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欺诈而签订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33096789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因欺诈而签订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 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因欺诈而签订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 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因欺诈而签订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 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因欺诈而签订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 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因欺诈而签订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 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因欺诈而签订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欺诈而签订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 (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13因欺诈而签订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 摘要:为了有效地防止、限制欺诈行为,充分地保护受欺诈人的利益,各国都不仅在民法上对受欺诈人提供救济,而且在刑法上对构成犯罪的诈骗人的刑事责任进行了规定。由于民法上的救济与刑事责任的功能不同、性质各异,因此,这种不同法律部门间的法规竞合 一般不会引起法律适用上的冲突。问题在于,欺诈在民法上不仅会影响民事行为的效力,导致民事行为的可撤消或无效,而且往往同时符合一般侵权行为的要件。在我国现行法中,以欺诈手段使他人和自己签订合同,就可能既符合民法通则第 58、61 条, 经济合同法第 7

2、、16 条,或者涉外经济合同法第 10、11 条规定的要件,又构成民法通则第 117 条规定的一般侵权行为。在这种情况上,受欺诈人在理论上就享有两个请求权,他既可以请求确认合同无效,要求欺诈方返还依据合同取得的财产,并赔偿自己因此所受的损失,也可以直接提起侵权损害赔偿之诉。这就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欺诈行为同时构成侵权,是否应允许受欺诈人选择行使请求权,换言之,受欺诈人能否不请求确认合同无效,而直接提起侵权损害赔偿之诉?对上面的问题,目前尚无明确的答案。笔者不揣冒昧,试图在参考国内外的有关学说和实际做法的基础上,对该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以就教于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大精品文档2016 全

3、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13同仁。关键词:欺诈 合同 法律适用问题一、国外的一些理论和实践在英美法系国家,由于欺诈(欺骗性的不正确陈述)而受损害的一方,不仅有权要求取消合同,恢复原状,而且还享有起诉索赔的权利。这种索赔之诉实质上是一种浸权损害赔偿之诉。美国学者约翰怀亚特和麦迪怀亚特在他们的商法(原则与案例)一书中指出:“在造成并非真实同意的可能的五种原因中,欺诈是唯一一个不仅可以因此既解除合同,而且可以依侵权行为起诉并要求赔偿损失的原因。 ”2,英国法院在 1969 年的多伊布诉奥布比(Doylev.olby19692AILER129)一案中指出,a 对欺骗

4、性的不正确陈述而言,赔偿必须按侵权的原则来估算。 , ,“,大陆法系各国一般都规定因诈欺而实施的民事行为是可撤消的民事行为,诈欺相对人可以请求撤消因诈欺而为的民事行为(德民 123 条,日民 96 条,瑞债 28 条,泰民 126 条、129 条,法民 1109 条、1111 条、1117 条),并有权在民事行为被撤消后,请求诈欺人按返还不当得利的原则返还财产。J 但这种并非受诈欺人可以采取的唯一救济方法,一旦诈欺人的行为构成侵权行为,受欺诈人也可以不行使撤消权,而直接要求诈欺人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台湾学者王泽鉴在意思表示之诈欺与侵权行为一文中指出: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5、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3 / 13“以诈欺使他人为意思表示者,系侵害法律所保护之权益,一般言之,多会导致损害,应构成侵权行为。被害人得依(台湾)民法第一八四条规定,请求损害赔偿。 ”6J“受诈欺而为意思表示者,依民法第九十二条所得主张之撤消权与依民法第一八四条所得主张之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请求权,其性质、功能、构成要件及法律效果,均有不同,得以并存,发生竞合关系。 ”61 一些日本学者也持这种观点。【, 台湾法院采纳了台湾学者的上述观点。台湾高等法院在 70 年代的一个判决肯定了在诈欺人的行为构成侵权时,诈欺受害人可以同时行使撤消权和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请求权。ts台湾高等法院民庭在它 70 年

6、代末的一个决议中指出,受诈欺人因诈欺而受有损害时,在依法撤消因诈欺而为之行为前,可以依侵权行为法则请求损害赔偿,91 这实质上肯定了受诈欺人选择行使请求权的权利。在日本,也存在着类似的判例。 ,0J 这些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要狱予诈欺受害人选择行使请求权的权利,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诈欺受害人的利益。在一般情况下,诈欺相对人只要取消合同,请求恢复原状,就能充分保护自己的权益;但如果法律只赌予受诈欺人撤消合同的权利,则在一些情况下,诈欺受害人就不能充分、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权利。因为无论在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诈欺相对人的撤销权的行使都是受到限制的。在诈欺相对人因某些原因不能行精品文档2016 全

7、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13使撤销权时,他所享有的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第一,无论是在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在大陆法系国家,诈欺受害人行使撤消权均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在英美法系国家,如果诈欺人已将从诈欺受害人处获得的合同权益转让给了善意的并支付了代价的第三人,则诈欺受害人将丧失取消合同的权利。但他若因诈欺人之诈欺行为而受到损害,那他就仍然享有向诈欺人起诉索赔的权利。日本民法典第 96 条规定:a.“一(二)就对某人之意思表示,第三人行诈欺时,以相对人知其事实情形为限,可以撤消该意思表示。(三)因诈欺而进行的意思表示的撤消,不得以之对抗善意第

