阿不杜拉曼诺夫对盖层研究表明,当深度大于 1000m 时,盖层中粉砂质的多少对封闭性能的影响十分明显。随着粉砂组分的增长,大直径的孔隙优势增大,渗透率增大,突破压力减小,封闭能力降低。当埋藏深度超过 3000m 后,随着泥岩中粉砂颗粒含量的增加,孔道直径虽也增大,但由于压实作用强烈,泥质粉砂岩的孔隙度、渗透率降低,含

4、砂量对封闭性能影响减弱。 3.总孔隙度 泥岩盖层总孔隙度反映了泥岩的压实程度,总孔隙度越小,压实程度越高,孔隙喉道半径越小,泥岩孔隙毛细管力越大,渗透率越低,封闭性能越好。因此,泥页岩盖层总孔隙度是反映盖层封闭质量的重要参数。图 1 是实验室分析突破压力与总孔隙度及有效孔隙度关系图。从图1 中可以看到,泥页岩总孔隙度与突破压力呈非线性函数变化。据理论计算,对连续油气柱不太大的油气藏来说,只要有 1MPa 以上突破压力的泥岩即可封闭油气藏。这个量值所对应的泥岩总孔隙度约 30%,从成岩角度考虑,只要泥岩埋深达 1000m 左右,泥岩总孔隙度即可由 70%降低到 30%,具备封闭油气藏的能力。如青

5、海东部涩北气藏、台吉乃尔气藏为第四系砂岩储气,封闭层泥岩孔隙度为 28%30%。因此,30%这个孔隙度量值可以作为泥岩盖层封闭油气的下限临界值。 泥页岩盖层总孔隙度的计算,其关键参数是干粘土的中子、密度测量值。测井计算处理可依据单井资料的中子-密度频率交会图,取得该井干粘土的中子、密度测井值,然后利用图 2 计算泥页岩盖层的总孔隙度。取得泥岩总孔隙度后,再计算泥岩的突破压力。 4.有效孔隙度 讨论泥岩总孔隙度同突破压力的关系,是把盖层看成均一化的理想盖层为前提。实际上,在大范围内泥岩的岩性、结构和孔隙并不是单一的,在各种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下,还常产生次生孔隙和微裂缝,它在某一局部范围内或某一深

6、度段可能存在各种形式的微渗漏空间。 对比图 1 中有效孔隙度、总孔隙度与突破压力关系曲线,两者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但曲率、两个端点的渐变稳定值有所差别。有效孔隙度与突破压力关系曲线变化曲率比总孔隙度与突破压力关系曲线变化曲率大的多,说明有效孔隙度比总孔隙度对突破压力的制约作用强,换言之,即有效孔隙度比总孔隙度对盖层封盖性能的影响大。两图中的端点渐变稳定值:总孔隙为 30%时突破压力趋于极小稳定值,而有效孔隙度为 22%左右时突破压力即趋于极小稳定值;总孔隙度为 5%左右时,突破压力趋于极大稳定值,而有效孔隙度为%左右时,突破压力才趋于极大稳定值。有效孔隙度在 06%之间变化时,对突破压力的影响最

7、为显著,是影响盖层质量的敏感区间;而总孔隙度在这个区间变化时,对盖层质量影响不大。有效孔隙度在大于 6%的范围内,孔隙度的变化对突破压力的影响最为显著,是影响盖层质量发生变化的关键区间段。 5.渗透率 渗透率对泥页岩盖层封盖性能的影响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当泥页岩存在裂缝时,渗透率将会失去均质地层孔渗关系,使渗透率急剧增大,使盖层失去封闭油气的能力,即使是少量连通裂缝,也常造成油气田的巨大破坏。特别是,垂直渗透率比水平渗透率对泥页岩盖层封闭质量的影响更大。研究渗透率对泥岩封盖性能影响时,特别要注重对高角度裂缝的研究。 有效盖层的识别及盖层等级划分 有效盖层是指能够封闭油气的直接盖层。它可以是泥岩

