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保障和改善民生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096847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稿:保障和改善民生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讲稿:保障和改善民生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讲稿:保障和改善民生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讲稿:保障和改善民生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讲稿:保障和改善民生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讲稿:保障和改善民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稿:保障和改善民生(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天我们就十八大报告当中关于民生的问题给大家做一个交流。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民生问题是在第七部分,他的标题是:“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这次交流从五个方面看这个问题。第一部分内容我们谈一下十年来我国在民生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第二部分内容谈一下民生的基本含义及其重要意义;第三部分内容谈一下民生问题日益凸显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内容是民生建设中的负因素;最后一部分谈谈改善民生的应对措施。一、 十年来我国在民生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2002 年 12 月 8 日十六大召开。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党中央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人民群众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体人民切实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怎样切好财富蛋糕,让更多居民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已经成为最大的民生关切。而回顾这十年,我们从以下数据能够看出这些年的民生建设的成就和老百姓所享受到的分配改革成果。 (1)1 亿人:就业新增人口过亿 就业是民生之本。每年上千万的新增就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使中国的就业问题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复杂、艰巨得多。年末,我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亿万人,比年增加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从亿万人增加到万人,增加超过亿人。 十年来,党和政府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

3、就业政策,使就业规模持续2扩大。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多万人,年均比“十五”期间多增加万人,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万人。 (2)1.8 倍: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收入是百姓到手的“真金白银” ,也是衡量生活质量变化最直观的因素。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年增长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也比年增长倍,年均实际增长。 (3)92:大幅提高扶贫标准 去年,国家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年大幅提高了。按此计算,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万增加到亿人。 这意味着中国中央政府将更加致力于服务贫困人口,贫

4、困人群也将会更多地从经济增长中获益。与此同时,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截至年末,万城市居民、万农村居民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分别比年增加了万人和万人。 (4)4:加强教育重在落实 教育,国之大计。实现普遍教育、公平教育,是政府必须面对并着力推进的课题。今年政府已经做出承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以上。这一承诺显示了中央加强教育事业的决心。十年来,我国全面实行城3乡免费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

5、大步伐;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年以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年,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万人,在校生万人;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万人,在校生万人,毕业生万人,分别比年增加了万、万和万人。 (5)13 亿人: 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 “看病难、看病贵” ,广为社会关注。随着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筹备就绪,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公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不断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了实质性启动阶段。从年开始,新一轮医改大幕拉开,我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亿人

6、参保,基本医保已覆盖的人群。 到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万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万人,比年增加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万人,注册护士万人,分别增加了万和万人;共有医院卫生机构床位万张,增加万张。 (6)2200 万户: 向“住有所居”目标迈进 安居才能乐业。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 ,强调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从当年的亿元增加到年的亿元。到年底,全国累计解决了近万户城镇低收入和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还有近万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4庭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近年来,我国保障房建设大规模推进。年已经实

7、现开工建设万套保障房的目标,今年还将建设万套以上的保障房。 第二、民生的基本含义及其重要意义从社会层面上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1、具体内容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

8、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 ,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 。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第二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

9、会5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 ,等等。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

10、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等等。我们应当看到,这一问题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目前的中国社会尚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应当将这一层面的民生问题作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长期目标体系当中。改善民生问题实际上有一个规律,这就是:从现实和操作逻辑看,民生问题上述三个层面上的内容具有一种逐层递进的关系,即:前一层面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一层面内容基本实现之后,应当顺理成章地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努力。这个顺序千万不能倒过来。2、为什么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另附页)十八

11、大报告民生建设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6(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3、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改善民生对中国的发展和正常运行至关重要,这是决定性的。首先,改善民生能够有效的增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对于执政党,民众凭什么拥护你,你必须给民众带来实际的利益。在毛泽东时代是战争年代,共产党带给民众最大利益是什么,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就是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解决。而现在不是土地改革,每个人都有地了,最大的民生问题重要性就等于四几年的土地改革。家庭有一块

12、土地意味着这个家庭活得过去,能盖得起房,上得起学,最大问题把土地问题解决。现在最大问题民生问题不能靠土地,靠各种社会保障政策解决,我们党把这个问题解决,就等于赢得了土地改革的胜利。其次,改善民生可以有效的推动经济持续而健康发展。有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对经济的意义很大,甚至不可替代。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直接拉动力无非来自三个方面:外贸拉动、投资拉动和内需拉动。在这三个经济动力当中内需拉动最重要,它的份量占这三大动力总和的 70%以上,而民生问题和内需拉动直接相关。经济学家有一个统计,发现对一个社会来说,内需拉动和各个群体的关系: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购买力最强,但是实际消费意识最低,换句话说就是

13、消费的意识开始递减;低收入群体消费意识最强,但是购买力最低;最合适的是中等收入人群购买力和消费意识都比较强。而如果一个社会的民生问题不好的话7就意味着这个社会存在大比例的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中国现在就是如此,从中国社会结构群体来看是一个金字塔型的,中低收入者的人数最多,占 80%左右(城市和农村综合起来看) ,中等收入者占 10%左右,高收入者就更少了。第三,改善民生确保国家安全,让社会安全得到保障,社会得到稳定。另外一个最重大的意义就是可以确保国家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但是只要这个社会把问题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就可以确保这个社会的安全运行。但是如果一个社会民生问

14、题得不到改善的话就会引发大面积的、种类繁多的社会问题。中国的社会不安因素,主要是民生问题,80%的是改善民生问题。我们把民生问题解决好了,社会安全基本面就能够得到保障。在中国发展当中最关键因素是什么,民生。最后,改善民生有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同时也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实际上刚才我们也谈了,社会公正有两个基本价值取向:一是共享,二是为每个人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而民生这个问题的改善与这两个基本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因为改善了民生才能共享,也只有改善了民生才能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基本的平台。第三、民生问题日益凸显的主要原因大家有没有感受民众对于民生问题特别关注,这跟十年以前差别很大,为了说明这点

15、,我们回顾一下我们所处的时代。经过 30 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国家的人均 GDP 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200 多美元增加到去年的 5432 美元。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是方方面面的。上海陆家嘴金融区,天宫一号,蛟龙入海、高铁规模世界第一,由此可见,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是人类历史最伟大的成就了。中国经济规模超过了 12 个欧洲大国的总和,包括英国、德国、法国等。问题是另外一方面我们这几年发展,8社会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民生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社会民生现象日益凸显,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巨大的反差。民生问题引发了种种的社会纠纷矛盾。有两个数字能够说明社会的民生问题,一个数字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 2013 年社会蓝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每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可达十余万起,据保守估计,每年以新增加 1 万起的速度增加;第二数字从 2010 年开始我们国家用于国内公共安全的财政支出逐年增加。2012 年中国维稳费超 7000 亿元,2012 年中国军费预算 6702.74 亿元,首次超过军费。军费是购买巡航导弹,核潜艇,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