8、三人。 ”德国民法第 123 条(2)、台湾民法第 92 条以及其它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也有类似的规定。在因涉及到善意第三人而不能行使请求权时,对诈欺人的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对于诈欺受害人来说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二,无论在大陆法系国家还是在英美陆系国家,诈欺受害人请求撤消合同、返还财产或直接向诈欺人提起侵权损害赔偿之诉都必须遵守一定的期限规定,但大多数国家都对后者规定了较前者为长的期限。英国法院在 1950 年的利夫诉国际美术馆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5 / 13(Leafv.InternationalGalleries(1950)1ALLER

9、693)一案中指出,虽然原合同是因为欺诈而签订的,但货物已售出五年,就不得再取消原售货合同川。但是,根据英国1959 年起诉期限法第 2 条第 l 项LimitationAet19392 一(l)习的规定,诈欺受害人仍有起诉索赔的权利。该项规定提起包括索赔之诉的一些诉讼的期间为诉讼原因发生之日起 6 年。德国民法典第 124 条规定,因诈欺而可撤消的意思表示,其撤消权仅得在撤消权人发现诈欺之时起一年内为之;自意思表示后,经过三十年,不得撤销。该法典第852 条(l)规定:“因侵权行为所生的赔偿请求权,自受害人知有损害事实或确定赔偿义务之时起,因三年间不行使而消灭,在不知的情形下,白加害行为发生

10、之时起,因三十年间不行使而消灭。 ”在台湾,诈欺人行使撤消权的除斥期间为发现诈欺之时起一年,但自意思表示之后,经过十年,不得撤消(台湾民法第 93 条)。根据台湾民法第 197 条第 l项的规定,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消减时效为 2 年,自请求权人知有损害及赔偿义务人时起算,但白有侵权行为时起,因 20 年不行使而消灭。因此,法律赋予诈欺受害人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实质上延长了诈欺受害人通过诉讼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期间。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两种期间的性质及效力方面的不同,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些国家(或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6 / 13地区),由于法律赋

11、予诈欺受害人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而使诈欺受害人所获得的期间上的利益绝不止于两个期间简单相减之得之差。如在我国台湾省,诈欺受害人行使撤消权的期间为除斥期间,自发生诈欺时起算;而且为不变期间,不因任何事由而延长;除斥期间过后,法律上当然发生权利消减的效力,而且法院应该依职权而适用之。而诈欺受害人之享有的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行使期间为消减时效,自诈欺受害人发现诈欺人及自己因诈欺所受损害之日起计算,而且因中断而重新进行或因不完成的事由而延长,消减时效过后,只产生请求权消减的效力;而且.只有债务人有拒绝给付的抗辩权,法院未经债务人主张,不得适用之。以上我们分析的是在诈欺受害人不能行使撤消权或撤消权的行使受

12、限制时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对诈欺受害人的意义。事实上,无论在大陆法系国家,还是在英美法系国家,即使在诈欺受害人能行使撤消权的情况下,有时候诈欺受害人也宁愿承担较重的举证责任” 而选择行使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主要是因为:当诈欺人为数人时,如能证明诈欺人之间有通谋串通,提起侵权损害赔偿之诉可以使几个诈欺人负连带责任(德民第830 条、日民第 719 条、台民第 185 条),当诈欺人为外国人,而所订合同中约定之准据法非为本国法,或者合同中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7 / 13有仲裁条款时,但侵权损害赔偿之诉可以不受合同中约定的准据

13、法和仲裁条款的限制,而由本国法院管辖,适用本国法律。二、我国应允许受欺诈人选择行使救济方法在我国,允许欺诈受害人选择行使请求权,将更利于欺诈受害人保护自己的利益。尽管两种救济方法在救济效果上并无多大区别,事实上,当欺诈人的欺诈行为符合侵权行为的要件时,欺诈受害人依民法通则第 58 条、61 条, 经济合同法第7、16 条, 涉外经济合同法第 10、11 条对自己进行救济,和直接根据民法通则第 117 条提起侵权损害赔偿之诉,欺诈人所承担的责任都是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而且赔偿的范围也是一致。但民法通则117 条所提供的救济方法对欺诈受害人仍有独特的价值。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当欺诈人的欺诈行为构成侵

14、权时,在下列情况下,欺诈受害人依民法通则第 117 条起诉,更有利于保护自己的权利:第一,在欺诈人有数人的情况下,如几个人串通对某人进行欺诈,欺诈受害人依民法通则第 117 条提起侵权损害赔偿之诉,根据民法通则第 130 条的规定,几个欺诈人作为共同侵权人,应承担连带责任。而依民法通则第 58、61 条(经济合同法第 7、16 条, 涉外经济合同法第 10、11 条)提起诉讼,就不能要求几个欺诈人承担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8 / 13连带责任。第二,在受第三人欺诈而与他人订立合同时(即当欺诈人非为意思表示之相对人时),如果意思表示的相对人不知情,受欺诈人依民法通则117 条起诉,既有利于保护善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的利益,也有利于充分保护自己的利益。如甲因受乙之欺诈而与丙签订合同.如丙不知情,则甲不能依民法通则第 58、61 条(经济合同法第7、16 条, 涉外经济合同法第 10、11 条)向丙或乙提起诉讼,不能要求丙赔偿自己的损失。但甲作为欺诈受害人,有权依民法通则第 117 条向乙提起侵权损害赔偿之诉,要求乙赔偿自己因此所受的损失。在该例子中,如果意思表示的相对人丙知情,则甲也可依民法通则第 58、61条(经济合同法第 7、16 条, 涉外经济合同法第10、11 条)要求确认自己和丙之间的合同无效,要求丙赔偿损失,返回财产。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