8、,也可以是岩性致密的泥质砂岩或砂岩,关键是盖层突破压力的大小。 当泥岩存在裂缝时,会大大降低其对油气的封闭作用,但也并非只要存在裂缝,就一定完全丧失其封闭能力,它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泥岩裂缝比较稀少,裂缝宽度微小,裂缝连通性比较差的情况下,地层仍可具有一定的突破压力。如果岩层突破压力大于足使油气通过它发生渗漏的压力时,该岩层就能对油气起封隔作用成为盖层,这样的泥岩盖层称为“有效盖层” 。当裂缝比较发育,且连通性比较高的情况下,岩层的突破压力大大降低,油气就可进入此岩层,并在其中渗滤,散失在大地中。这样的泥岩不能封闭油气藏,称之为“假盖层” 。 大量实际资料证明,当盖层的 e6%和 K1

9、0-3m2 时,盖层为有效盖层,可以起到封闭油气的作用。另外,建议采用 Pa,且 H2m 做为有效盖层的下限值。 由于各种参数对盖层封堵性的贡献不同,在有效盖层的下限值确定之后,按着不同参数对盖层质量影响程度,对这些测井参数赋予不同的权值,见表 1。根据这些测井参数权值大小,可拟定泥页岩盖层质量等级,见表 2。 表 1 判别参数权值表李国平 石 强 王树寅李国平 19621966 年在北京石油学院学习;19661982年在青海石油局工作;19821986 年在华北石油局工作;1986现今在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工作。摘 要 根据油气藏成藏理论,油气藏形成之后,上覆盖层质量的变化会严重影响油

10、气的聚集。大量事实证明,一些钻孔显示很好的层段曾经有过油气聚集,但由于后来盖层封闭性能变差,油气大量散失,形成了现今的残余油气藏。因此,测井解释不能仅对储层进行研究,还要对盖层封闭性能进行评价才能准确解释其含油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储盖组合测井解释观点,并建立了封闭、开启型油气藏测井解释模式。主题词:封闭性油气藏 未封闭性油藏 总孔隙度渗透率 盖层 测井解释 生储盖组合引 言 多年来,测井界为了提高测井解释精度,一直非常注重储层物性、流体性质、岩电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储层参数计算精度不断提高。即使如此,在一些地区个别层位的油气水性质的判别上仍经常出现失误。原因是油气聚集成藏后,如果地质运动使盖层

11、封盖性能变差,油气藏就会被破坏,轻质组分大量散失,地层水潜入,重组分滞留在孔喉之中,形成残余油气藏。这种油气藏,钻井显示有时相当好,岩屑录井或钻井取心常可描述为含油、油浸、油斑等高级别的油气显示,但是实际含油饱和度一般低于 50%。这类储集层试油结果常为水层或含油水层,与油气显示不相称,与测井计算的含油饱和度指标也不符合。为此,测井解释不能只偏重油气藏的储层研究,盖层封闭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油气的聚集和保存。测井解释不但要考虑储层条件,也应从油气成藏的保存条件出发,分析油气藏是封闭的还是开启的,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全井段、全剖面储盖组合综合解释。 泥页岩盖层测井评价 用测井方法研究

12、泥页岩盖层,主要包括总孔隙度t、有效孔隙度 e、渗透率 K、含砂量 Vsd、厚度 H、突破压力 Pa 等参数。 1.厚度 厚度是盖层评价必不可少的参数之一。尽管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只要有几米厚泥岩就能封闭油气,但厚度的增加,必须能提高盖层的质量。 世界上大型油气田无不具较厚盖层条件为前提,如西西伯利亚、欧洲西北部盆地、北美西部盆地等。我国陕甘宁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大气田,直接盖层是石炭系本溪组的铝土岩,厚度变化范围为 618m 不等,平均厚度13m;辅助盖层是石炭系太原组的泥质岩、致密灰岩及煤层,厚度为 756m,平均厚度。 2.含砂量 苏联学者阿不杜拉曼诺夫对盖层研究表明,当深度大于 100

13、0m 时,盖层中粉砂质的多少对封闭性能的影响十分明显。随着粉砂组分的增长,大直径的孔隙优势增大,渗透率增大,突破压力减小,封闭能力降低。当埋藏深度超过 3000m 后,随着泥岩中粉砂颗粒含量的增加,孔道直径虽也增大,但由于压实作用强烈,泥质粉砂岩的孔隙度、渗透率降低,含砂量对封闭性能影响减弱。 3.总孔隙度 泥岩盖层总孔隙度反映了泥岩的压实程度,总孔隙度越小,压实程度越高,孔隙喉道半径越小,泥岩孔隙毛细管力越大,渗透率越低,封闭性能越好。因此,泥页岩盖层总孔隙度是反映盖层封闭质量的重要参数。图 1 是实验室分析突破压力与总孔隙度及有效孔隙度关系图。从图1 中可以看到,泥页岩总孔隙度与突破压力呈

14、非线性函数变化。据理论计算,对连续油气柱不太大的油气藏来说,只要有 1MPa 以上突破压力的泥岩即可封闭油气藏。这个量值所对应的泥岩总孔隙度约 30%,从成岩角度考虑,只要泥岩埋深达 1000m 左右,泥岩总孔隙度即可由 70%降低到 30%,具备封闭油气藏的能力。如青海东部涩北气藏、台吉乃尔气藏为第四系砂岩储气,封闭层泥岩孔隙度为 28%30%。因此,30%这个孔隙度量值可以作为泥岩盖层封闭油气的下限临界值。 泥页岩盖层总孔隙度的计算,其关键参数是干粘土的中子、密度测量值。测井计算处理可依据单井资料的中子-密度频率交会图,取得该井干粘土的中子、密度测井值,然后利用图 2 计算泥页岩盖层的总孔

15、隙度。取得泥岩总孔隙度后,再计算泥岩的突破压力。 4.有效孔隙度 讨论泥岩总孔隙度同突破压力的关系,是把盖层看成均一化的理想盖层为前提。实际上,在大范围内泥岩的岩性、结构和孔隙并不是单一的,在各种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下,还常产生次生孔隙和微裂缝,它在某一局部范围内或某一深度段可能存在各种形式的微渗漏空间。 对比图 1 中有效孔隙度、总孔隙度与突破压力关系曲线,两者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但曲率、两个端点的渐变稳定值有所差别。有效孔隙度与突破压力关系曲线变化曲率比总孔隙度与突破压力关系曲线变化曲率大的多,说明有效孔隙度比总孔隙度对突破压力的制约作用强,换言之,即有效孔隙度比总孔隙度对盖层封盖性能的影响大

16、。两图中的端点渐变稳定值:总孔隙为 30%时突破压力趋于极小稳定值,而有效孔隙度为 22%左右时突破压力即趋于极小稳定值;总孔隙度为 5%左右时,突破压力趋于极大稳定值,而有效孔隙度为%左右时,突破压力才趋于极大稳定值。有效孔隙度在 06%之间变化时,对突破压力的影响最为显著,是影响盖层质量的敏感区间;而总孔隙度在这个区间变化时,对盖层质量影响不大。有效孔隙度在大于 6%的范围内,孔隙度的变化对突破压力的影响最为显著,是影响盖层质量发生变化的关键区间段。 5.渗透率 渗透率对泥页岩盖层封盖性能的影响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当泥页岩存在裂缝时,渗透率将会失去均质地层孔渗关系,使渗透率急剧增大,使盖层失去封闭油气的能力,即使是少量连通裂缝,也常造成油气田的巨大破坏。特别是,垂直渗透率比水平渗透率对泥页岩盖层封闭质量的影响更大。研究渗透率对泥岩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